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50 KB
- 2021-04-25 发布
2020届 一轮复习 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作业
A组 基础过关
1.下列现象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减少无关的是( )
A.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
B.北极冰盖开始融化
C.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减退
D.农作物产量减少
答案 B 臭氧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ACD正确;温室效应会导致永冻土融化,B错误。
2.下列不属于温室效应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的是( )
A.建筑物和历史古迹被腐蚀
B.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C.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
D.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
答案 A 酸雨可导致建筑物和历史古迹被腐蚀,A正确;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多,进而引起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等,B、C、D均错误。
3.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最低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
C.人类活动使大气圈臭氧层的分解作用大于生成作用
D.酸雨、水体污染、食品安全等都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全球生态问题
答案 D 根据生物圈的概念可知,其最低处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A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B正确;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一些气体,能对大气中的臭氧层起到破坏作用,且破坏作用大于其生成作用,C正确;食品安全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D错误。
4.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人口密度是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依据
B.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当地、当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C.影响人口数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其自然生理基础,而与社会制约因素无关
D.不同人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育年龄和个体数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特征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所有特征,这些特征都会影响种群的大小、发生、发展等。人类的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并非仅由人类自身的自然生育能力决定,还与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及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关。同样,人类的死亡率也并非仅由自然因素决定,还与当地的医疗条件和社会的稳定与否等情况有关。因此,对人口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当地、当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5.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
答案 B 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导致CO2排放过量,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平衡,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量排放SO2会形成酸雨,B错误。
6.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的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形成的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趋势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 B 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造成生物栖息地被破坏,导致栖息地生物种类及数量锐减,A正确;人类对环境过分干预,使得生物栖息地被人为分割。栖息地破碎化使新物种的产生量大大低于现有物种的灭绝量,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B错误,C、D正确。
7.(2018浙江4月选考,2,2分)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 )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答案 A 本题考查的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氟利昂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A正确。B、C、D不能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故选A。
8.(2016浙江10月选考,9,2分)某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大型鱼类种类减少,将导致( )
A.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B.食物网复杂程度降低
C.食物链的环节增多 D.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答案 B 海水富营养化严重,将会导致赤潮发生,使生物种类(如大型鱼类)减少,导致食物链的环节减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9.“五水共治”中治理污水时不可采取的措施为( )
A.造纸厂工业用水封闭化 B.养殖污水的沼气资源化利用
C.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D.印染生产工艺无害化
答案 C 造纸厂工业用水封闭化、养殖污水的沼气资源化利用和印染生产工艺无害化,都可有效地防治污水,A、B、D三项均错误;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会造成水体污染,C项正确。
1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答案 A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
11.2014年的一段时期,宁波空气污染严重,时时出现雾霾天气,其中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们健康,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节能减排是有效缓解这一环境危机的主要途径
B.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
C.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其pH明显下降
D.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 C 节能减排能有效缓解空气污染,A正确;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细胞周期缩短,B正确;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后,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可以维持pH的相对稳定,C错误;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12.近年来,钱塘江流域所包含的富春江流域和千湖岛流域是杭州市非点源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钱塘江中下游流域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细菌、绿藻引起的,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看,蓝细菌属于 。为解决钱塘江中下游流域水体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
类别
青鱼
鲢鱼
鳙鱼
鲤鱼
食性
螺蛳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杂食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 。
