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6.65 KB
- 2021-04-25 发布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导
入
生活、工作中有些人精明能干,
“点子”很多,这“点子”从何而来?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从哲学上找答案。
毛泽东
《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解说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科学道理?
【
素养目标
】
1.
通过查阅资料
,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
欣赏准确严谨、通俗易慬的语言
,
树立写作时的读者意识。
3.
学习运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的论证方法。
4.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及其观点
,
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目 录
1
、知人论事
1
、知人论世
3
、品读探究
4
、素材积累
2
、初读感悟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毛泽东
(1893-1976),
字润之
,
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家、军事家、书法家。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
时代
》
杂志也将他评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
100
人之一
。
毛泽东的文章主要有四个特点
:
一是有气势
,
即有革命家的气势
---
“
理直气壮
,
舍我其谁
”
;
二是有思想
,
即有思想家的高度
---
“
理从事出
,
片言成典
”
;
三是知识渊博
,
即有学者式的积累
---
用典丰富
,
文库史海
,
随手拈来
;
四是个性化的语言
,
即政治家加文学家的语言
---
典雅、通俗、幽默。
文学成就
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上亦称
巨擘
,
如《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七律
,
长征》等。他的诗词里包含着他咏叹景物、军事指挥、治国领导、人际交往等思想和体验
,
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等
。
1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3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4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6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7
、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8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9
、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10
、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1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经典名言
写作背景
1963
年
2
月
,
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
,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
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
。
1963
年
5
月
,
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
,
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
(
草案
)
》
(
即
《前十条》
。
5
月
20
日
,
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
(
草案
)
》
(
即《前十条》
)
。发布前
,
毛泽东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的一大段内容
,
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题目解说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标题是一个
疑
问
句
,
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深思。
标题用语
通俗易懂
,
有两层意思
:
一是
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涉及文章关于第一次飞跃的论述
;
二是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涉及文章关于第二次飞跃的论述。
资料链接
1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是
由马克思所主张的历史学说
,
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
,
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
,
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辩证唯物论的
基本观点是
: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
主张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
同时
,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
,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资料链接
2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
的哲学思想体系。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
世界的第一性质
,
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
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
,
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
,
它是世界的本源
,
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出来的。其著名代表人物
,
有
中国宋代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
等。
主观唯心主义
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
,
存在主观精神之中是认知上的世界
,
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
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
宋代的陆九渊、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和德国的费希特
等。
初读感悟
1.
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
?
三个问题的关系是怎样的
?
作用
:
①造成疑问和悬念
,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正误对照
,
强调了回答的内容
,
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关系
:
第一个问题引出议论的中心
,
统贯全篇
,
也包括了后两个问题的内容。
诵读课文,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提出问题
人的正确思想
,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分析问题
从实践与认
识
的关系上
,
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
,
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
,
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解决问题
联系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存在的问题
,
指出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必要性
诵读分析问题部分,学习运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的论证方法。
事理论证
用已被证明的原则或理论
,
来论证未被证明的论点和道理。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
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
层层深入地论证“人的正确思想
,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论点
。
分析问
题部分
的结构层次怎样划分
?
“总——分——总”式
第一个层次
,
第一句话讲由社会存在到思想
,
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物质到精神
,
由实践到认识
;
第二句讲由思想到社会存在
,
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精神到物质
,
由认识到实践。
是下文论述两个飞跃的纲
第二个层次
,
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三个层次
,
对上文总结并深化
,
阐述正确认识的形成
,
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两次飞跃只是认识过程的一次循环
,
要取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
,
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
,
“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
。
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
?
①
只有这一次飞跃
,
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
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
。
②无产阶级认识世界
,
只是为了改造世界
,
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
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
都有一个过程
,
而人的认识还要受
到已有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
,
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
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
,
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
,
需要“多次的反复”。
三、品读探 究
“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
因为都是
唯心主义的
。
第一种是
客观唯心主义
,
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
,
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
,
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第二种是
主观唯心主义
,
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
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品读探究
有五层意思。
①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
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②强调正确思想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
能够解释世界
,
而在于用
正确的思想来改造社会、改造世界。
③要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就要
依靠掌握正确思想的群众。
④说明群众只有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
实践中才能掌握正确的思想。
⑤更明确地指出
,
正确思想
一
旦被群众掌
握
,
就会
变成
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
一旦被群众掌握
,
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
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二者有什么区别
?
感性认识
: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
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
,
引起许多感觉
,
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
理性认识
:
在实践中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多次
,
经过大脑的思考
,
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
,
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
,
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二者有什么区别
?
