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2.50 KB
- 2021-04-25 发布
乙>丙>丁 B. 甲>丙>丁>乙 C. 乙>丁>丙>甲 D. 乙>丙>甲>丁 【答案】25. B 26. D 【解析】试题分析: 25. 地理信息系统( GIS)可以利用数据模拟预测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范围、危害程度,给受灾人员、财产的安全有效转移提供决策依据,故选B。 26.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接近于山上的雪线,海拔最高,丙高于堰塞湖湖面,甲位置与堰塞湖湖面高度相当,丁位于堰塞湖下游,海拔最低,故选D。 【考点定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 技术力量较雄厚 B. 气候条件较优越 C. 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 劳动力较充足 28. 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 专业化水平较高 B. 科技投入较大 C. 劳动生产率较高 D. 劳动力价格较低 29. 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需 A. 加大科技投入 B. 扩大种植面积 C. 增加劳动力投入 D. 加大化肥使用量 【答案】27. C 28. D 29. A 【解析】 27. 美国农业科技水平较高,故A项错误;大豆更适宜在温带地区进行种植,故B项错误;巴西国土面积广大,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故C项正确;大豆种植与劳动力的多少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28. 相比而言,美国大豆的专业化水平较高,故A项错误;美国科技投入较大,故B项错误;美国机械化水平高,生产力较高,故C项错误;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较低,生产成本较低,故D项正确。 29. 中国的大豆种植存在的问题是品种退化,出油率低,故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A项正确;扩大种植面积无法提高单产,故B项错误;提高质量与增加劳动力投入无关,故C项错误;加大化肥使用量会导致土壤板结,故D项错误。 冬至日(12月22日)凌晨4点(地方时)一架飞机从甲地 (60°N、100°W)起飞,沿最近航线匀速飞行,8小时后抵达乙地 (60°N、80°E)。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0. 飞机途中航向 A. 一直不变 B. 先朝东北后朝东南 C. 先朝西北后朝西南 D. 先朝北后朝南 31. 这架飞机若以同样速度,沿60°N纬线飞行,抵达乙地大致需要 A. 16小时 B. 12小时 C. 20小时 D. 24小时 【答案】30. D 31. B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极地航线和经纬网上长度的计算。 30. 甲地 (60°N、100°W)和乙地 (60°N、80°E)两者之间相差180°,飞机飞行的最短距离是极地航线,飞行方向是先朝北越过北极点后再朝南,故答案D正确。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2. 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 50m B. 55m C. 60m D. 65m 33. 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4. 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 15m B. 40m C. 65m D. 90m 【答案】32. C 33. C 34. B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32. 图中等高距为5米,东南角地势最低,海拔为20到25米之间;东北角地势最高,海拔为80到85米之间,故两地的相对高度为55到65米之间,但不会是55米或65米,故C项正确。 33.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河流流经地区落差大,水流急。图中③附近河段等高线密集,表明该处坡度大,河水流速快,C正确。 34. 图中有两处适合建水库,一处是30米等高线所形成的口袋形地形,但该处设计的坝高达不到13米,舍去;另一处为50米等高线所形成的口袋形地形,此处建坝坝顶海拔可为55 米,坝底海拔可在40~45米,坝高在10~15米,符合要求。对照比例尺,55米等高线距离最近处约为40米,B项正确。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35. 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乙和丙 36. 若图示甲、乙、丙三处阴影面积相同,则关于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的比例尺最小,丙的比例尺最大 B. 甲、乙、丙的比例尺相同 C. 甲大于乙,乙大于丙 D. 乙的比例尺最小 【答案】35. B 36. D 【解析】 35. 同样的经度差,其距离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所以纬度越低,距离越大,速度越快。甲乙丙三艘船分别在60°N、0°、南回归线三条纬线上行驶,根据纬线的长短规律,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行驶距离最长的是赤道上的乙船,速度最快。选B。 36. 根据甲乙丙三处阴影所跨越的经度与纬度差异,可以判断出乙地的实际面积最大,甲地的实际面积最小,因此,甲地比例尺最大,乙地的比例尺最小,选D。 37. 下图为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最粗线之内的范围图上面积约为6 平方厘米,而其实际地表面积约为15,000 平方米,读图回答下题。 这幅图的比例尺为 A. 1: 1 000 B. 1:250 000 C. 1:5 000 D. 1:50 000 【答案】C 【解析】根据图幅面积比相当于比例尺的平方可得该图的比例尺为1:5 000,选C。 38. 以下组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 上述地貌形成过程与流水、风力作用联系密切的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③④分别为石灰岩溶洞、地堑、风蚀蘑菇、岩溶地貌,形成作用依次为流水溶蚀、地壳断裂、风力侵蚀、岩浆活动等,据此选C。 组图中,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39. 由图甲和图乙可知 A. 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 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C. 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 D. 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 40.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能使图乙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减弱 【答案】39. C 40. C 【解析】 39. 据图可知,a曲线气温变化较小,说明温差小,表示是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气温较低,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强,气温较高,故温差较小。