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0.50 KB
- 2021-04-23 发布
2018届高考二轮复习复习方法与指导
:
主观题
1
.遵循
4
步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回答方向
【
问什么,答什么
】
(1)
审知识限定,明确考查范围
政治学科有四大块知识,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看设问先弄清楚是考查的哪个模块的知识。
(2)
审主体限定,明确行为主体
审设问时明确了设问的主体就抓住了解题的关键,就能更准确地确定知识范围,快速地检索知识。经济生活的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个人,政治生活的主体主要有政府、中国共产党、公民、人大等。
(3)
审客体限定,明确回答内容
所谓客体,就是主体指向的问题情境、限定条件等,弄清客体限定,就清楚了对问题思维的环境、条件。
(4)
审角度限定,明确回答方向
审设问还要找准设问的角度,即这一问题要求我们回答“是什么”,还是“为什么”,还是“怎么做”。
①“是什么”角度
常采用以下设问方式:“
……
如何体现
……”“……
如何反映
……”“
概括
(
描述
)
……
问题、现象或特点”。这类试题常通过图表和材料题呈现出来,主要考查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回答问题一般要分三步:一要看成绩,二要看不足,三要看问题背后的实质及解决措施。答案点到为止,不要求展开。
②“
为什么
”
角度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
……
的原因
”“
……
的依据
”“
……
必要性
”“
说明为什么要
……”
等。解决
“
为什么
”
角度的问题,一般要回答出必要性、重要性、意义等内容。
③“
怎么做
”
角度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
应如何
……”“
该如何
……”“……
合理化的建议
”“
……
的举措
”“
怎样
……”
等。回答该角度的问题,首先要确定行为主体,然后从课本、材料、当前时政热点及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方法和措施。
第二步:扣教材,列出知识提纲
【
有多少,列多少
】
通过审设问,明确了知识范围、设问主体、设问客体和设问的角度后,下一步就要调动和运用知识库中的储备,为形成答案做好准备。
2015
年广东
37(3)
运用
《
政治生活
》
中的相关知识,探究政府该如何约束好自己的权力,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政府,设问主体是政府,设问客体是如何约束好自己的权力,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就可以对“政府”的知识进行知识检索: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和原则、依法行政、接受监督。
第三步:析材料
,
提取有效信息
【
有什么、选什么
】
根据第二步列出的知识提纲,仔细审读材料,从材料中准确找出能反映提纲观点的有效信息,将材料信息和知识提纲准确定位。
阅读背景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综合各层次内在联系,明确材料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对“关键词”要敏锐感知,充分挖掘解题信息,感悟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具体操作步骤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依据关键词,直接调用学
科知识;②把握材料间联系,迁移调用学科知识;③概括具体信息,归纳调用学科知识;④依据设问,有效调用相关知识。如上题探究政府该如何约束好自己的权力
——
要结合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政府要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监督等知识来组织答案。
第四步:组答案
,
条理严谨作答
【
用术语、加材料
】
组织答案时要正确运用高中政治专业术语,提高用词的科学性、规范性,尽量使用教材上基本概念、原理作答,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题的完整性。另外,结合材料分析时,要做到理论或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切忌理论、观点和材料
“
两张皮
”
现象的发生。组织答案的基本要求是: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
[
例
1]
(2015·
广东
)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中的
“
官本位
”
思想仍然浓厚,长官意志、“拍脑袋”作决策,做事遇到障碍就“蛮干硬上”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甚至认为,法律只管群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治的推进。因此,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治权。
结合材料,运用
《
政治生活
》
中的相关知识,探究政府该如何约束好自己的权力。
【
解析
】
【
答案
】
①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摒弃
“
官本位
”
思想。
②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
③
坚持依法行政,保障政府权力在法律范围内运行,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④
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体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2
.谨记
7
种常考题型的答题模板
题型一 图表类
这类试题图表材料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是经济生活,具体内容可能是由数据、图片、文字等表现的不同时间或不同经济个体
(
国家、地区、行业、企业
)
的经济现象。
[
答题模板
]
[
例
2]
(2013·
山东节选
)
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驱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为
2008
~
2012
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情况。
年份
项目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R&D
经费
支出
(
亿元
)
4 616
5 802
7 063
8 687
10 240
国内生产总
值
(GDP)(
亿元
)
314 045
340 903
401 513
473 104
519 322
R&D
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
(%)
1.47
1.70
1.76
1.84
1.97
注:
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该指标平均水平为
3%
。
材料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
解析
】
【
答案
】
2008
~
2012
年,我国
R&D
经费支出不断增加,
GDP
持续增长,
R&D
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不断上升,表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题型二 政策措施类
这类试题多从
“
怎么办
”
的角度进行设问,多数情况下对行为主体有明确的要求。未对行为主体作出要求的,需要根据试题内容加以确定。
[
答题模板
]
[
例
3]
(2014·
四川节选
)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年来,
G
省通过一系列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施行
《G
省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
》
,取消、转移、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共
508
项,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办好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就业、医疗、住房等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问题,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
