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 MB
- 2021-04-25 发布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
——
秦汉
、
魏晋
南北朝时期
时空纵览
·
宏观概要
时空坐标
阶段
特征
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
预测
真题诊断
题点
一
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1
.(2019
课标全国
Ⅰ
,25)
汉武帝时
,
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
,
称为
“
皮币
”,
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
,
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
,
而当时一个
“
千户侯
”
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题干材料强调汉武帝时要求诸侯王献礼时必须购买
“
皮币
”,
而一张
“
皮币
”
的价格甚至超过一个
“
千户侯
”
一年的租税收入
,
这种做法削弱了地方诸侯的经济实力
,
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对日常交换的货币的管理
,
故
A
项错误
;
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上的统一的措施是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题干材料并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
故
B
项错误
;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诸侯王向皇帝献礼时的相关规定
,
并不是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
故
D
项错误。
2
.(2017
课标全国
Ⅰ
,25)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图表反映了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变化的信息
,
由此可知汉高帝十二年和汉文帝十六年
,
朝廷直接控制的郡级政区并不包括封国
,
这说明中央对封国的控制较弱
;
而汉景帝和汉武帝时封国受到中央的直接控制
,
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
,
增强了国家实力
,
为解决汉初以来匈奴威胁等边患提供了条件
,
故
C
项正确。汉武帝颁布
“
推恩令
”
等一系列措施
,
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
,
故
A
、
D
两项均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地方制度的演变
,
与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无关
,
故排除
B
项。
题点
二
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
3
.(2018
课标全国
Ⅱ
,25)
西汉文景时期
,
粮食增产
,
粮价极低
,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
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
,
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
,
放高利贷
,
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
西汉主要的经济政策就是重农抑商
,
故
A
项说法错误
;
从题干
“
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
可知
,
国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
自耕农拥有土地的难度很大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土地兼并导致农户被迫流亡的问题
,
没有涉及百姓的生产热情
,
故
C
项错误
;
税收是政府行为
,
不可能为富商大贾所操纵
,
故
D
项错误。
4
.(2017
课标全国
Ⅲ
,25)
《史记》记载
,
西汉前期
,
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
,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
大者倾郡
,
中者倾县
,
下者倾乡里者
,
不可胜数
”
。这反映了当时
(
)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题干材料反映出
,
西汉前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
,
这反映出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故
C
项正确。西汉时期的义利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
故
A
项错误。西汉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
,
故
B
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问题
,
并且地方豪强势力主要是在东汉时期得到较大发展
,
故
D
项错误。
题点
三
汉代新儒学
5
.(2019
课标全国
Ⅱ
,25)
西汉初期
,
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
;
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汉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原因。汉初
,
道家杂采各派思想精华
,
形成黄老之学
,
满足了统治阶级休养生息的需要。西汉中期
,
董仲舒杂采各派思想精华
,
形成新儒学
,
满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其共同点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需要而主动兼容各种思想
,
故
C
项正确
;
汉武帝时期
,
王国问题已得到解决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材料强调了各派思想的融合
,
故
B
项错误
;
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不能表明统治者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
故
D
项错误。
6
.(2019
课标全国
Ⅲ
,25)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
,
甚至裸身
,
面部表情生动
;
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
,
造像大都表情庄严
,
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汉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
,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面临着一个处理好与儒家思想关系的问题。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早期的造像
,
明显带有异域风格
;
洛阳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迁都以后
,
其造像更符合当时社会主流阶层的审美观念
,
这种观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
故
D
项正确
;
本题材料主旨是佛教造像的外部表现
,
与经济发展、绘画技术、政治权力没有直接的关系
,
故可排除
A
、
B
、
C
三项。
三维
重组
拓展升华
一、从历史传承的角度认识
“
汉承秦制
,
有所损益
”
“
汉承秦制
”
是指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
,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继承和发展秦朝各项制度的治国策略。
1
.“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
体现为
(1)
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又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2)
承袭秦朝的监察制
,
发展为刺史制度。
(3)
承袭秦朝的郡县制
,
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4)
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
,
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
2
.
