- 177.88 KB
- 2021-04-26 发布
试卷类型:A
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2019.1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l至4页,第II卷5至8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说:“为政以德”“道之以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表明他主张
A.崇德尚贤 B.礼法并施 C.中庸齐物 D.兼爱尚力
2.司马光评价韩非时说:“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韩)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这表明司马光
A.倡导儒家仁爱 B.宣扬墨家兼爱 C.崇尚道家无为 D.非议法家法治
3.董仲舒说:“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与为义”“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董仲舒意在
A.阐发“天人感应” B.宣扬“君权神授”C.强调“自我修养” D.倡导“三纲五常”
4.王阳明说:“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这说明他
A.降低圣人的道德标准 B.肯定人的自然欲求
C.认同朱熹的格物理论 D.强调人的主体意识
5.清朝思想家颜元说:“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这表明颜元
A.秉持先秦民本思想 B.胸怀强烈社会责任
C.抨击时下空洞文风 D.批判理学禁欲主义
6.公元868年中国印制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图,现存大英博物馆,是世界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版画。它雕工精美,墨色均匀,风格庄重。这表明
A.雕版印刷术在唐代传入英国 B.唐朝政府高度重视雕版印刷技术
C.佛经是当时主要的印刷内容 D.唐代雕版印刷技术已达较高水平
7.明代书画鉴赏家记述:“宋人书例称苏黄米蔡,蔡者谓经也,后世恶其为人,乃斥去之,而进君谟(蔡襄)书焉。”这说明
A.蔡襄书艺造诣高于蔡京 B.主流思想影响艺术评价
C.宋代书法名家人才辈出 D.人品决定艺术水平高低
8.右图是南宋画家马远创作的《踏歌图》,上有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珑上踏歌行。”该作品的特点是
A.描写了残山剩水 B.注重意境与风俗
C.凸显了宫廷逸趣 D.反映了市井风情
9.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取得巨大成就。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印刷技术的进步
10.京剧在吸收各地方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创造出许多图案色彩丰富、人物性格鲜明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这表明
A.京剧艺术水平优于各地方剧种 B.京剧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京剧取代各地方剧种的必然性 D.艺术家的创新是京剧形成的决定因素
11.“他(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牛虹,其职责是不停地叮咬,以此唤醒那种专注于钱财和荣誉,却不在意智慧和灵魂的生活,并替人代过的为之羞愧”。这表明他
A.重视对自然界的探索 B.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C.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D.弥补了智者学派的缺陷和不足
12. 右图是意大利画家乔托•迪邦多内(约1266—1337)的作品《逃亡埃及》,表现了圣母玛利亚为躲避迫害逃往埃及途中的情景。画中人物有着健壮而结实的身体。该作品
A.体现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B.揭露了教会残暴
C.表达了对理性社会的不满 D.蕴含了人文精神
13.马丁•路德被时人称赞为“天使的化身”“基督教世界之花”和“神学家中的凤凰”。这是因为他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B.号召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独立 D.倡导自由平等和民主政治
14. 英国政治家霍布斯认为、人为了生存和安全,通过契约把自己的权利转让给一个人或一群人,代理行使权利,由是产生了国家、政府和主权者。这表明他
A.否定君权神授 B.主张权力制衡C.推崇个人自由 D.宣扬信仰至上
15. 卢梭针对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魁奈提出了经济自由原则;伏尔泰倾向于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制。这反映了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实现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描绘未来社会的蓝图
16.恩格斯说:“(近代自然科学)同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相反,同阿拉伯人的非常重要的、但是零散的并且大部分已经无结果地消失了的发现相反,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这旨在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B.与古代科学的成果相反
C.成果明显多于古代科学 D.研究涉及领域更加广泛
17. 西方某文学流派“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该流派的作品
A.以丰富的想象憧憬美好的未来 B.注重细节描写与典型形象塑造
C.体现了近代人类知识综合趋势 D.反映了百科全书派的政治诉求
18.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最能体现这一景象的西方画派是
A.现实主义流派 B.印象主义流派 C.浪漫主义流派 D.现代主义流派
19.卓别林讽刺法西斯的《大独裁者》、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平鸽》等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名垂青史的经典之作,是因为
A.他们的作品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B.该作品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社会责任感
C.借助科技进步丰富了表现手法 D.战争时期的人们因精神危机而寻求寄托
20.“它力图在传统的儒家精神和传统社会制度中引入西方的资本主义因素,试图以后者弥补前者,以两者的结合来增强国家的力量和社会的发展。”体现这一主张的派别是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顽固派
21.“《天演论》出版之后几年,便风行全国。读这种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上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汰’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B.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D.改良是社会主流思潮
22.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认为孔子思想是为专制服务的;而在1939年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时却说:“中国受孔子民主理想及其教育方法之熏陶,故富于民主思想”。胡适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A.反映了其思想摇摆不定前后矛盾 B.因政治立场变动而改变
C.都有合乎社会环境需要的合理性 D.受美国思想影响而变化
23. 孙中山的民族观
1906年
中国革命目的在于灭满兴汉,中国建国在长城以内。
1912年
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20年
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
A.从多元化到一元化 B.从狭隘性走向一体性
C.从革命性转向建设性 D.从排满走向反帝救国
24.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已进入更高的革命阶段。斯大 林指出:“只有瞎子和懦夫才会怀疑中国工人和农民正在走向新的革命高涨。”这一判断
A.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B.与我党“左”倾错误有内在关系
C.推动了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D.非常切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25. “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材料评论的是
