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 MB
- 2021-04-22 发布
4.3
数列大题
-
2
-
-
3
-
-
4
-
1
.
求通项公式的常见类型
(1)
已知
a
n
与
S
n
的关系或
S
n
与
n
的关系
,
利用
公式
(
2)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通项或转化为等差
(
比
)
数列求通项
.
(3)
由递推关系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
①
形如
a
n+
1
=a
n
+f
(
n
),
利用累加法求通项
.
②
形如
a
n+
1
=a
n
f
(
n
),
利用累乘法求通项
.
③
形如
a
n+
1
=pa
n
+q
,
等式两边同时
加
转化
为等比数列求通项
.
-
5
-
2
.
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
公式法
:
利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
(2)
错位相减法
:
适合求数列
{
a
n
·
b
n
}
的前
n
项和
S
n
,
其中
{
a
n
},{
b
n
}
一个是等差数列
,
另一个是等比数列
.
(3)
裂项相消法
:
即将数列的通项分成两个式子的代数和
,
通过累加抵消中间若干项的方法
.
(4)
拆项分组法
:
先把数列的每一项拆成两项
(
或多项
),
再重新组合成两个
(
或多个
)
简单的数列
,
最后分别求和
.
(5)
并项求和法
:
把数列的两项
(
或多项
)
组合在一起
,
重新构成一个数列再求和
,
适用于正负相间排列的数列求和
.
-
6
-
3
.
数列单调性的常见题型及方法
(1)
求最大
(
小
)
项时
,
可利用
:
①
数列的单调性
;
②
函数的单调性
;
③
导数
.
(2)
求参数范围时
,
可利用
:
①
作差法
;
②
同号递推法
;
③
先猜后证法
.
4
.
数列不等式问题的解决方法
(1)
利用数列
(
或函数
)
的单调性
.
(2)
放缩法
:
①
先求和后放缩
;
②
先放缩后求和
,
包括放缩后成等差
(
或等比
)
数列再求和
,
或者放缩后裂项相消再求和
.
-
7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
向三
4
.
3
.
1
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及求和
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及求和
例
1
(2013
浙江
,
理
18)
在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
{
a
n
}
中
,
已知
a
1
=
10,
且
a
1
,2
a
2
+
2,5
a
3
成等比数列
.
(1)
求
d
,
a
n
;
(2)
若
d<
0,
求
|a
1
|+|a
2
|+|a
3
|+
…
+|a
n
|.
-
8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
向三
解
:
(1)
由题意得
5
a
3
·a
1
=
(2
a
2
+
2)
2
,
即
d
2
-
3
d-
4
=
0,
故
d=-
1
或
d=
4
.
所以
a
n
=-n+
11,
n
∈
N
*
或
a
n
=
4
n+
6,
n
∈
N
*
.
(2)
设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为
S
n
.
因为
d<
0,
由
(1)
得
d=-
1,
a
n
=-n+
11
.
-
9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
向三
解题心得
对于等差、等比数列
,
求其通项及前
n
项和时
,
只需利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求解即可
.
-
10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
向三
对点训练
1
已知等差数列
{
a
n
}
的公差不为零
,
a
1
=
25,
且
a
1
,
a
11
,
a
13
成等比数列
.
(1)
求
{
a
n
}
的通项公式
;
(2)
求
a
1
+a
4
+a
7
+
…
+a
3
n-
2
.
解
:
(1)
设
{
a
n
}
的公差为
d.
由题意
,
得
=
a
1
a
13
,
即
(
a
1
+
10
d
)
2
=a
1
(
a
1
+
12
d
)
.
于是
d
(2
a
1
+
25
d
)
=
0
.
又
a
1
=
25,
所以
d=
0(
舍去
)
或
d=-
2
.
故
a
n
=-
2
n+
27
.
(2)
令
S
n
=a
1
+a
4
+a
7
+
…
+a
3
n-
2
.
由
(1)
知
a
3
n-
2
=-
6
n+
31,
故
{
a
3
n-
2
}
是首项为
25,
公差为
-
6
的等差数列
.
-
11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
向三
-
12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
向三
-
13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
向三
-
14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
向三
解题心得
无论是求数列的通项还是求数列的前
n
项和
,
解题基本思路是通过变形、整理后
,
能够把所给数列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
,
然后利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或求和公式解决问题
.
-
15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
向三
对点训练
2
设
{
a
n
}
是公比大于
1
的等比数列
,
S
n
为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
,
已知
S
3
=
7,
且
a
1
+
3,3
a
2
,
a
3
+
4
构成等差数列
.
(1)
求数列
{
a
n
}
的通项
;
(2)
令
b
n
=
ln
a
3
n+
1
,
n=
1,2,
…
,
求数列
{
b
n
}
的前
n
项和
T
n
.
-
16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
向三
-
17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向三
数列的前
n
项和与等差、等比通项
例
3
(2009
浙江
,
文
20)
设
S
n
为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
,
S
n
=kn
2
+n
,
n
∈
N
*
,
其中
k
是常数
.