西汉对秦朝制度的发展
,
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
,
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通过刺史制度
,
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
通过
“
推恩令
”,
削弱和限制王国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
,
以察举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行编户制度
,
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3
.“
汉承秦制
”
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
,
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
,
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
(
2019
四川内江高三一模
)
秦汉之制
,
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
,
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
,
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
;
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
,
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
,
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
,
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
A.
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
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
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
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秦汉政治制度的传承
,
旨在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秦汉时期朝廷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
,
是为了控制地方
,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
反映出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
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
不是君主专制
,
排除
A
项
;
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
,
排除
C
项
;D
项
“
根本上
”
说法绝对
,
排除。
二、多角度认识汉朝政治的特点
1
.
布衣将相
:
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
“
起自布衣
”,
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
,
称之为
“
布衣将相
”
。
2
.
重视母族亲属关系
:
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
,
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的专权
,
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
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
.
儒士受到重用
:
汉初
,
重视
“
黄老之学
”,
但是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后
,
儒士受到了重用
,
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4
.
地方势力强大
:
汉初
,
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
,
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
(
2019
湖南怀化高三一模
)
从汉高祖到汉宣帝
,
都在关中以帝陵为中心设置陵县
,
直属于九卿之首太常管辖
,
并迁徙关东豪强大姓、富商大贾充入陵县。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
A.
充实关中
B.
牵制豪富
C.
奉守帝陵
D.
强干弱枝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汉代政治统治的特点。从汉高祖到汉宣帝迁徙关东豪强大姓、富商大贾充入陵县
,
目的是强干弱枝
,
打击和限制豪强大姓、富商大贾势力的发展
,
故
D
项正确
;
充实关中、牵制豪富都不是主要目的
,
排除
A
、
B
两项
;
材料举措的目的是加强对豪强大姓、富商大贾的控制
,
并非奉守帝陵
,
排除
C
项。
三、东汉地方豪强的庄园经济
1
.
土地来源
:
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
,
兼并农民的土地
,
形成土地私有制。
2
.
经济形态
:
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
,
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
,
布置庄园
,
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
,
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3
.
剥削方式
:
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集体劳动外
,
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
,
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
,
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
,
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
“
部曲
”
等。
4
.
管理形式
:
庄园主对依附农民形成的是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
,
没有司法管辖权。
5
.
历史影响
:
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
(
士族制度
)
的经济基础
,
豪强势力把持朝政
,
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2019
山东师大附中高三四模
)
下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
)
A.
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
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C.
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
D.
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汉代田庄经济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表格中
“
女红趣织布
”“
趣练缣帛
,
染彩色
”“
培筑垣墙
”
体现出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
故
A
项正确
;
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政府是否严格控制手工业
,B
项错误
;
材料反映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
,
不能说明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
,C
项错误
;
当时由于庄园经济的存在
,
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并不稳定
,D
项错误。
四、从兼收并蓄、不断创新的角度认识董仲舒新儒学
1
.
君道无为
:
吸取道家对
“
有
”“
无
”
的认识
,
将君道分为身心两方面
,
指出心要贵神
,
身要尚贤。
2
.
德主刑辅
:
继承了先秦儒家
“
德治
”“
仁政
”
的主张
,
又根据阴阳四时的道理阐述法治的必要性
,
并调和两者关系
,
提出
“
德主刑辅
”“
大德小刑
”
的观点。
3
.
天人感应
:
运用天文学和阴阳五行学说
,
制定了一套与天象相合的行政体制
,
极大地提高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与神秘性。
4
.
三纲五常
:
结合了孔子
“
君君
,
臣臣
,
父父
,
子子
,
夫夫
,
妇妇
”
的思想和韩非
“
臣事君
,
子事父
,
妻事夫
”
的伦理观念
,
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
;
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5
.
天谴灾异
(
天人合一
):
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
一是《春秋》中的记载
;
二是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易学。
6
.