b曲线气温变化较大,说明温差较大,表示是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气温较高,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气温较低,故温差较大。综上分析,C项正确。 40.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弱大气的逆辐射,故C项正确;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变化不明显,故A项错误;②表示地面辐射,变化不大,故C项错误;④表示大气辐射到宇宙中的能量,增强,故D项错误。 【点睛】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3.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 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第II卷(综合题,共计50分) 41. 图A为亚洲东岸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B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数字表示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图B中的地质作用(其中a为变质岩),⑤⑥⑦⑧中与乙、丙二处岩石的成因相对应的是乙—________、丙—________。(填数码) (2)甲、乙两处出现地形倒置的是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应选择甲处还是乙处?说明理由。 (4)据图A分析,甲地东西两侧谷地发育的河流流域面积相当,但东侧河流水量较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答案】(1)海陆间循环 ⑥ ⑤ (2)甲 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3)乙处。岩层为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 (4)地下有断层带,下渗明显。 【解析】试题分析: (1)读图,图A中数字表示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图B中的地质作用,其中a为变质岩,b为岩浆,c为岩浆岩,d为沉积岩。图A中乙是沉积岩,形成过程对应—⑥外力作用,丙是岩浆岩,形成过程对应⑤冷却凝固作用。 (2)读图,甲处是向斜山,是逆地形成山。乙处是背斜山,是顺地形成山。所以甲、乙两处出现地形倒置的是甲。根据岩层弯曲形态,甲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3)乙处岩层为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所以应修建在乙处。甲处是向斜构造,修建隧道易塌方,且向斜是储水构造,隧道易变成水道。 (4)读图,A地东侧谷地地下有断层带,下渗明显。所以河流水量小。 考点:海陆间循环,三类岩石转化条件,地质构造,地貌成因,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 42.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材料二: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解释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的原因。 (3)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请 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 (4)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答案】(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 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 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 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3)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 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 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4)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2分)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升高趋势减缓。 【解析】(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能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冬季利用太阳光照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4)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开发利用新能源,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升高趋势减缓。 【点睛】 43.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 (2)图中A、B两处相比, 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 。 (3)图中两条虚线中,常能形成锋面的是______线,形成的是______锋,该锋面过境时,当地将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天气。 (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 。 【答案】(1)C (2)A 等压线密集(1分) 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3)N 冷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4)② 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气温高; 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 【解析】(1)根据空气运动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可断定C正确。 (2)在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反之风力小。据图可知,A比B等压线密集、 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较大。 (3)槽线处可以形成锋面,据此常能形成锋面的是N,位于低压的西南侧,形成冷锋。冷锋过境,会带来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 (4)晴天日较差大,①、②相比,②位于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因此②气温日较差较大。 【点睛】 冷锋与天气: 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天气变化: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