(1)
求
a
1
及
a
n
;
(2)
若对于任意的
m
∈
N
*
,
a
m
,
a
2
m
,
a
4
m
成等比数列
,
求
k
的值
.
-
18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向三
解
:
(1)
由
S
n
=kn
2
+n
,
得
a
1
=S
1
=k+
1,
a
n
=S
n
-S
n-
1
=
2
kn-k+
1(
n
≥
2)
.
a
1
=k+
1
也满足上式
,
所以
a
n
=
2
kn-k+
1,
n
∈
N
*
.
(2)
由
a
m
、
a
2
m
、
a
4
m
成等比数列
,
得
(4
mk-k+
1)
2
=
(2
km-k+
1)(8
km-k+
1),
将上式化简
,
得
2
km
(
k-
1)
=
0,
因为
m
∈
N
*
,
所以
m
≠0,
故
k=
0,
或
k=
1
.
-
19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向三
解题心得
已知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
S
n
表达式求
a
n
,
则一般要用
公式
来
处理
,
然后再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公式来解决问题
.
-
20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向三
对点训练
3
(2014
浙江
,
文
19)
已知等差数列
{
a
n
}
的公差
d>
0
.
设
{
a
n
}
的前
n
项和为
S
n
,
a
1
=
1,
S
2
·
S
3
=
36
.
(1)
求
d
及
S
n
;
(2)
求
m
,
k
(
m
,
k
∈
N
*
)
的值
,
使得
a
m
+a
m+
1
+a
m+
2
+
…
+a
m+k
=
65
.
解析
:
(1)
由题意知
(2
a
1
+d
)(3
a
1
+
3
d
)
=
36,
将
a
1
=
1
代入上式解得
d=
2
或
d=-
5
.
因为
d>
0,
所以
d=
2
.
从而
a
n
=
2
n-
1,
S
n
=n
2
(
n
∈
N
*
)
.
(2)
由
(1)
得
a
m
+a
m+
1
+a
m+
2
+
…
+a
m+k
=
(2
m+k-
1)(
k+
1)
.
所以
(2
m+k-
1)(
k+
1)
=
65
.
由
m
,
k
∈
N
*
知
2
m+k-
1
>k+
1
>
1
,
-
21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
向三
4
.
3
.
2
数列的通项及求和
求数列的通项及错位相减求和
例
1
(2018
浙江
,
理
20)
已知等比数列
{
a
n
}
的公比
q>
1,
且
a
3
+a
4
+a
5
=
28,
a
4
+
2
是
a
3
,
a
5
的等差中项
.
数列
{
b
n
}
满足
b
1
=
1,
数列
{(
b
n+
1
-b
n
)
a
n
}
的前
n
项和为
2
n
2
+n.
(1)
求
q
的值
;
(2)
求数列
{
b
n
}
的通项公式
.
-
22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
向三
-
23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
向三
-
24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
向三
-
25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
向三
解题心得
求数列通项的基本方法是利用等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
或通过变形转换成等差、等比数列求通项
;
如果数列
{
a
n
}
与数列
{
b
n
}
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
那么数列
{
a
n
·b
n
}
的前
n
项和采用错位相减法来求
.
-
26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
向三
对点训练
1
(2012
浙江
,
文
19)
已知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为
S
n
,
且
S
n
=
2
n
2
+n
,
n
∈
N
*
,
数列
{
b
n
}
满足
a
n
=
4log
2
b
n
+
3,
n
∈
N
*
.
(1)
求
a
n
,
b
n
;(
2)
求数列
{
a
n
·
b
n
}
的前
n
项和
T
n
.
解
:
(1)
由
S
n
=
2
n
2
+n
,
得当
n=
1
时
,
a
1
=S
1
=
3;
当
n
≥
2
时
,
a
n
=S
n
-S
n-
1
=
4
n-
1
.
所以
a
n
=
4
n-
1,
n
∈
N
*
.
由
4
n-
1
=a
n
=
4log
2
b
n
+
3,
得
b
n
=
2
n-
1
,
n
∈
N
*
.
(2)
由
(1)
知
a
n
b
n
=
(4
n-
1)
·
2
n-
1
,
n
∈
N
*
.
所以
T
n
=
3
+
7
×
2
+
11
×
2
2
+
…
+
(4
n-
1)
·
2
n-
1
,2
T
n
=
3
×
2
+
7
×
2
2
+
…
+
(4
n-
5)
·
2
n-
1
+
(4
n-
1)
·
2
n
,
所以
2
T
n
-T
n
=
(4
n-
1)2
n
-
[3
+
4(2
+
2
2
+
…
+
2
n-
1
)]
=
(4
n-
5)2
n
+
5
.
故
T
n
=
(4
n-
5)2
n
+
5,
n
∈
N
*
.
-
27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
向三
-
28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
向三
-
29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
向三
解题心得
先用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与求和公式算出
a
n
,
S
n
,
然后
发现
可
拆成两项之差
,
求和时中间的项能够抵消
,
从而求得和
,
注意抵消后所剩余的项一般前后对称
.
另在比较大小时要进行简单的放缩
.