区别:
感性认识
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
,
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
,
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
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
,
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品
读
读
“一般的说来
,
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
,
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
,
特别是人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在社会斗争中
,
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
,
有时候有些失败
,
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
,
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
,
先进势力这一方
,
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
,
所以暂时失败了
,
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
这两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关联
?
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关联
:
第一句
先总
说判断思想正确与否的一般情况
,
第二句
分说
在社会斗争中判断思想正确与否的特殊情况。
语言特点
:
准确严密
“一般的说来”
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在语法上为状语
,
在句子前头起评注作用
,
避免了一概而论
;
“特别是”
则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
“有时候”
专指敌强我弱的时候
;
“有些”
指即使这种时候的失败也不能一概而论
。“并”
加强否定语气
,
略带反驳意味
,
因为人们总以为既然失败就不能说明指导思想正确
;
“暂时”
说明特殊情况并不是长期存在的。
写作特色
一
:
通俗易懂
,
准确严谨
文章开头写道“…人的正确思想
,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
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用了
两个“只能”
,
把它放在介宾短语前面
,
起到了限制作用
,
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来自实践是唯一的
,
回答非常肯定
,
特别是后一个“只能”
,
进步具体地说明了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的道理。
写作
特色二、
事理论证
,
层层深入
。
按
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
”
的论证结构
,
运用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原理
,
层层深入地论证
“人的正确思想
,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论点。
在内部层次上
,
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
如在论证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时
,
扣住认识怎样从实践开始
,
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
,
论证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的中心观点。层层深入
,
具有令人信服的论证力量。
特色三、
首尾呼应
,
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
,
请简要分析。
开头结尾呼应
①
开头提出
两个疑问“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
”
,
结尾部分以
“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
,
是从哪里得来的
,
他觉得是个怪问题
,
回答不出来”
与之呼应
。
②
前面阐述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
,
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
后面说
,
这些同志对于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
,
“也觉得不可理解”
,
与之呼应。
③而“总结经验
,
克服困难
,
少犯错误
,
做好工作
,
努力奋斗
,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
,
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
,
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的结束语
,
又是与开头“
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紧扣呼应的。
主题
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
,
科学地论述了人的认识的辩证过程和发展规律
,
以及正确思想对于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
【素材
1】
如何才能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
“
乱云飞渡仍从容
”
?
过硬的政治能力!
素材积累
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定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动摇,锲而不舍把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020
年
6
月
8
日至
10
日,在宁夏考在宁夏考察时的讲话
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各级党委(党组)发挥领导、把关作用,关键就是看所领导的地方、部门、单位在各项工作中是否执行和落实了这些制度。真正执行和落实了,
方向上就没有问题,政治上就不会出问题
。
——2019
年
10
月
31
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
适合角度
】
方向
定力
【
素材
2】
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观察分析形势
首先要把握政治因素
,特别是
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
——2020
年
10
月
10
日,在
2020
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从政治上分析问题才能看清本质,只有从政治上解决问题才能抓住根本。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
炼就一双政治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
,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2018
年
6
月
29
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适用角度
:
透过现象看本质
坚定不移
不畏浮云遮望眼
等
作业
“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
,
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
毛泽东开宗明义地点出了中国共产党所提倡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
“
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
,
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
,
找观点
,
找方法的。这种态度
,
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
…
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
在当今时代
,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
示例
1
全民学习
,
健康学习
“学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随着一滴水落下激起层层涟漪
,
手机屏幕上一句古训映入眼帘—
2019
年初
,
这个叫“学习强国”的学习平台“火”了
,
超过
13
亿用户主动学习、积极打卡。
打开“学习强国”客户端
,
既有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活动的报道与解读
,
也有围绕中国梦、中国精神等数十个主题的总书记论述摘编
,
还有中央最新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解读。
“学习强国”让学习有组织、有管理、有指导、有服务
,
更多样、更个性、更智能、更便捷。学习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示例
2
终身学习
,
善于学习
在信息社会
,
知识是要经常更新的
,
这十分重要。有的人掌握的知识的确很丰富
,
但也未免在自鸣得意的同时遇到不可救药的麻烦。我们必须知道
,
追求知识永远没有止境
,
只有不断坚持努力学习
,
不断更新知识
,
才能适应和跟上社会的发展。
根据个人的发展方向
,
适时地选择需要学习的知识范围
,
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
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
,
并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
,
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效果。在不断的学习与检验中
,
完善自我
,
走向成功。学习
,
应当成为每天自觉完成的任务
,
做到
“
活到老
,
学到老
”
。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