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8.00 KB
- 2021-04-25 发布
第3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017,天津卷,7T
2016,海南卷,23T
2015,全国卷Ⅰ,4T
2015,海南卷,22T
2015,浙江卷,5T
种群与群落的分析比较在高考中所占分值不高,但每年都有所涉及,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均有出现,常结合实例考查基础知识。种间关系虽是群落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常结合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群落演替在高考中常与种群、生态系统等内容综合命题,内容相对简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在高考中考查相对较少
分值:2~11分
考点一 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__生物种群__的集合。强调该区域中__全部__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__微生物__。
2.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__各个生物种群__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类型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__分层__现象
__镶嵌__分布
决定
因素
植物分层:__光照强度__
决↓定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__食物__
__地形变化__、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__光照强度__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意义
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空间中位置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 )
(2)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 )
(3)农田中豌豆和杂草、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关系依次为竞争、互利共生、寄生。( √ )
(4)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
2.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的是( A )
A.“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B.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
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 “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2014·海南卷)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与浮游动物为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者又构成了竞争关系;据题干可知,鱼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中分布不同,其取食也不一样,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不同;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是两个不同的种群,由于食物关系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和上层,该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空间分布。
一 种间关系判断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大豆与根瘤菌
寄
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
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1;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2。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捕
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例1]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解析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A项正确;据图可知,图甲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图乙是捕食、图丙是竞争,噬菌体与细菌是寄生关系,B项正确,C项错误;根据图丙可知,开始时X的数量增加,说明存在种内互助与竞争,后来一种生物消失,X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D项正确。
二 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1.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垂直结构
(1)植物的垂直结构
①具体表现:植物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
②影响因素: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图所示)。
(2)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原因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盐碱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4.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例2]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垂直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海拔(m)
<1 000
1 000~
2 000
2 000~
2 500
2 500~
3 000
3 000~
3 500
>3 500
植被类型
热带季
雨林
常绿阔
叶林
常绿落
叶混交林
针阔混
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
丛草甸
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解析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没有反映水平结构特征。
[例1] 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互利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扣分
B
未能注意横坐标含义
-2
C
忽略了其他几种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
-2
D
未能建立种群之间的联系
-2
[解析] 水层由浅到深,优势种明显不同,表明池塘中的鱼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项正确;横坐标非时间轴,故题图不能表示四种鱼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得不出捕食关系,也就不存在B项所说的能量流动,B项错误;几种鱼混养,至少有竞争关系,也可能有互利共生和捕食关系,C项错误;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好氧细菌由于分解其尸体会大量繁殖导致水体缺氧,鲢鱼数量不会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D项错误。
[规范答题] A(2分)
1.(经典高考题)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稻田中青蛙数量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
考点二 群落演替及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__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__的过程。
2.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答案 地衣阶段 灌木阶段
3.类型和实例(连线)
演替类型 实例
①初生演替 a.在火灾过后的草原和
过量砍伐的森林上发生
的演替
b.沙丘、火山岩、冰川
②次生演替 泥上发生的演替
c.裸岩上发生的演替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
答案
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__栖息场所__。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__较强__的活动能力,可用__取样器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__目测估计__法。
2.实验流程
(1)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
(2)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
(3)实施计划
①准备:制作__取样器__,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②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__取样器__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
③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④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⑤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记录收集的数据,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4)得出结论
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__不同__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__不同__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__越长__,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__越复杂__。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
(2)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人类活动不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
(3)群落演替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 × )
(4)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 )
(5)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 )
2.(经典高考题)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甲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3.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间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 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一 群落演替的类型、趋势和规律
1.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群落演替的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淘汰,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捕食、竞争等,共同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例1] (2014·全国卷Ⅰ)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变快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未发生改变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留的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3)
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两种演替均是从演替的高等阶段向低等阶段进行,故方向未发生改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二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分析
1.易混淆的采集小动物仪器
(1)诱虫器(图A):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图B):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吸气时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2)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3)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4)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
[例2]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D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
15 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解析 土壤动物群落调查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A项错误;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项错误;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第1层个体数与农用地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C项错误;同时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D项正确。
[例1] 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
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
质(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乙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扣分
A
审题未注意将植被覆盖率增大、物种数增多与群落的稳定性联系
-2
C
未能理解群落演替规律及大致方向
-2
D
将群落演替的漫长视为永无休止的过程
-2
[解析] 植被覆盖率增大,物种数增多的隐藏信息是营养结构变复杂,该群落的稳定性增强,A
项错误;移栽植物导致土壤有机质增多,小型土壤动物基本上都是营腐生生活,数量会增多,B项正确;虽没移栽乔木,群落演替也可长出乔木,C项错误;群落演替后期趋于稳定,D项错误。