崇本抑末
:
吸收农家以农为本的思想
,
重视农业发展
;
提出以三才为本
,
根据天、地、人之间的生成关系
,
将三才具体化为孝悌、衣食、礼乐。
综上所述
,
董仲舒在治国思想上融合了其他各派的精华
,
从治理权力的
“
合法性
”
、制约机制的
“
交互性
”
、意识形态的
“
专制性
”
和国家治理范式的
“
双轨性
”
方面进行了精细化的设计和创新
,
这给后世封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
2019
辽宁沈阳东北育才高三第五次模拟
)
《后汉书》的仪礼志中记载
,
冬至日来临之前夜
,
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
(
约等于现在早晨六时
)
穿黑衣服
,
迎气于
“
黑郊
”
行礼毕
,
改穿红色袍。这反映出
(
)
A.
推崇承天理物、天人合一
B.
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
C.
先黑后红寓意
“
以汉代秦
”
D.
上层社会贺冬成风俗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汉代新儒学的特点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根据
“
冬至日来临之前夜
,
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
(
约等于现在早晨六时
)
穿黑衣服
,
迎气于
‘
黑郊
’
行礼毕
,
改穿红色袍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冬至昼最短夜最长
,
以后白昼渐长
,
黑夜趋短
,
也就是阴去阳来
,
朝廷也要集体相时而动
,
才能
“
承天理物
”,
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反映的是冬至日来临的仪礼
,
无法体现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
,
排除
B
项
;C
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
,
不符合材料主旨
,
排除
;
材料反映的是京城百官在冬至日来临的仪礼
,
不能表明贺冬成风俗
,
排除
D
项。
五、汉代儒学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
自汉代
“
春秋决狱
”
开始
,
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
“
法律的儒家化
”,
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中
,
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
,
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
,
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
礼法结合
”“
德刑并用
”
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
2
.
某些儒家思想的精义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
,
如
“
八议
”
制度、
“
官当
”
制度、
“
准五服以制罪
”
以及
“
重罪十条
”
等。
3
.
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
,
礼法合一局面逐渐形成并影响深远。
(
2019
山东乐陵高三一诊
)
西汉中期以后
,
皇帝在下达诏令时
,
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
“
应和古义
”
。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
“
春秋决狱
”
之风。该现象反映出
(
)
A.
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
B.
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
C.
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
D.
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儒学对古代司法的影响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据材料
“
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
‘
春秋决狱
’
之风
”
可知是儒学成为法律的重要依据
,
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四书五经
,A
项错误
;
古代中国皇权至上
,B
项不符合史实
;D
项虽然部分反映材料信息
,
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典例】
(2019
全国卷
Ⅲ
,40)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
,
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
,
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
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
,
意大利以外的人
(
希腊人除外
)
被称为
“
蛮族
”
。什么是罗马民族呢
,
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
,
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
,
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
,
整个帝国人口约
5
400
万
,
意大利约有人口
600
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
,
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
,
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
,
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
,
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
(
古代史编上卷
)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
至东汉末
,
全国百余郡
,
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
,
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
“
编户齐民
”
有
5
900
多万人
,
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
,
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
,
不复以
“
燕人
”“
齐人
”“
秦人
”
相区别
,
而是
“
某郡某县
”
人
,
他们虽方言有异
,
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
,
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
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
”,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
,
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
“
汉人
”
。
——
据《汉书》《后汉书》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方法流程
第一步
解前读
——
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
——
获取史料
信息
第三步
解中答
——
逻辑规范作答
(1)
同
:
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
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
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
:
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
,
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
;
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
,
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
;
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
,
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
;
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
,
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
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
;
强化了民族认同
;
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
;
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第四步
解后思
——
素养方法总结
本题从古代罗马与汉代国家治理的角度提供了新情境、新材料
,
链接当今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社会热点。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本题属于历史比较题。对于比较类问题的解题思路。首先根据材料的相关信息
,
通过提取、转换和概括等方法
,
把有关异同点的结论寻找出来
,
这就完成了绝大部分的答案要点。在具体实践中
,
先分层阅读信息
,
再把两则材料的层次信息进行对比
,
然后归纳概括出结论。如材料一
“
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
、材料二
“
全国百余郡
”
就属于同一类别的信息
,
即都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国家。其次是比较需明确宗旨
,
即比较结论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或规律性认识
,
不能为比较而比较。如本题在解读材料思考异同点时
,
要能够体验到命题者在选材时是进行了
“
精心挑选
”
的
,
意图就是要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如国家统一、法律作用、各民族一律平等等理念贯穿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