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5.16 KB
- 2021-04-25 发布
2016 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考模拟地理
一、单选题:共 20 题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 1951—2010 年每 10 年的人口变化。读图,完成问题。
1.通过资料分析,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
B.河西走廊
C.太湖流域
D.四川盆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相关知识。图表显示 1951—2000 年期间,该地区自然
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迁移率呈上升趋势,每十年的人口增长数整体呈上涨趋势,故可以
分析当地人口数量增长趋势与人口迁移率呈正相关,该地区应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带,在过去
几十年间大量吸入外来劳动力,东北平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均为我国内陆地区,经济欠
发达,为主要的人口迁出区,故 A、B、D 选项不符合题意;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经济发达,改革开放(1980 年左右)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大量吸入外来劳动力促
使区域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故 C 选项符合题意,综上分析,本题选择 C 选项。
答案:C
2.据图示资料显示,该地区 2010 年人口数量为()
A.180 万
B.280 万
C.380 万
D.480 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的内涵。一个地区的一定时间段的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和人口机械增长(迁移率决定),所以 2000—2010 年该地区的人口
增长率为 0.4+2.4=2.8(%),该时间内的人口增长数量为 12.5 万,所以 2000—2010 年间当
地的平均总人口约为 446 万人,故 2010 年的人口数量应接近 480 万,D 选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库拉索岛,属于荷属安的列斯的一部分,首府威廉市,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是巴拿马运
河贸易路线上的交通枢纽,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库拉索岛面积 443 平方公里,海拔最
高 350 米。人口约 20 万,多为黑白混血。1956 年起成为自由贸易区。读图,回答问题。
3.库拉索岛成为自由贸易区的原因为()
A.资源
B.气候
C.位置
D.水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由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库拉索岛地理位置
优越,海港条件优越,金融业发达,靠近北美发达地区,所以当地适合建成自由贸易区,C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提及该岛屿的资源、气候、水源优势,A、B、D选项不符合题意,
综上分析,本题选择 C 选项。
答案:C
4.库拉索岛最具竞争力的工业部门()
A.炼油工业
B.食品工业
C.化学工业
D.纺织工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的区位选择。库拉索岛周围海域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且该地区海
运便利,资金丰富,邻近北美发达地区,适合发展原料指向性的炼油产业,故当地炼油产业
应是最具竞争力的工业部门,A 选项符合题意;库拉索岛面积狭小,地处热带地区,劳动力
稀少,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不适合发展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B、D 选项不符合题意;该岛屿
属于南美洲欠发达地区,技术落后,市场狭小,不适合发展化工产业,C 选项不符合题意,
综上分析,本题选择 A 选项。
答案:A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之,都江堰工程
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冶”。读图,回答问题。
5.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
如图 a 中适宜修建引水工程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图 a 中①②两地位于河流的中上游,地势起伏明显,
水流速度快,建设引水工程难度大,A、B 选项错误;④地位于图示河口冲积扇的外缘,地形
平坦,水流分散,建设引水工程的工程量大,故 D 选项错误;③处位于冲积扇的顶端,河流
宽度适中,流水速度较缓,此处建设引水工程可以高效率的利用水脉、水势、地形等因素来
减少工程难度和工程量,实现无坝引水,自流灌溉,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C 选项符
合题意,综上分析,本题选择 C 选项。
答案:C
6.河水侵蚀河岸易引起崩岸决口。“遇弯裁角”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治理岷江水患的成功经
验。如图 b 中需裁去的是()
A.甲角
B.乙角
C.丙角
D.丁角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流水侵蚀作用的表现。流水作用在河流弯曲处往往表现为凸岸堆积,凹
