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00 KB
- 2021-04-25 发布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19-2020学年
高一10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2019年)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故A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2019年)70—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2019年)3万年,半坡人生活在距今(2019年)6000年左右,故BCD不合题意,排除。
2.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位部落首领,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 选举制
B. 投票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民主禅让制度是我国民主推举首领制度的办法,相传尧老了就把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了就把首领的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但禹后来却把位置传给儿子,从此禅让制被破坏,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D项正确,C项排除。选举制和投票制为现代民主方式,排除AB。
3.下列国家中,哪个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
A. 中国 B. 日本 C. 美国 D. 伊拉克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是我国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A. 农作物种植
B. 聚落的发展
C. 城市的出现
D. 磨制石器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出现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C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符合题意,排除。
5.根据“禅让”传说,三位部落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尧→禹→舜
B. 尧→舜→禹
C. 禹→舜→尧
D. 舜→尧→禹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末期以民主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尧死后,舜继位。舜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6.“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形成了众多的诸侯国,B项符合题意;A项为部落时代的权力继承制度,排除。C项,秦朝统一后全面推行,排除。D项,题干与世袭制无关,排除。
7.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
A. 尧传位给舜
B. 舜传位给禹
C. 启继承禹的王位
D. 商汤灭夏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8.奴隶制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剥削制度,下列能充分体现这种残酷性的国君有
A. 尧、舜、禹
B. 禹、汤、周武王
C. 桀、汤、纣王
D. 桀、商纣王、周厉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桀、商纣王、周厉王是夏、商、西周著名的暴君,他们统治残暴,引起人民的反抗。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统治残暴,把人把当马骑,引起人民起义,导致夏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统治残暴,发明炮烙之刑,引起人民起义,导致商朝灭亡;西周最后一个国王周幽王,统治残暴,烽火戏诸侯,最后被犬戎灭亡,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的顺序反映的是禅让制,排除。B项,商汤、周武王都是有作为的君主,排除。C项中汤是商朝的建立者,并非暴君,排除。
9.夏商周统治的中心区域位于
A. 长江流域
B. 珠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 淮河流域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最早的朝代时期,他们的统治的中心区域位于黄河流域,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史实”是被考古史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A. 盘古开天
B. 后羿射日
C. 大禹治水
D. 商王迁都
【答案】D
【解析】商朝国都频繁迁移,直到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商王迁都是被考古资料证实的历史“史实”,故D正确;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都属于远古的传说,还没有被考古资料证明,不属于“史实”,排除ABC。
11.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礼器外,还用作
A. 装饰品 B. 食器 C. 盛水器 D. 乐器
【答案】B
【解析】据“古人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饮食。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 原始农耕时期
B. 夏朝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铁器和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故C项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3.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 弱肉强食
B. 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 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D. 适者生存
【答案】C
【解析】根据“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C符合题意。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国家逐步走向统一,而不是弱肉强食、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适者生存,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4.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A. 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 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C. 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D. 生产力飞速的发展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退避三舍”来源于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卧薪尝胆”来源于吴越之间的争霸战争;“围魏救赵”是桂陵之战中,齐军包围魏国都城用以援救赵国;“纸上谈兵”来自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以上的成语都与春秋战国的兼并与争霸战争有关,反映了诸侯之间兼并争霸战争不断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A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排除。B项,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确立起来,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牛耕和铁农具的推广,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排除。
15.“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A. 推行县制 B. 奖励耕织 C. 奖励军功 D. 编制户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其中有奖励军功的内容,凭军功大小封田赐爵,所以士兵作战勇敢,军队的战斗力增强,C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反映了秦民作战积极性,与县制的推行无关,排除。奖励耕织、编制户口旨在巩固发展小农经济,与秦民作战积极性的大大提高无直接联系。
16.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张“兼爱”“非攻”的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C项符合题意;A项,儒家主张“仁”“礼”等学说,排除;B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等学说,排除;D项,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以法治国,,排除。
17.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四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代表儒家学派的是
A. 用仁政治理天下
B. 倡导改革和法治
C.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 虔诚信佛行善积德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取得民心,故A项符合题意;B项,法家倡导改革和法治,排除。C项,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D项,佛教主张虔诚信佛行善积德,排除。
18.《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作用是
A.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B. 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 便于选择官吏
