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0 KB
- 2021-04-25 发布
南昌二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出题人:孙诗苑 审题人:宋意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季札观后皆能“尽知其意”,并一一作了恰当的评论,博得了鲁人的敬佩。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A.民族融合现象出现
B.经济区域差异缩小
C.华夏文化影响扩大
D.诸侯结盟成为常态
2. 西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自东汉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这一变化
A.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
B.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
C.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
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3. 明代承袭了元代的戏曲样式,但明初士大夫只热衷于创作歌颂太平盛世的戏剧作品,导致元代绚丽多彩的杂剧奇葩一度中衰。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明初意识形态强化的结果
B.小说的兴盛取代了戏曲的地位
C.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D.科举制恢复后士大夫热衷于科考
4. 清雍正帝废除了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做法,改行秘密立储制。被选者不分嫡庶长幼,惟以统治才能和是否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立储密旨在皇帝临终前或去世后才公布,公布后新君立即即位。这一做法
A. 表明清代嫡庶观念日益淡化
B. 反映古代政治体制发展趋势
C. 确保了清代皇帝的政治素质
D. 意味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瓦解
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 “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
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
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
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
6.1858年4月,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订了“详尽”外交方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当时
A.俄美为获取利益而支持清廷
B.英国极力对华进行侵略
C.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认识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7.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中国,胡适是实用主义的主将,他不遗余力地提倡研究和解决具体及实际的问题,‘一点一滴’进化式地改善社会。李大钊与在他之后不久的陈独秀,则主张效仿苏俄的形式,进行直接和彻底的政治社会转型。”胡适与李大钊就此问题掀起争论,此争论
A.使得近代中国完成了社会转型
B.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C.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救亡方式上的分歧
8.1923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发表演说:“吾等欲革命成功,要学俄国的方法组织及训练,方有成功的希望。”“吾党欲求真正之成功……要靠党员的成功,不专靠军队的成功。”“从今以后,要以人民的心力为吾党力量,要用人民心力奋斗。”为实现上述主张,孙中山
A. 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两党合作
B. 创立革命政党,推进民主革命
C. 全面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D. 组建广东国民政府,发动北伐
9.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反映出
A. 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正式形成
B. 中国政府对日宣战之后的积极表现
C. 中国采取对苏“一边倒”外交
D. 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
10.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11. 下面是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统计表。它突出反映了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机关
工人
文教卫生
私营工商业
少数民族
宗教
街道居民
人数(人)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
5.11
3.41
2.29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A.第一届人大代表来源高度集中
B.文化落后的农民阶级无法担任代表
C.国家政权中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D.人大代表选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12.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483.0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 3.5%,远高于美、苏两国。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 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13%-15%。运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
A.强调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贏 B.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
C.立足于经济高速发展这一基础 D.遵循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
13.197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所谓《与台湾关系法》。该法案表示遵从卡特政府与北京谈判中接受的原则,即将来与台湾的关系是一种非官方关系,并规定在台湾建立一个民间性代表机构—美国在台协会,由它来处理美台关系。这
A.表明中美关系已完全正常化
B.反映美国并未放弃干涉中国内政
C.推动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中美双方就台湾问题达成一致共识
14.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B.“冷战”思维仍然主导者当前国际关系
C.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D.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15.有学者这样评价雅典民主,“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淹没在尘土之中。”这主要说明雅典民主
A.带有强烈的不宽容性
B.受到道德和规则的约束
C.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D.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专政工具
16.古罗马法侵权行为的责任方式经历了习惯法中的刑罚制裁(如“同态复仇”)到《十二铜表法》定额罚金、《阿奎利亚法》最高市价赔偿,最后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估价损失赔偿的复杂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
A.侵权行为认识的理性化
B.对人身自由的绝对尊重
C.罗马法的体系走向完善
D.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削减
17.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虽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倡自由贸易,但1815年土地贵族占主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保护农业国内市场,随后外国也提高对英国工业品进口税。材料中《谷物法》的颁行
A.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B.反映英国需进行议会改革
C.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需要
D.促进了农业对外出口剧增
18.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每个州必须给予所有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信任;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所有特权与豁免权。这些规定
A.重申了邦联制的原则 B.弥合了各州间的分歧
C.有利于加强州际合作 D.保障了各州司法独立
19. 16、17世紀,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家们还没有与现存的政治秩序发生冲突,而到18十里,思想家们不仅与现存的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发生激烈的冲突,而且最终成为现存政治权威和思想权威的覆者。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追求自由的氛围形成 B.天赋人权学说的提出
C.科学研究进步的推动 D.理性主义的日益盛行
20.“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当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材料反映巴黎公社
A.财政困难,倡导勤俭节约
B.委员们具有“公仆”意识
C.坚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21.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22. 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发生了一件十分危急的事件,一架美国U-2飞机被击落。事发后,赫鲁晓夫紧急命令苏联驻古巴最高军事长官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肯尼迪则拒绝了美国部分强硬派军官提出的进行报复的要求。这表明当时