岸侵蚀,图示甲丙两处是是河流的凹岸,是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烈的地带,结合材料信息可以
分析两处皆为容易出现决口的地点,采用“遇弯裁角”的方法来降低决口的风险需在该河段
截去乙角,从而使得该河段保持高速畅流,减少对甲丙两地的流水侵蚀,B 选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择 B 选项。
答案:B
7.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
了水患、开发了水利。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保护其自身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至关重要。
从这一角度考虑,在背景区内发生的下列行为对都江堰工程保护危害最大的是()
A.上游破坏植被和湿地
B.下游随意添加辅助设施
C.上游乱建水利工程
D.下游不断扩大灌区面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流域的开发和保护。上游破坏植被和湿地会使得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增强,还会导致泥沙淤积,河水含沙量增大,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这些问题对都江堰工程
没有较大影响,该工程依旧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原有的作用,A 选项不符合题意;利用“水
往低处流”的科学原理分析可知下游随意添加辅助设施对上游的都江堰工程不会产生较大
影响,B 选项不符合题意;下游不断扩大灌区面积会导致下游地带需水量增加,但都江堰工
程是自动调配上游的来水量,下游的用水多少与该工程没有较大关联,D 选项不符合题意;
上游乱建水利工程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都江堰上游地带的河流水文特征,导致都江堰工程的
功能价值丧失,渐渐失去自身的真实性与完整性,C 选项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 C 选项。
答案:C
读下面某调水工程图,回答下题。
8.对图中地理事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A.A 线的数值大于 B 线
B.图中山脉是武夷山
C.此调水工程是东水西调
D.沿岸受到寒流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源的调配。此调水工程是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工程;受大分
水岭的阻挡,A、B 都位于雨影区,A 线的数值小于 B 线;图中山脉是大分水岭;沿岸受到东
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
答案:C
9.关于 C 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A.灌溉水源充沛,是著名的商品谷物农业区
B.该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C.羊毛是该地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
D.该地的农事活动有轮荒现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源的调配。此区域是墨累—达令盆地,灌溉水源的充沛,
是著名的混合农业区;该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该地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是羊毛;该地的
农事活动有轮耕现象而非轮荒。
答案:C
锂是制作电池的重要原料,图示盆地盐湖锂储量丰富,占我国卤水锂资源总量的 80%左右。
M 为该地区重要城市。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0.图中盐湖形成最主要的因素()
A.地形
B.光照
C.蒸发
D.气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流湖的成因。由图示的经纬度信息和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地区为我国的
柴达木盆地,图示盐湖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地区,图示盐湖周围多沙漠,气候干旱,降水稀
少,蒸发强烈,导致湖泊水盐度升高,形成著名的盐湖,C 选项符合题意,本题选择 C 选项。
答案:C
11.世界其他地区卤水锂资源的形成与喷出岩有关,但该地区地质史上并无火山活动,说明
南部山区一定有()
A.断层和侵入岩
B.向斜和沉积岩
C.背斜和变质岩
D.断层和石英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力作用及表现。火山活动多形成大量的喷出岩,喷出岩属于岩
浆岩的一种,由材料信息可以总结出岩浆岩凸露地表有助于卤水锂资源的形成,该地区地质
史上并无火山活动不代表该地区没有岩浆活动,岩浆岩包括喷出型岩浆岩和侵入型岩浆岩,
所以南部山区一定有侵入性岩浆岩的分布,且该地区侵入型岩浆岩借助于断层运动将岩体暴
露于地表,之后在当地形成大量卤水锂资源,A 选项符合题意;石英岩、沉积岩、变质岩均
不符合题意,B、C、D 选项错误,本题选择 A 选项。
答案:A
读我国某省 1、7 月均温(℃)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2.影响 7 月均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为()
A.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
C.城市分布
D.纬度位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由图示等温线的数值变化可以分析七月份的
气温大致由沿海向内陆地区递增,距离海洋越近,受海洋水汽影响越大,增温较慢,气温较
低,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A 选项符合题意,该季节七月份沿海和内陆均被副热带高气压带