[规范答题] B(2分)
1.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C )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平方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 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A.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他两个草原
B.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表中数据
C.表中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D.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
解析 表格中数据不能说明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他两个草原;对于植物种类、产量等不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表格不能说明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但是能看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1.(2016·海南卷)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解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
2.(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 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演替,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3.(2015·浙江卷)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
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解析 该灌木群落随生长进程空间分布会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演替是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而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该灌木群落中物种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不是演替所致,而是该灌木群落内的种内斗争、种子的传播等因素引起的,B项错误;一个种群种内竞争(斗争)加剧,不利于集群分布,而均匀分布能降低种内竞争,C项正确;植物通过风吹、动物携带等方式传播种子,如果种子传播能力弱,不能远离母株,易造成集群分布,D项正确。
4.(2017·天津卷)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次生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垂直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光逐渐减少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阔叶树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S3 ###。
解析 (1)
由图中信息可知,火灾后群落中迅速出现了多种草本植物和灌木,这说明大火后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光能的充分利用。(2)从图中可以看出,火烧15年后草本和灌木丰富度下降,到40年后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和灌木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得到的光逐渐减少。(3)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因为针叶树的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物质循环速度慢,而由题知乔木中除了针叶树就是阔叶树,因此应该种植的是阔叶树。(4)从样方大小和物种数间的关系可判断,坐标曲线图中最下面的曲线对应乔木,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当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就达到最大,所以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
课时达标 第38讲
1.下列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一定能形成森林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群落中的捕食关系
D.一般情况下,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
2.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形成顶级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
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3.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
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解析 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为其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由于水平方向上的地形差异、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等因素造成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
4.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
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C )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解析 金合欢蚁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因此金合欢蚁可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A项正确;由于金合欢蚁和其他植食动物都以金合欢树为食,金合欢蚁又可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因此金合欢蚁与其他植食动物间是竞争关系,B项正确;金合欢蚁驱逐的是自己的竞争者,而不是金合欢树的竞争者,C项错误;金合欢蚁与金合欢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项正确。
5.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1、图2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S1和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B.图3中的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性变化
C.如果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则会呈现“J”型增长
D.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
解析 图1中S1的竞争力大于S2,但图2中S1的竞争力小于S2,所以S1和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A项正确;由于温度交替改变,所以如果将图3中的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发生波动,B项正确;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不一定呈现“J”型增长,因为其数量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C项错误;由于S2和S1具有竞争关系,所以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D项正确。
6.下列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
B.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
C.竞争在种内与种间普遍存在
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
解析 竞争是发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物之间的,同种生物个体间对生活资源的争夺属于种内斗争,不能叫做竞争。
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
C.种群和群落均有各自的空间特征
D.人类活动往往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生物进化
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
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关键区别是速度的快慢
解析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关键区别是起点不同,是否有植被存在。
9.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解析 导致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10.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B.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
D.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
解析 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A项正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而“J”型曲线的增长率一直不变,B项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可能形成森林,但是若环境条件不利,就不会达到森林阶段,C项错误;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会影响调查结果,D项错误。
11.下列哪一项属于次生演替( D )
A.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
B.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
C.裸岩上发生的演替
D.火灾后草原的演替
12.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级群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级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
B.形成哪种顶级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C.顶级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高
解析 顶级群落若受到强烈的干扰,其群落可能发生改变。
13.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C )
A.调查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
14.下列关于“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在水族箱或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形成一个小型环境
B.将上述装置放在没有干扰,阳光直射的地方
C.本实验需要统计池塘水中生物种类和每个物种个体
D.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解析 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
15.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1和图2中 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W表示在达到最大增长速率的时候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下面是对图1中3个物种与图2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 )
A.图1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2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1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2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1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2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解析 由题图可以看出,图1中3
个物种共有的资源较少,种间竞争不太激烈,种内斗争较激烈;图2中3个物种共有的资源较多,种间竞争较激烈。图1中物种2有自己特有的生存资源,不易被排除,图2中物种2的生存空间狭窄,易被排除。
16.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优势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17.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甲表示的是裸岩上的初生演替
B.乙可表示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完全相同
D.若条件适宜,乙群落可演替成森林
相关文档
- 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2021-04-16 21:38:445页
-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生物与2021-04-14 18:20:2818页
-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实践传2021-04-14 09:12:345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学案免疫调2021-04-12 23:59:566页
-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实践第2021-04-12 11:11:375页
- 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必修一测试2021-02-26 19:59:048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3学案07植2021-02-26 19:49:46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3学案02内2021-02-26 19:22:15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3学案04通2021-02-26 19:10:026页
- 新步步高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2021-02-26 17:50:48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