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0.00 KB
- 2021-04-23 发布
www.ks5u.com
数学试题(文科)
一、单选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设集合,,则
A. B. C. D.
2.函数,的值域为( )
A. B. C. D.
3.过两点A(4,y),B(2,-3)的直线的倾斜角是135°,则y等于 ( )
A.1 B.5 C.-1 D.-5
4.函数(且)的图象恒过定点( )
A. B. C. D.
5.若奇函数在上为增函数,且有最小值1,则它在上 ( )
A.是减函数,有最小值1
B.是增函数,有最小值-1
C.是减函数,有最大值1
D.是增函数,有最大值-1
6.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是( )
A. B. C. D.
7.若直线与直线平行,则实数的值是( )
A. B.或2 C. D.0
8.下列函数中,在其定义域既是奇函数又是减函数的是( )
A.y=|x| B.y=﹣ C. D.y=
9.已知a=log20.3,b=20.1,c=0.21.3,则a,b,c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10.已知圆锥的表面积为6,且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则这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A. B. C. D.
11.已知是两条不同的直线,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若,则 B.若,则
C.若,则 D.若,则
12.设函数是R上的奇函数,当时,,则的零点个数是
A.1 B.2 C.3 D.4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__________.
14.过点A(-1,0)且与直线2x-y+1=0平行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
15.已知函数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且在上单调递增,若,实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16.已知正三棱柱的各条棱长都相等,且内接于球,若正三棱柱的体积是,则球的表面积为_____.
三、解答题
17.(10分)已知全集集合.
(1)求;
(2)若求的取值范围.
18.(12分)(1)求过直线与的交点,且与直线垂直的直线方程.
(2)求经过点(1,2)且在x轴上截距等于y轴上截距的直线方程;
19.(12分)已知函数为偶函数,且有一个零点为2.
(1)求实数a,b的值.
(2)若在上的最小值为-5,求实数k的值.
20.(12分)已知函数且点(4,2)在函数f(x)的图象上.
(1)求函数f(x)的解析式,并在图中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f(x)的图象;
(2)求不等式f(x)<1的解集;
21.(12分)如图,矩形所在平面与半圆弧所在平面垂直,是上异于, 的点.
(1)证明:平面平面;
(2)在线段上是否存在点,使得平面?说明理由.
22.(12分)已知函数定义在上的奇函数,且.
(1)求函数的解析式;
(2)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证明;
(3)解关于的不等式.
数学(文科)参考答案
1.D 2.C 3.D 4.B 5.D 6.C 7.C 8.B 9.D 10.A 11.D 12.C
13.5 14. 15. 16.
17.(1), 或; (2).
【解析】
⑴根据集合的交集,补集和并集的运算即可得到答案
⑵集合中含有参数,则分为空集和不为空集两种情况,再由子集的定义求出的范围,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
(1) ,
,
,或
(2)①若为空集,则,解得a.
②若不是空集,则,解得
综上所述, , 即的取值范围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集合的混合运算和子集的定义应用,对于集合含有参数一定注意集合为空集时,故需要分类求解,属于中档题。
18.(1)
(2)或;
【解析】
【分析】
(1)先求出交点坐标,再根据两直线垂直求出所求直线的斜率,根据点斜式方程即可求出结果.
(2)当直线不过原点时,设直线的方程为(或),把点代入求得,即可求得直线的方程,当直线过原点时,直线的方程为,综合可得答案;
【详解】
(1)由得,交点为(2,2).
设所求直线 代入点(2,2)得,C=-2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
(2)当直线过原点时,直线方程为;
当直线不过原点时,设直线方程为或
直线经过即
直线方程为
综上所述:直线方程为或
【点睛】
该题考查的是有关直线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直线方程的求解,直线相交时交点坐标的求法,两直线垂直时斜率所满足的关系,最关键的是截距相等时对应的情况包括过原点和不过原点两种情况,不要漏解,这是易错点.
19.(1),(2)
【解析】
(1)根据偶函数性质求a,再根据零点求b,(2)根据二次函数对称轴与定义区间位置关系分类讨论函数最小值取法,再根据最小值求k的值.
【详解】
(1)因为函数为偶函数,所以,即因此,又因为零点为2,所以
(2),
当<0时,在上的最小值为,舍去,
当>3时,在上的最小值为,舍去,
当03时,在上的最小值为,因为3,所以,
综上.
【点睛】
研究二次函数最值,一般通过研究对称轴与定义区间位置关系得函数单调性,再根据单调性确定函数最值取法.
20.(1)见解析; (2);
【解析】
【分析】
(1)根据点在函数的图象上得到,于是可得解析式,进而可画出函数的图象;(2)将不等式化成不等式组求解可得所求;
【详解】
(1)∵点在函数的图象上,
∴,
∴.
∴ .
画出函数的图象如下图所示.
(2)不等式等价于或
解得,或,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点睛】
(1)本题考查函数图象的画法和图象的应用,根据解析式画图象时要根据描点法进行求解,画图时要熟练运用常见函数的图象.
(2)根据方程根的个数(函数零点的个数)求参数的取值时,要注意将问题进行转化两函数图象交点个数的问题,然后画出函数的图象后利用数形结合求解.
21.(1)证明见解析
(2)存在,理由见解析
【解析】
【详解】
分析:(1)先证,再证,进而完成证明。
(2)判断出P为AM中点,,证明MC∥OP,然后进行证明即可。
详解:(1)由题设知,平面CMD⊥平面ABCD,交线为CD.
因为BC⊥CD,BC平面ABCD,所以BC⊥平面CMD,故BC⊥DM.
因为M为上异于C,D的点,且DC为直径,所以DM⊥CM.
又BC∩CM=C,所以DM⊥平面BMC.
而DM平面AMD,故平面AMD⊥平面BMC.
(2)当P为AM的中点时,MC∥平面PBD.
证明如下:连结AC交BD于O.因为ABCD为矩形,所以O为AC中点.
连结OP,因为P为AM 中点,所以MC∥OP.
MC平面PBD,OP平面PBD,所以MC∥平面PB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面面垂直的证明,利用线线垂直得到线面垂直,再得到面面垂直,第二问先断出P为AM
中点,然后作辅助线,由线线平行得到线面平行,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属于中档题。
22.(1);(2)在上为增函数,理由详见解析;(3).
【解析】
【分析】
(1)根据奇函数在处有定义则有以及计算出的值;
(2)利用定义法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设未知数,作差,变形,判断正负,下结论;
(3)根据单调性和奇偶性将函数值关系转变为自变量间的关系,完成求解即可.
【详解】
(1)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
又.,,.
(2)在上为增函数,理由如下.
设,则,,,,
在在上为增函数,
(3),
,
又在在上为递增的奇函数,
,
不等式的解集为.
【点睛】
本题考查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综合应用,难度一般.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解不等式时,可先通过奇偶性将不等式的形式变形为:,然后再根据单调性得到与的的大小关系,接着即可求解不等式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