控制,炎热干燥,出现伏旱天气,故 B 选项不符合题意;图示沿海地区城市较多,内陆较少,
但是气温表现为沿海气温低,故 C 选项不符合题意;纬度位置是导致冬季 1 月份等温线分布
(南高北低)的主要原因,D 选项不符合题意,综上分析,本题选择 A 选项。
答案:A
13.1、7 月温差最大的城市为()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图的应用。甲地 1 月气温介于 3℃到 4℃之间,7 月气温介于 28℃
到 29℃之间,故其 1、7 月温差介于 24℃到 26℃之间;乙地 1 月气温为 6℃,7 月气温为
29℃,故其 1、7 月温差为 23℃;丙地 1 月气温介于 7℃到 8℃之间,7 月气温介于 27℃到
28℃之间,故其 1、7 月温差介于 19℃到 21℃之间;丁地 1 月气温介于 5℃到 6℃之间,7
月气温介于 26℃到 27℃之间,故其 1、7 月温差介于 20℃到 22℃之间,综上分析甲地符合
题意,故本题选择 A 选项。
答案:A
罗布泊于 20 世纪 70 年代完全干涸,但地下埋藏着丰富的资源。读哈罗铁路示意图,完成问
题。
14.哈罗铁路施工过程中()
A.崎岖的地形严重影响施工进程
B.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影响工程进度的主要因素
C.需要跨越大片沼泽地
D.需要突破冻土等技术难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路线的选址。由图片信息可知铁路沿线经过南湖戈壁,该地形
区属于盆地地形,地势起伏较小,A 选项说法错误;戈壁滩周围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多风沙,人类活动少,所以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影响工程进度的主要因素,B 选项说法正确;
沿途气候干旱,不存在沼泽地,C 选项说法错误;铁路沿线地区地处盆地,地势低洼,冬季
气温较高,冻土较少,D 选项说法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 B 选项。
答案:B
15.该铁路建成后有利于()
A.哈密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
B.新疆全国性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C.罗布泊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D.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该铁路建成有利于将罗布泊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
为经济优势,C 选项符合题意;该铁路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矿产资源开发,该地区人口稀少,
客流活动较少,铁路建设不会影响哈密的交通原有地位,A 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罗布泊地
区气候干旱,蒸发剧烈,灌溉水源较少,不适合发展农业,B 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哈罗铁
路是新疆内部支线铁路,主要目的是资源运输,对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不到较大
作用,D 选项不符合题意,综上分析,本题选择 C 选项。
答案:C
自北坡的普拉德霍湾,终止于阿拉斯加湾瓦尔迪兹石油管道,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是石油管
道,经过多座城市。管道的建设更要面临位置偏远和周围恶劣环境的挑战。读图,回答问题。
16.该石油管道的长度约为()
A.700 千米
B.1000 千米
C.1300 千米
D.1500 千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应用。图示石油管道大致与经线平行,长度略大于 10°纬度
差(北纬 60°—70°),地球上 1°纬度差,实际距离为 111 千米,所以该石油管道的长度
略大于 1110 千米,C 选项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 C 选项。
答案:C
17.管道的建设以高架的形式,主要克服的主要自然困难为()
A.地形复杂
B.沼泽众多
C.多年冻土
D.动物迁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阿拉斯加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图示地区为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区,管
道沿线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为减少工程量和施工难度,保证管道正常运行,
该处管道采取了高架的形式,C 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管道沿途地形条件一般,
沼泽地较少,A、B 选项说法错误;采用何种形式的管道建设均对当地的动物迁徙没有影响,
D 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综上分析,本题选择 C 选项。
答案:C
18.管道的起点普拉德霍湾,一年中的极夜天数约为()
A.15 天
B.30 天
C.65 天
D.85 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极昼和极夜的相关知识。普拉德霍湾位于北纬 70°以北地区,当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 20°至南回归线之间的时间内,该地出现极夜现象,利用地球公转知
识可知直射点移动 23.5°需约 3 个月的时间,太阳直射点在上述普拉德霍湾出现极夜期间
内移动纬度范围为 7°,故普拉德霍湾出现极夜的时间约 1 个月,本题选择 B 选项。
答案:B
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这一工业带演变成