D. 加强对诸侯国的管理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那置守、尉、监”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符合题意。A项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下的社会特点,与郡县制无关,排除。C项,郡县官吏的选择由中央决定,最终目在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秦朝时废除分封制,已无诸侯国,排除。
19.不可一世的秦王朝自统一全国至最后灭亡,仅延续了15年时间。导致秦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是
A. 官吏因循守旧
B. 统治极其残暴
C. 连年自然灾害
D. 少数民族入侵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时期,秦朝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任意杀害兄长姐妹和文武大臣,政治十分黑暗,秦的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秦朝最终被推翻,由此可知,秦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是导致秦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20.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一般写着“楚河”“汉界”四个大字。与其相关联的人物是
A. 刘邦、项羽
B. 商纣王、周武王
C. 商汤、夏桀
D. 尧、舜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楚河”“汉界”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象棋的背景是秦末项羽、刘邦争雄的故事。项羽是楚,刘邦是汉,两人曾经划地为界,就是楚河汉界的原型,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人物不涉及“楚河”“汉界”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21.为了巩固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的政策为
A. 严刑峻法
B. 休养生息
C. 以商为本
D. 大兴土木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由于秦末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的需要,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推崇黄老学说,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故B项正确。严刑峻法、大兴土木是秦朝暴政统治的表现,是秦朝速亡的原因,排除AD两项。C项,汉代重农抑商,限制商人发展,排除。
22.两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丝路人”通过路上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下列人物属于“丝路人”的是
A. 张骞
B. 玄奘
C. 戚继光
D. 鉴真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属于“丝路人”,故A项符合题意。B项,唐代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丝绸贸易无关,排除。C项,明代戚继光为抗倭英雄,巩固了东南沿海海防,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代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之间的交流,与陆上丝绸之路无关,排除。
23.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 法家学说
B. 墨家学说
C. 道家学说
D. 儒家学说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所以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4.我国古代王朝都经历了建立、发展、兴盛、衰亡的演变过程,人们称此过程为“朝周期”。其中“光武中兴”说的是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
A. 刘邦
B. 刘彻
C. 刘秀
D. 王葬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25.下表是中央政府对某一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史实。这一地区是
A. 东北 B. 台湾 C. 西藏 D. 新疆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时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
26.《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A. 刘秀建汉
B. 武王伐纣
C. 陈胜吴广起义
D.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它不可能记载东汉初年刘秀建汉的历史,A项正确。BCD均在《史记》记述历史范围之内,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7.蔡伦被当今世人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A. 写成《伤寒杂病论》
B. 改进造纸术
C. 发明“麻沸散”
D. 传播道教和佛教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故B项符合题意;A项,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排除;C项,华佗发明“麻沸散”,排除;D项,传播道教和佛教不是蔡伦的成就,排除。
28.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戊戌变法
D. 邓小平改革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文化交流汇聚”结合所学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和便于鲜卑政权学习、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故B项符合题意。A项,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建立了集权体制,使秦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排除。C项,戊戌变法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跟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项,邓小平改革在国内主要是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跟民族融合无关,排除。
29.“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 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 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 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 轻摇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统治者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初年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 “光武中兴”,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为秦朝建立后的治国思想,排除。B项,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为战国时期的强国思想,排除。C项,为东汉初年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排除。
30.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与危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历史上,东汉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处于东晋的统治下;此后,南北方进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时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出现于秦汉时期,排除。B项,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排除。D项指明清时期,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被秦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洛),后人称之为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即五马分尸)。
——《史记商君列传》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请指出其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分析导致商鞅“车裂而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
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事件:商鞅变法。措施: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
(3)“倾邻国而雄诸侯”。
(4)守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去世使变法失去了政治支柱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一铁制农具”可知是铁农具的知识,从“图二牛尊”可知是牛耕技术的知识,铁农具和牛耕技术是春秋时期出现,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这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2)根据材料“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主要措施有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由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倾邻国而雄诸侯。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的一些改革措施,例如奖励军功等触犯了旧贵族利益,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导致商鞅变法失败,最后商鞅被“车裂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