A.美苏两国实力相当
B.美苏两国领导人已达成和解
C.冷战重心仍在欧洲
D.避免直接武装冲突符合美苏两国利益
23.1949年杜鲁门在亚非拉地区抛出了“第四点计划”,把它作为“对共产主义最强烈的消毒剂”。至1953年,美国向亚、非、拉35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2400多名技术人员,并拨款3亿多美元。此计划
A.加速了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B.是美国冷战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
C.消灭了亚非拉的共产主义势力
D.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4.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A.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D.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25. 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指出“如果我们继续留在共同体之外,不可避免的事实是,现实的权力导致我们的美国朋友将越来越重视(欧洲)共同体的观点和利益,而较少关注我们的声音和利益……这意味着我们将同时失去对欧洲和华盛顿的影响,进而严重损害我们的国际地位。”这从侧面反映了
A.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受到欧洲抵制
B.经济一体化提升了西欧国际地位
C.西欧崛起形成了多极化国际格局
D.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美国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獬豸是传说中的上古神兽,能辨曲直,能识善恶忠奸、遇奸邪则触之,令犯法者不寒而栗。早期獬豸是“独角羊”形象,羊与善、善与法是紧密相连的,其温顺善良的外形,实则承载着华夏民族公平、正义的诉求。秦汉以来,獬豸造型逐渐脱离早期温顺的形象,与狮、虎及豹等凶猛动物最凶狠的一面结合,形成更加严酷、凶悍的新獬豸形象。经过秦汉时期的加工改造,獬豸在古代法文化中的地位趋于稳固,并在历代司法领域均有表现。从秦初到清末,獬豸一直是法官、监察官的重要标志。秦代“侍御史冠獬豸冠”。唐时期,御史台官员“或戴豸以触邪,或竖鹖以表武”。明清都察院左都御史至监察御史等司法官一律戴獬豸冠。这种法文化形态一直影响到现代检察官、法官、律师等的服装,成为世界法制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摘编自霍志军《獬豸形象的文化意蕴》
材料二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上书:“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从日本、德国引进大陆法系的黑袍式法服。民国建立后,政府引进的法袍用玄色绸布制作,在白色的缂带后面衬以略宽的乌黑的章绒。这象征法官要明辨是非、分清皂白。法袍无领,领口处呈圆形,寓司法独立、法力通天之意。从正面看,整件法袍没有任何皱褶和赘物,给人简洁明快的感觉,体现了中华法统的尊严。
——摘编自尚鑫《法官服饰的法理透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獬豸形象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司法服饰的特点,并指出这种变化的影响。(8分)
27.(14分)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
,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 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时间
世界
中国
20世纪70年代
美苏争霸: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战略收缩
尼克松访华;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中美正式建交
20世纪80年代
美苏争霸: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军备竞争,拖垮苏联经济。苏联发展停滞,战略收缩
中国十二大“特色理论”;中共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
20世纪90年代
东、西两德统一,雅尔塔体制瓦解;欧共体12国成员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运作,总部在日内瓦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邓小平加快改革开放的“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21世纪初
欧元启用
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摘编自《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上表为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两对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9. (12分)
材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其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在中国古代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了郊中以外,考功司员外郎、主事、令史、书令史、掌固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针对流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格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二十七条相对其体的要求。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课结果编制成册形成“考薄”,然后逐级检勘、汇总、上报,最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以待会考。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体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考课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考课制度的作用。(6分)
南昌二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5:CAABC 6-10:CCADD 11-15:CBBDA 16-20:ABCDB 21-25:CDBDB
26. (1)内涵的变化:从通过仁德、慎刑追求公平、正义转变为通过严刑峻法维护专制集权。(2分)变化的原因: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法家思想成为重要的治国理念。(4分)
(2)特点:引进西方司法服饰,并将东西风格进行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司法服饰(中西融合)(2分);体现近代司法独立的职业特征。(2分)
影响:构造了一定的法庭仪式,利于维护法律信仰与权威:有利于司法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司法制度的近代化。(4分)
27.(1)变化: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的“世界观”。(2分)
影响:有利于中西文明的交流;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向西方学习,逐步走向近代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6分,积极方面4分,消极方面2分)
(2)转变:对西方幻想的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2分)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显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成功;(两点4分)
28. (10分)
示例1信息:世界: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战略收缩;中国: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
说明: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的演变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的局面。在亚洲,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尼克松政府实行战略收缩,谋求缓和美中关系;同一时期,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破裂,中国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寻求与美国关系的缓和,促使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示例2信息:世界: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运作;中国:邓小平加快改革开放的“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说明: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推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增强。欧盟正式建立,世贸组织正式运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增强。在此背景下,中国积极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参与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进程。同时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进一步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29.(12分)
(1)特点:日臻完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考核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考核内容广泛,标准详细系统;考核程序严密;考核结果与官员奖惩相结合。(三点6分)
(2)作用: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激励官吏改善吏治;巩固和扩大唐朝统治基础;对后世有借鉴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