了“金足球”形状。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完成问题。
19.促使欧洲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人才向东流动
B.寻求完善的配套设施
C.降低生产成本
D.受高科技产业的吸引
解析:本题考查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结
合选项,故选 C。
答案:C
20.制造业转移后,“香蕉带”会()
A.增加劳动力需求
B.向东迁移研发中心
C.制约制造业发展
D.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解析:制造业转移后,“香蕉带”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A 错误;研发中心应布局在交通便
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的地区,不会向东迁移,B 错误;“香蕉带”会促进制造业的升
级,C 错误;制造业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迁移后,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D 正确;
结合选项,故选 D。
答案:D
二、综合题:共 6 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西欧地区是世界上新能源开发比重最大的地区之一,英吉利海峡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南岸
尤为丰富,圣马洛湾沿岸建有世界上最早的潮汐能发电站。北海沿岸风能资源开发比较普遍。
是世界上风能利用最早的地区之一。
简要说明西欧地区大力开发新能源的条件及主要意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风能资源开发条件及其影响。风能开发的条件主要包括资源储量、市场
需求、工业基础、技术等方面,具体如下:图示地区临海,海域广阔;风能资源丰富;西欧
地区经济技术发达,市场广阔,基础工业完善。风能资源的开发意义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和
社会经济效益,开发新能源,能够缓解能源紧缺,有利于利于环境保护,同时带动经济以及
相关产业发展。
答案:临海,海域广阔;风能资源丰富;西欧地区经济技术发达,市场广阔,基础工业完善;
开发新能源,缓解能源紧缺;利于环境保护;带动经济以及相关产业发展。
22.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位于涅瓦河口三角洲上的圣彼得堡是 18 世纪初彼得大帝在丛林和泥潭(沼泽)上建设起来
的,是俄罗斯通往欧洲西部的出海口,现在是一座科学技术和工业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城市,
以舰船、动力机械等制造业为主。
分析 18 世纪前涅瓦河口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以及 18 世纪初圣彼得堡建城的有利条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沼泽分布的原因、城市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涅瓦河口沼泽广布的自然
原因主要分析当地的地形、气候条件,具体表现如下:冬季寒冷,夏季温和,蒸发较弱,蒸
发量小于降水量;位于河口,地势较低洼,排水不畅,海水易倒灌。当地城市建设的区位因
素主要考虑地理位置、地形、水源、交通条件、气候条件,具体表述如下:该城市临近西欧,
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便于城市建设;地处河口,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与俄罗斯大部
分地区相比,气候较温和宜人,适宜人口集中分布。
答案:原因:冬季寒冷,夏季温和,蒸发较弱,蒸发量小于降水量;位于河口,地势较低洼,
排水不畅,海水易倒灌。有利条件:临近西欧,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便于城市建设;
地处河口,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与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相比,气候较温和宜人。
23.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竹子,原产于中国,种类繁多,竹子对水分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秋
冬时,竹芽还没有长出地面,这时挖出来就叫冬笋;春天,竹笋长出地面就叫春笋。冬笋和
春笋都是中国菜品里常见的食物。古人以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简,
现代竹子也可制作工艺品、乐器等。将竹材用工程化方法,经物理和化学作用制成的竹纤维,
被用作纺织品。将竹材通过烘培,制成竹炭,竹炭经过粉碎和活化制成的活性炭,有很好的
吸附和净化作用。竹也常用于建材及日用品。
描述我国竹子的分布特点并简要说明大力发展竹产业带来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农业的分布和区域农业的发展。图示竹子的分布特点主要包括种类
特点和区域分布特点,我国竹子总类丰富,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南方热带和亚热带低山丘
陵地区(降水丰富,排水条件好)。大力发展竹产业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表现在有利于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当地生态;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有
利于当地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就业,提高收入;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和
