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 MB
- 2021-04-25 发布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情导航
基础自评
考点导析
素能专攻
考点演练
考情导航
探寻命题规律 导航全程复习
高考命题剖析
考纲考点
考题考情
命题规律
1.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16
·
天津卷
,10
~
11
2016
·
上海卷
,32
以图文资料为背景
,
结合重大的环境问题
,
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与治理措施。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017
·
江苏卷
,23
~
24
2016
·
全国
Ⅱ
卷
,37(3)
以图文资料为背景
,
考查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4.
可持续发展实践
2016
·
海南卷
,18
2016
·
上海卷
,37
~
38
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数据材料为背景
,
结合典型案例
,
考查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的相关知识。
课时任务通关
知识任务
1.
知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特点。
2.
知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原则。
4.
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途径。
能力任务
1.
能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析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特点。
2.
能结合实际
,
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3.
能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4.
能结合现实问题
,
分析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基础自评
立足课前自评 提升基础复习
知识札记
预习自测
人地关系思想历史回顾
【
知
】
人地关系历史回顾
1.
指出下列说法或做法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或导致的环境问题。
(1)
人有多大胆
,
地有多大产
:
自然。
(2)
民以食为天
,
以粮为纲
:
自然。
(3)
驯养野兽
,
种植禾谷
:
自然。
(4)
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
,
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
:
减少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加剧
,
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5)
人地关系的矛盾最尖锐的时期
:
文明时期。
征服
改造
崇拜
森林
水土流失
工业
人地关系思想历史回顾
【
明
】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
读下面漫画
,
回答问题
:
①
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表示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③表示环境反作用于人类。④表示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人地关系思想历史回顾
【
记
】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
环境污染
: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
辨
】
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1)
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
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2)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①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
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②
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
环境意识不强
;③
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1)
漫画甲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
这种环境问题在
地区尤其突出
,
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
(2)
图乙中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该环境问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
雪线
。
(3)
丙图反映的现象会加剧乙图反映的现象
,
其根本原因是森林遭砍伐
,
导致二氧化碳消耗
。
土地荒漠化
干旱、半干旱
全球变暖
上升
减少
可持续发展实践
【
记
】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
(1)
概念
: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
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
内涵
: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
原则
: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
辨
】
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
,“
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
;“
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
;“
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3.
读“可持续发展联系图”
,
回答问题
:
(1)
若
A
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则代表的是
持续发展。
生态
可持续发展实践
【
明
】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我国基本国情
:
发展中的大国
,
面临着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重任。
(2)
面临严峻挑战
:①
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
资源相对短缺
;③
深刻的环境危机。
【
知
】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发展循环经济
(1)
手段
:
环境无害化技术。
(2)
核心
:
提高生态效益。
(3)
方式
:
环境友好。
(4)
目的
: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5)
实践
:
工业推行清洁生产
,
农业推广生态农业
;
积极推动公众参与。
(2)
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
,
下列做法符合的原则是
:
①
保护生物多样性
:
性原则。
②国际合作解决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问题
:
原则。
③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
性原则。
(3)“
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
,
降低了浪费
,
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
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可持续发展。
(4)
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
,
加入到“光盘”行动中
,
我们实际上就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
性原则。
公平
共同性
持续
经济
共同
考点导析
建模思维流程 引导能力运用
考点一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真题剖析
(2015
·
全国
Ⅱ
卷
37(3))
阅读图文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
,
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
,
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金牌导思◇
如何考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落实
以乌梁素海的污染及引水渠为背景
,
考查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区域认知
:
乌梁素海的地理位置与黄河及灌渠的关系。
综合思维
:
影响乌梁素海污染的主要因素。
如何思
乌梁素海的水文水系特点
——
污染严重的原因
思考
:
导致乌梁素海污染的因素有哪些
?
迁移
:
既要注意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人为原因
,
还要从当地降水少、湖水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然原因。
感悟
:
注意解读图文信息。农田灌溉退水汇入乌梁素海
——
农田退水的化肥、农药污染严重。灌渠密度大
——
气候干旱
,
湖泊吞吐量小
,
流动性差。
出结论
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
,
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
;
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
,
降水少
,
湖水由水渠进入和排出
,
吞吐量较小
,
流动性差
,
污染物在湖中积累
,
污染逐渐加重。
考点探究
1.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人口压力
: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
,
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
,
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
,
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
,
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
,
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
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
,
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环境问题的表现
原因
资源
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且降水少
土地资源短缺
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建设占地等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生态
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垦、滥伐、滥牧
,
自然植被遭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
“
三废
”
的大量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1)
人为原因的分析方法。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分析方法如下图所示
:
方法指导
(2)
自然原因的分析方法。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
①
地形条件
:
封闭低洼的地形
,
使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
,
容易产生大气污染。
②逆温天气
: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
,
使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
,
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
:
相对封闭的水域
,
流速缓慢
,
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
,
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
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④植被条件
:
包括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植被稀疏会加剧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3.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
,
问题不同
,
解决措施则不同。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
(
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
),
同时加强绿化
,
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
;
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
,
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
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
“
开源
”
(
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
)
和
“
节流
”
(
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
)
两方面入手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实践
真题剖析
(2017
·
江苏卷
,23
~
24)
下图为
“
2012
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
。
读图
,
回答
(1)
~
(2)
题
:(
双选
)
(1)
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
A.
日照市
B.
潍坊市
C.
青岛市
D.
威海市
(2)
与
N
类城市相比
,M
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
A.
单位
GDP
消耗大
B.
城市调控能力好
C.
单位
GDP
污染小
D.