A.党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B.“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C.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儒治经,偏重注解,名物古训;唐儒治经,上承汉儒,依注作疏。……不仅以“疑经”为背道,而且以“破注”为非法,严重束缚着思想界,扼杀了思想的自由创造,而只能陈陈相因,千篇一律。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的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了。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材料二 晚明的人文主义思潮由阳明心学中的一支发展而成,以王良、李贽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的觉醒,宣扬离经叛道;反对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实学思潮主要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在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人共治;在经济思想上,提出了“工商皆本”说,为工商业发展制造舆论,为工商业者改变社会地位辩护。
——据张显清《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整理
(1)材料一认为宋明理学对汉唐儒学有何发展?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据所学知识对此加以阐释。(4分)
(2)指出材料二中出现的两股新思潮的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儒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天主教会认为,世人应该抛弃尘世的财产,积累财产与信仰上帝是对立的,财产越多,离上帝越远。只有守贪才能接近上帝。
布鲁尼(意大利人,第三代人文主义者的领袖,1370-1444年)认为,财富本身并没有好坏的属性,它不过是完成某种行为的工具,在政治斗争中,财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财富是哲学家的朋友。哲学家只有有了丰富生活的必需品,从恐怖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才能潜心研究。
——张椿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念的变化》
材料二 阿尔伯蒂(意大利建筑艺术家,1404-1472年)认为,人不是生来虚度光阴的,而是应当积极创造丰功伟业。只要不是彻底懒惰成性和头脑迟钝的人,大自然都给它注入想要获得荣誉与赞美的强烈愿望。
费其诺(意大利哲学家和美学家,1433-1499年)认为,在宇宙层级体系中,人虽然处于物质的较低层次,却是认识创造的中心,人可以通过沉思默想,提升自我,最终拥有与上帝沟通的能力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布鲁尼与天主教会财富观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鲁尼财富观在当时的社会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尔伯蒂和费其诺思想的相同之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进步观念出现的原因。(4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维新时期的梁启超,其维新思路是讲进化,开民智,变科举,兴民权。要让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的状况,挽救民族危机,必须进行变革,欲变革首先得开民智,开民智的关键是改革科举,最终实现兴民权、国富民强的目标。
——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
材料三 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他强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肆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摘编自《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的教育主张并分析其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这些教育思想的目的并简析其出现的背景。(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3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
欧洲
李时珍(1518-1593年)编写的《本草纲目》在系统总结中国古代医药学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药物加以分类。
古拉·哥白尼(1473-1543年)根据数十年对日月星辰的观察,写成《天体运行论》,创立“太阳中心说”。
徐光启(1562-1633年)编写的《农政全书》系统总结了历代农业、手工业积累的经验,并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达到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
乔尔丹诺·布鲁诺(1548—1600年写成《论无限宇宙和世界》,提出新的宇宙理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
徐霞客(1586-1641年)的《徐霞客游记》描绘了各地的经济、行政、风土民情,准确记录了他对山川源流、动植物生态等方面的详细观察。
伽利略(1564一1642年)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写成《星际使者》等著作。
宋应星(1587-1666年)的《天工开物》全面系统总结明代及此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与生产技术等。
牛顿(1643-1727年)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上表列举了明清时期中西部分主要科学家及其著作,从表中提取中西科技相关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2019.1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2.A 3.C 4.D 5.B 6.D 7.B 8.B 9.B 10.B
11.D 12.D 13.C 14.A 15.D 16.A 17.B 18.B19.B 20.A
21.B 22.C 23.B 24.B 25.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 (1)发展:从注重训诂解释到讲求义理与修身;从精英化到世俗化。(2分)
阐释:理学建立起了以理为世界本原,将人、社会、宇宙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2分)
(2)核心:个性解放;经世致用。(4分)
影响:为儒学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对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4分)
27.(l)区别:布鲁尼追求财富,天主教会贬斥财富。(2分)
影响:引导追求现世幸福,冲击教会禁欲主义;肯定人性,丰富人文主义内涵;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推动新航路开辟。(答出2点即可,4分)
(2)相同:两人都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4分)
(3)原因:基督教会的思想束缚;工商业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产阶级创造自己的新文化。(4分)
28.(1)教育主张:中体西用。(1分)
影响:打开了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缺口,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教育近代化,利于人才培养。(3分)
(2)目的:开民智,兴民权;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富民强。(2分)
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影响。(3分)
(3)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促进了近代大学成长。(3分)
9.示例:论题:社会环境影响科技发展。(2分)
阐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宋明理学居于主流地位,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实行八股取士,这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创新发展;同时,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又严重制约了西方科技成果的传入。出于服务农耕经济的需要,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总结性巨著。
同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航路的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从而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兴起并迅速发展,出现了《天体运行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科学著作。中国科技水平逐渐落后于西方,且差距逐渐拉大。(8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科技发展。(2分)
(说明:"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考生也可从“明清时期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向不同”“明清时期中西方科技发展具有不同特点”“明清时期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等方面组织答案。)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总分不能超该题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