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1.00 KB
- 2021-04-25 发布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 习 任 务
核 心 素 养
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基本特征。
2.掌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培养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积极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内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性
①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人、客观事物都具有物质性。
②直接现实性活动:即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2)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判一判]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 )
提示:错误。实践的确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是,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这一活动不是没有目的,而是说意识或目的是错误的。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 8 -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判一判] 投身实践和学习书本是人类认识的两个来源。 ( )
提示: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投身实践和学习书本是人类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这两个途径所得认识的根源都是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想一想] 人类通过卫星更清晰地认识太空,这体现出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发展的?
提示:体现实践提供更完备的工具推动认识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想一想] 我们能否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检验地方决策的正误?
提示:不能。检验决策正误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创设情景]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
[探究任务]
1.(辨析与评价·科学精神)从哲学的角度看,建造港珠澳大桥是一种什么活动?
提示:建造港珠澳大桥是实践活动。
2.(预测与选择·科学精神)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 8 -
提示: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点。
[探究总结]
1.理解实践的概念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
(4)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2.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具有自主能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维建模]
审设问
作为体现说明类选择题,关键是把握题干的信息指向。
审材料
技术所限而只能探测到海洋的一方水域体现出实践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借助高技术设备而能揭开深海世界的面纱体现出实践工具对认识的推动作用。
审选项
题干没有体现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也没有体现实践的能动性,③④不选。①②观点正确,入选。
定答案
A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 8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②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④说法错误;材料中人们对人与河流的关系的认识过程表明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发展推动了认识的发展,①符合题意;不同时期人们对人与河流的关系的认识表明由于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③符合题意;故选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创设情景]
材料一 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材料二 当前,为了更好地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本行业的规划路线图,以推动本行业的更好发展。
[探究任务]
1.(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提示: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2.(辨析与评价·科学精神)有人说,人类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应用于实践。你认可这观点吗?
提示:不认可。人类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认识要应用于实践,指向的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探究总结]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
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知识的学习和传递作为认识的来源
- 8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所以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客观事物或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不为实践服务
2.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的作用,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其中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反作用受决定作用的制约。坚持实践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思维建模]
审设问
作为体现类选择题,需要把握材料的信息指向。
审材料
地图服务行业的现实迫切需要对法律加以修订,体现出实践需要对认识的推动作用,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8 -
审选项
A项强调实践的特点,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观念变为现实,C项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但偏离题意;B项正确反映题意。
定答案
B
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某实验团队通过研究而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正确;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正确;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造客观世界,①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能认识规律,③说法太绝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实践受到客观历史条件、周围条件的影响;②用于分析实践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进行等)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人类通过科学实验获得成果;②用于分析人类在生活与生产中形成认识等)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认识工具推动认识发展;②用于分析实践需要推动认识发展等)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某种理论在实践运动中被证明是正确的;②用于分析将某项决策进行试点等)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示例:用于分析为了某个目的而进行理论研究等)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应用示例:用于分析人们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加强实验等)
- 8 -
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表彰。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对于任何一个有尊严、有风骨、有情怀的民族而言,壮怀激烈的英雄史,也是一个民族的开创史、成长史与发展史,始终贯穿于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之中。新时代要传承英雄精神、弘扬英雄文化、开展英雄教育,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民族精神的活力与动力。
信息提取
知识对接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民族精神的活力与动力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1.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下列能正确反映英雄和英雄精神的关系的是( )
①英雄的实践孕育了伟大的英雄精神
②英雄精神是英雄在意识层面的正确反映
③英雄的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英雄精神属于意识范畴
④英雄精神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①符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因此英雄的实践孕育了伟大的英雄精神;②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英雄精神是英雄在意识层面的正确反映;③不合题意,说法没有涉及二者关系;④说法错误。故选A。]
2.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表彰。新时代要传承英雄精神、弘扬英雄文化、开展英雄教育,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民族精神的活力与动力。这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④英雄精神推动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 8 -
C.②③ D.①④
B [材料强调传承英雄精神的重要性,③④符合题意;①②强调的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题意不符。]
- 8 -
相关文档
-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2021-04-25 23:10:509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数学第三章不等2021-04-25 23:09:2126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2021-04-25 23:08:1016页
-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基础2021-04-25 23:08:045页
-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2-3分解纤2021-04-25 23:07:113页
- 2014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中段学校招生2021-04-25 23:06:0812页
- 高中化学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2021-04-25 23:05:516页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7_2_32021-04-25 23:01:4521页
- 2020年高中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2021-04-25 23:01:2611页
- 人教A版高中数学3-1-2用二分法求方2021-04-25 23:00: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