利用;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有利于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答案:种类众多,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南方热带和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有利于提高植被
覆盖率,改善当地生态;有利于当地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就业,提高收入;
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4.【旅游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世界某国家示意图。一条国际性河流在该国境内河段(图中河流加粗部分)形成峡谷
幽深、河水清澈、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成为该河风光最美的河段。请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
成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图示河流的自然景观形成主要跟当地的气候、地
形和水文特征有关,图示地区位于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控制,流域降水较多且均匀;
河流水量丰富且水位变化不大;河流切穿中德山地形成峡谷;河源河水补给来自阿尔卑斯山
高山冰雪融水,河水清澈;流域植被好,含沙量小。
答案:温带海洋性气候控制,流域降水较多且均匀;河流水量丰富且水位变化不大;河流切
穿中德山地形成峡谷;河源河水补给来自阿尔卑斯山高山冰雪融水,河水清澈;流域植被好,
含沙量小。
25.【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缅甸东北部的帕敢山区是缅甸最大、也是全球知名的玉石产地,每年吸引缅甸各地的人到废
弃的矿坑、石堆挖掘玉石。2015 年 11 月 21 日凌晨 3 时 30 分,在帕敢地区发生了缅甸近年
来最严重的玉石矿场山体滑坡事故,此次事故造成 113 人遇难,100 人失踪,其中在两座巨
型石堆间棚户居住的遇难者最多。下面左图为帕敢位置示意图,下图为此次帕敢滑坡景观图。
分析此次缅甸山体滑坡伤亡惨重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和防治的相关知识。此次缅甸山体滑坡伤亡惨重的原因主要考
虑石块的数量、滑坡的强度、灾害发生时间、地区抗灾能力、救援难度等因素。该地区由于
长期不合理采挖玉石导致山区存在大量的矿渣、碎石,从而增强滑坡的破坏程度;此次滑坡
强度大,增加伤亡人数;滑坡灾害发生在凌晨,居民大多正在熟睡中,故伤亡人数较多;该
地区经济落后,住房多为棚户或帐篷,防抗灾能力弱,从而增加了居民死亡人数;当地灾民
文化水平低,防抗灾意识薄弱;居住区多布局在滑坡高风险区,增加伤亡比重;该地处偏远
山区,交通通信不便,救援缓慢,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答案:矿渣、碎石多,滑坡强度大;发生在凌晨;住房多为棚户或帐篷,防抗灾能力弱;灾
民防抗灾意识薄弱;居住在高风险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通信不便,救援缓慢,错过最佳
救援时间。
26.【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庆节前后,正是大秋作物成熟收获季节,然而记者在地处偏僻的多地农村,又见秋后不少
农户在乡村的田间地头焚烧秸秆,处处尽显“狼烟四起冶的场景,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
出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秸秆遍地,狼烟四起”。
简要分析农村燃烧秸秆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农村燃烧秸秆主要带来大气污染、土地破坏等环
境问题,具体表现如下:污染大气,空气质量迅速下降,降低大气能见度,妨碍交通;浪费
生物资源,破坏土壤生态平衡。综合利用秸秆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养殖、种植、轻工业领域,
具体措施如下:发展养殖业,发展沼气,秸秆还田;开展深加工,发展造纸工业,家具制造
以及固体燃料。
答案:污染大气,空气质量迅速下降,降低大气能见度,妨碍交通;浪费生物资源,破坏土
壤生态平衡。措施:发展养殖业,发展沼气,秸秆还田;开展深加工,发展造纸工业,家具
制造以及固体燃料。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2021-04-22 21:25:3723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2021-04-21 13:51:4610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2021-04-21 02:21:3043页
- 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物理分项2021-04-20 23:40:027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20 21:55:0511页
- 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物理分项2021-04-20 20:57:306页
- 专题 现代生物科技高考题和高考模2021-04-20 18:48:2815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2021-04-20 18:27:3038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2021-04-20 18:05:2810页
- 重庆三校生电子类专业高考模拟题2021-04-20 18:04: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