(2)下表是对钱塘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 kJ/(m2·年)]。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 %(保留一位小数)。
A
B
C
D
E
Pg
15.9
870.7
0.9
141.0
211.5
Pn
2.8
369.4
0.3
61.9
20.1
R
13.1
501.3
0.6
79.1
191.4
(3)有人认为钱塘江中下游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水质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有关。为了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氮和磷引起的,因此设计了下面实验:从泛着绿色的池塘中取水,并进行如下处理:
A.静置4 h,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清水。如此重复3次;
B.再加水至1 000 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
C.在甲烧杯中加0.3 g洗衣粉(含P);在乙烧杯中 ;在丙烧杯中加0.15 g洗衣粉和0.15 g尿素;在丁烧杯中 ;
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上培养5 d,取得水样。
请完成以上实验过程“ ”中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A”步骤处理的目的是 。
②你预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 ,理由是 。
答案 (1)第一营养级 鲢鱼 (2)11.3 (3)加0.3 g尿素 不加任何物质(或加0.3 g蒸馏水)(注意乙和丁所加物质可互换) ①除去样品中原有的矿质元素 ②丙 藻类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N、P等含量丰富
解析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可推断B、D、A、C分别处于第一、二、三、四营养级,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可推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0%=11.3%。
B组 能力提升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对生态系统的消耗标准
C.利用生物防治农田、森林等病虫害,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D.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答案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进行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加强法制法规建设等,可以适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选项不符合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
2.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室效应的主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B.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降低出生率
C.维持生物多样性,就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每一种野生生物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
答案 C 生物多样性有三个不同层次,分别是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但两者不相同,C错误。
3.(2016课标全国Ⅰ,5,6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 B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态系统重新利用,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B错误。
4.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某科研小组开展酸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下表是不同pH的酸雨对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mg/g)影响的结果。
pH
5.8(对照)
4.0
3.0
2.0
桃树
2.20(100)
2.19(99.55)
2.13(96.82)
1.83(83.18)
腊梅
3.65(100)
3.58(98.08)
3.44(94.25)
2.95(80.82)
木樨
1.07(100)
1.07(100)
1.05(98.13)
0.96(89.72)
注:括号内为与同种植物对照实验的相对百分比。
(1)叶绿素位于叶绿体内的 上,提取后经层析分离,扩散最慢的色素带呈色。酸雨中的S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的 (产物)减少。由于光反应速率降低,将直接影响碳反应过程中的 ,最后导致(CH2O)生成减少。
(2)由表可知:①随着酸雨pH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的程度 ;② ;③ 。
(3)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使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降低,原因是 。
答案 (1)类囊体膜 黄绿 ATP、NADPH、O2 C3的还原
(2)加大 叶绿素含量低(高)的植物受酸雨影响较小(大) 腊梅(木樨)叶绿素含量变化幅度最大(最小)
(3)抵抗力 营养结构变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解析 (1)叶绿体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薄膜上,提取后经纸层析分离,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最下方的黄绿色的叶绿素b扩散最慢。酸雨中的S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减少,这将直接影响C3的还原过程,最后导致(CH2O)生成减少。(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不同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不同;不同植物叶绿素含量受酸雨的影响不同;随着酸雨pH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的程度加大。(3)长期酸雨导致部分生物死亡,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致使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5.DDT是一种杀虫剂,也是一种农药。由于难降解,DDT已污染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下图是某草原上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的DDT含量示意图。请回答:
(1)由图可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取的食物中有害物质浓度越高,同时自身越难 ,使得有害物质积累起来。食物链不仅是DDT等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也是 和能量流动的通道。
(2)生态金字塔除用图中的生物量单位表示外,还有用 单位表示。
(3)该草原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由于 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分布不均,使得草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动。
(4)若草原连年过度放牧,会使草原的 锐减,从而加速土地荒漠化。
答案 (1)代谢排出有毒物质 物质移动 (2)个体数量或能量 (3)水平 降雨量 (4)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等)
解析 (1)由图可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对DDT等有毒物质的排出越少,到顶位肉食动物甚至没有排出有毒物质,这也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有毒物质浓度越高的原因之一。生物放大过程沿食物链进行,同时食物链也是物质移动和能量流动的通道。(2)生态金字塔能表示不同营养级中个体数量、能量和生物量等数量间的关系。(3)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由于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并且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分布不均,所以草原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动。(4)草原连年过度放牧超过其承载量,系统稳态被破坏,造成系统生物多样性、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等下降,从而加速土地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