城市发展水平低
◇金牌导思◇
如何考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落实
以
“
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
为背景
,
考查不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差异。
综合思维
:
解读不同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统计数据
,
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的差异。
如何思
1.
不同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
——
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
思考
: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与其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有何关系
?
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有何不同
?
迁移
:
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呈正相关
,
与资源
——
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呈负相关。
感悟
:
解读图中数据可知
,
威海、青岛两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较高
,
资源
——
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较低
,
故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
出结论
2.M
、
N
两类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差别
——
M
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
思考
:M
类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特点反映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状况是什么
?
迁移
:
M
类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高
——
城市调控能力好
;
资源
——
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
——
单位
GDP
污染小。
感悟
:
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两个既有联系
,
又有区别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水平高的城市
,
一般经济发展水平高
,
但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不一定高。
(1)CD
(2)BC
考点探究
1.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
,
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
,
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
,
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
,
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
,
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
,
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2.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循环经济
(1)
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与特点
(2)
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
,
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
—
生产制造
—
消费使用
—
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清洁生产方式可以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
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
,
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
,
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
,
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
,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
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
,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循环经济产生的效益
效益
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
环境效益
提高资源利用率
,
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利用太阳能和沼气作燃料
,
减轻了污染
;
沼渣和沼液作肥料、秸秆还田
,
提高了土壤肥力
;
缓解燃料与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
防止植被破坏和生态退化
经济效益
增加产量
;
降低资源消耗
,
降低成本
;
减少产污、排污量
,
减少治理费用
资源循环利用
,
使农林牧副渔业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社会效益
增加就业
,
增加收入
,
改善环境
,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环境
,
增加收入
,
提高生活质量
(4)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主要区别
项 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
,
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
,
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
,
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置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 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5)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区别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提出
背景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
为了有效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关注
重点
核心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统计指标是碳生产率
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
理念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
统计指标是资源生产率
发展
定位
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致力于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
(
减量化
)
、废弃物的重新利用
(
再利用
)
和将废弃物再生利用
(
资源化
)
常见关联图
(
循环经济模式图
)
的判读
素能专攻
强化地理技能 提高核心素养
生态农业模式图
【
判读方法
】
1.
“
理
”
——
理清关系
关联图的判读一定要注意图中信息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联、两图之间的关联、图中已知信息与未显示信息之间的隐性关联等。认真研读相关图文材料
,
明确关联图的主题
,
理清各构图部分所要表示的内涵
,
如组图的各式箭头、图框及内部文字材料。如图中生态农业模式
,
以沼气池为纽带
,
将人、畜、植物产生的沼气、沼渣排放到沼池中
,
沼池为人、畜、地提供所需能源、养料等。
2.
“
环
”
——
环环推进
3.
“
代
”
——
尝试代入
结合地理事物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
尝试着把所给的选项代入图中字母
,
在确定出所有的框中内容之后
,
按箭头连结关系
,
重新理顺一遍
,
确保对应完整准确。图中排出生活污水的是
a
居住区
,
产出粪便的是
b
乳畜区
,
提供饲料、饲草的是
c
种植区。
提升训练
(2015
·
福建卷
,1
~
2)
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
,
回答
(1)
~
(2)
题
:
(1)
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
A.
季风水田农业
B.
乳畜业
C.
大牧场放牧业
D.
混合农业
(2)
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
A.
价格低廉
B.
减耗保鲜
C.
绿色优质
D.
品种丰富
解题思路
:
第
(1)
题
,
本题以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图为切入点
,
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及读图分析、判断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
,
该地既有水稻种植业
,
又有畜牧养殖业
,
两者有机结合
,
是典型的混合农业地域类型。第
(2)
题
,
该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中
,
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
,
水稻种植为牧场提供饲料
,
畜牧养殖业又为土壤提供了有机堆肥
,
其农产品具有绿色、优质的特征。这是其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原因
,
故选
C
。
【
深度链接
】
见“考点演练”
T4
~
5“
课时冲关”
T7
~
9
答案
:
(1)D
(2)C
考点演练
对点典题再练 巩固复习效果
考点一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15
·
上海卷
,8
~
10)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
~
30℃
是赤湖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
,
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
1
~
3
题
:
解析
:1.A
2.D
3.D
第
1
题
,
由图文材料可知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
20
~
30℃,
应为南方近岸海域
;
有机物、营养盐类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
,
导致海水富营养化
,
易发生赤潮。第
2
题
,
根据材料信息
,
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
20
~
30℃,
推断
6
月到
8
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第
3
题
,
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
,
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
,
可以降低赤潮的污染程度
,
但也会使污染扩散。
1.
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
,
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
①
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
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
A.9
月到
11
月
B.12
月到
2
月
C.3
月到
5
月
D.6
月到
8
月
3.
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
,
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
,
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
①
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2013
·
福建卷
,1
~
2)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如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
读图
,
回答
4
~
5
题
:
解析
:4.D
5.B
第
4
题
,
根据农产品的分布进行空间定位
,
由图可知
,
该循环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甘蔗
,
因此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第
5
题
,
循环农业可以实现资源充分利用
,
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
,
减少废弃物排放
,
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图中沼气池可以给当地提供清洁能源
,
提高当地经济效益。
4.
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
A.
河套平原
B.
黄淮平原
C.
辽东丘陵
D.
闽浙丘陵
5.
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
①
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相关文档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4-21 17:40:4739页
- 2020届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跟踪2021-04-21 16:43:43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20 17:20:14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20 16:15:32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9 22:48:05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9 22:03:24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4-19 17:40:4939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4-17 03:04:233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4-17 01:45:279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6 23:02: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