65%
以上;在全国率先推出
《
政府向社
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暂行办法
》
,支持社会组织参与
提供社会服务;建立全省统一互联的全天候网上办事大厅,省直部门
70%
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和
60%
以上社会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政府”的知识,说明
G
省是怎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
【
解析
】
【
答案
】
①
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行政法规,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②
解决一批民生问题,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
④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题型三 因果关系类
这类试题考查某种现象
(
或结果
)
产生的原因,多从
“
为什么
”
角度进行设问。
[
答题模板
]
[
例
4]
(2015·
浙江
)
祠堂是崇宗祀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
W
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
W
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
W
村要把祠堂文化转化为礼堂文化。
【
解析
】
【
答案
】
W
村的祠堂文化必须加以转化,因为它有局限性,尤其是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意识,影响村民团结,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礼堂文化既继承祠堂文化的积极因素,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题型四 意义、影响类
这类试题一般考查某一
“
做法
”
或某个
“
事件
”
的积极意义
(
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等
)
或有何影响。
[
答题模板
]
[
例
5]
(2015·
重庆
)
今年,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展现共同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决心,警示世人勿忘历史,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世界范围内举行反法西斯纪念活动的意义。
【
解析
】
【
答案
】
①
活动让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反对侵略、爱好和平、促进发展是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
活动可以让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既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也符合世界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望。
③
活动可以让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凝聚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人民的力量,有力促进世界和平。
题型五 启示类
这类试题,一般是以某典型的事件、事例或做法为背景、谈谈该事例、事件或做法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启示。
[
答题模板
]
[
例
6]
(2013·
安徽节选
)
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
“
三年见成效
”
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
展示创新风采
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
解析
】
【
答案
】
立足于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通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博采众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动时代的发展。
题型六 认识
(
评析
)
类
该类试题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常见的一种开放型试题,它常以事件为背景,要求考生就背景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或者要求考生对事件中涉及的各种行为或观点进行评析或者分析其合理性。由于该类问题的设问指向范围很大,没有告诉我们明确的答题方向和范围,不少同学对这类题目往往有无从下手之感。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是要联系材料,多向发问,化大为小,把问题分解成一个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再逐个分析,得出答案。这四个问题是:
(1)
“
是什么
”
——
内容
(2)
“
为什么
”
—
—
产生的原因
(3)
“
怎么样
”
——
结果、意义、作用、影响等
(4)
“
怎么办
”
——
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
[
例
7]
(2015·
天津
)
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 农历新年
——
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结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依据材料,运用
《
文化生活
》
知识,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
解析
】
【
答案
】
①
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
②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
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
“
全盘西化
”
行不通。
题型七 依据类
一般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
作答时分四步走:
第一步
“
定
”
,即定位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比如
“
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
”“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
”
等。
第二步
“
分
”
,即对所需要的观点、原理进行分解,比如把文化创新分解为根本途径、基本途径
(
两个
)
、坚持正确的方向等方面;把唯物辩证法分解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和创新。
第三步“筛”,即把分解的观点、原理内容依据材料作出取舍,比如如果材料描述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吸收外来文化则是指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把某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则是抓主要矛盾、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则是坚持发展的观点。
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内容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联结。组织答案时应遵循“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
(
违背
)
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
[
例
8]
(2015·
安徽
)
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根据材料,阐明
“
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
”
的文化生活依据。
【
解析
】
【
答案
】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