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00 KB
- 2021-04-25 发布
沙雅县第二中学2018-2019年(一)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年级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 吴如英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试卷的指定位置。
2、答题前,请先仔细查看试卷,如果试卷有误,请举手向监考老师示意。
3、请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答题时不要超出装订线,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周时期,中国产生了分封制,同时期希腊却实行公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民主制度。与中国相比,古希腊所具有的特殊条件包括( )
①多山、多岛、环海 ②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③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 ④大河文明和国家统一。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古希腊的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由此可见,希腊城邦的特征是( )
A.小国寡民 B.农耕文明 C.中央集权 D.民主政治
3.梭伦改革宣布,废除债奴制,禁止雅典公民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 )
A.缓和奴隶和贵族之间的矛盾
B.废除奴隶制,让奴隶获得自由
C.扩大雅典公民的基础
D.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4.约翰•索利在《雅典的民主》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会议成员是如何选出的,但似乎是由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显然,会议握有相当实权,尤其在监督国家官员和制订公民大会议程时,更是一言九鼎。”“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的是( )
A.梭伦时期的元老院 B.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
C.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D.伯利克里时期的五百人会议
5.梭伦改革前雅典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 )
A.国王与贵族 B.贵族与平民 C.贵族与奴隶 D.国王与平民
6.有观点认为,梭伦改革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使雅典社会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其中,“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的举措是( )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给公职人员发津贴
C.推行陶片放逐法 D.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7.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有产阶级既然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主要指改革中的( )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按财产定等级
C.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D.实行陶片放逐法
8.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
A.改革动摇贵族世袭特权,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了“黄金时代”
B.实行系列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保护了平民利益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9.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这一主张的实行,主要打击了( )
A.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
10.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 )
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11.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用于经商,而是购买了大量的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的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社会动荡,无法经营
12.如图所显示的时代内容是( )
A. 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 B.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C.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D.当时人们已经重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13.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民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材料最能说明商鞅变法( )
A.确立了封建统治秩序 B.增加了秦国争霸实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4.《汉书•食货志》记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则材料反映( )
A.汉代农业生产效率高 B.汉代农民税赋较轻
C.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 D.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
15.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②拓跋硅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6.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 )
①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吃烧烤 ③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 ④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17.《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9.庆历新政的核心措施是( )
A.增强财政收入 B.减轻民众负担,缓和阶级矛盾
C.整顿吏治 D.重视农业
20.王安石变法中,对全国土地重新丈量,按照土地多少征收赋税指的是(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 D.募役法
21.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 )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均输法④市易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为克服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
23.王安石,字介甫,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参知政事。一月行农田水利。二月行募役。三月行均输。四月行青苗……”表明( )
A.变法急于求成 B.打击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C.统治者不支持 D.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24.一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中写道:“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硫远,谗佞辐餐,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
A.司马光作为变法的反对者,其言多为污蔑之词不足采信
B.司马光作为变法的亲历者,所述反映了他对变法的反思
C.司马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分析要比其他人客观公正
D.司马光作为王安石的好友,势必为其寻找借口开脱责任
25.王安石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B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C.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不够坚决 D.不可能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共3小题26题13分、27题22分、28题15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富者累百巨万”、“强者兼州城”的现象,分别与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有关?4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3分
(3)材料一、二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梭伦的诗歌
其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材料二: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利分配
500斗级 年收入500斗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担任骑兵的公民。年收入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有两头耕牛,可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年收入200~300斗,享有除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材料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的诗歌体现出其怎样的政治理念?(3分)
(2)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2分) 这一措施对雅典的哪个阶层最有利? (1分)这一措施反映出的实质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8分) 其中哪一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2分)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东西方政治制度各自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平行班2班、3班做(15分)
材料一 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6分)并从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4分)
(2)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文)(5分)
28.阅读下列材料:重点班1班做(15分)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2018秋季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答案
1-5 BACBB 6-10 ABBAB 11-15 BBADC 16-20 DCDCB 21-25 ACABB
26题
故答案为:
(1)“富者累百巨万”是由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导致土地兼并。2分“强者兼州城”是由于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2分
(2)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1分 免役法。2分
(3)主题是发展经济。2分商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2分王侧重于变法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2分
27题
(1)节制、中庸或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分)
(2) 财产等级制度。(2分)对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最有利。(1分)实质: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2分)
(3) 实行什伍连坐制;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实行县制;(8分)重农抑商(2分)
(4)西方形成民主政治,东方形成中央集权政治(4分)
28题平行班
(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6分)
措施: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4分)
(2)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5分)
28题重点班
(1)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8分
(2)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持。4分认识: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