-
30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
向三
对点训练
2
(2018
天津
,
理
18)
设
{
a
n
}
是等比数列
,
公比大于
0,
其前
n
项和为
S
n
(
n
∈
N
*
),{
b
n
}
是等差数列
.
已知
a
1
=
1,
a
3
=a
2
+
2,
a
4
=b
3
+b
5
,
a
5
=b
4
+
2
b
6
.
(1)
求
{
a
n
}
和
{
b
n
}
的通项公式
;
(2)
设数列
{
S
n
}
的前
n
项和为
T
n
(
n
∈
N
*
),
①
求
T
n
;
-
31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
向三
(1)
解
:
设等比数列
{
a
n
}
的公比为
q.
由
a
1
=
1,
a
3
=a
2
+
2,
可得
q
2
-q-
2
=
0
.
因为
q>
0,
可得
q=
2,
故
a
n
=
2
n-
1
.
设等差数列
{
b
n
}
的公差为
d.
由
a
4
=b
3
+b
5
,
可得
b
1
+
3
d=
4
.
由
a
5
=b
4
+
2
b
6
,
可得
3
b
1
+
13
d=
16,
从而
b
1
=
1,
d=
1,
故
b
n
=n.
所以
,
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为
a
n
=
2
n-
1
,
数列
{
b
n
}
的通项公式为
b
n
=n
.
-
32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向三
涉及奇偶数讨论的数列求和
例
3
已知等差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为
S
n
,
且
a
1
=
2,
S
5
=
30
.
数列
{
b
n
}
的前
n
项和为
T
n
,
且
T
n
=
2
n
-
1
.
(1)
求数列
{
a
n
},{
b
n
}
的通项公式
;
(2)
设
c
n
=
(
-
1)
n
(
a
n
b
n
+
ln
S
n
),
求数列
{
c
n
}
的前
n
项和
.
∴
d=
2,
∴
a
n
=
2
n.
对数列
{
b
n
}:
当
n=
1
时
,
b
1
=T
1
=
2
1
-
1
=
1,
当
n
≥
2
时
,
b
n
=T
n
-T
n-
1
=
2
n
-
2
n-
1
=
2
n-
1
,
当
n=
1
时也满足上式
.
∴
b
n
=
2
n-
1
.
-
33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向三
(2)
c
n
=
(
-
1)
n
(
a
n
b
n
+
ln
S
n
)
=
(
-
1)
n
a
n
b
n
+
(
-
1)
n
ln
S
n
.
∴
ln
S
n
=
ln
n
(
n+
1)
=
ln
n+
ln(
n+
1)
.
而
(
-
1)
n
a
n
b
n
=
(
-
1)
n
·
2
n·
2
n-
1
=n·
(
-
2)
n
,
设数列
{(
-
1)
n
a
n
b
n
}
的前
n
项和为
A
n
,
数列
{(
-
1)
n
ln
S
n
}
的前
n
项和为
B
n
,
则
A
n
=
1
×
(
-
2)
1
+
2
×
(
-
2)
2
+
3
×
(
-
2)
3
+
…
+n·
(
-
2)
n
,
①
则
-
2
A
n
=
1
×
(
-
2)
2
+
2
×
(
-
2)
3
+
3
×
(
-
2)
4
+
…
+n·
(
-
2)
n+
1
,
②
-
34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向三
当
n
为偶数时
,
B
n
=-
(ln
1
+
ln
2)
+
(ln
2
+
ln
3)
-
(ln
3
+
ln
4)
+
…
+
[ln
n+
ln(
n+
1)]
=
ln(
n+
1)
-
ln
1
=
ln(
n+
1);
当
n
为奇数时
,
B
n
=-
(ln
1
+
ln
2)
+
(ln
2
+
ln
3)
-
(ln
3
+
ln
4)
+
…
-
[ln
n+
ln(
n+
1)]
=-
ln(
n+
1)
-
ln
1
=-
ln(
n+
1)
.
由以上可知
,
B
n
=
(
-
1)
n
ln(
n+
1
)
.
-
35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向三
对点训练
3
已知函数
f
(
x
)
=
4
x
,4,
f
(
a
1
),
f
(
a
2
),
…
,
f
(
a
n
),2
n+
3
(
n
∈
N
*
)
成等比数列
.
(1)
求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
;
-
36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向三
-
37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向三
-
38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
向三
4
.
3
.
3
数列中的证明及存在性问题
等差
(
比
)
数列的证明与判断
(
1)
求
a
1
,
a
2
;
(2)
求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
,
并证明数列
{
a
n
}
是等差数列
;
(3)
如果数列
{
b
n
}
满足
a
n
=
log
2
b
n
,
试证明数列
{
b
n
}
是等比数列
,
并求其前
n
项和
T
n
.
-
39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
向三
-
40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
向三
解题心得
1
.
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
(
比
)
数列的三种方法
.
(
2)
通项公式法
:
若
a
n
=kn+b
(
n
∈
N
*
),
则
{
a
n
}
为等差数列
;
若
a
n
=pq
kn+b
(
n
∈
N
*
),
则
{
a
n
}
为等比数列
.
(3)
中项公式法
:
若
2
a
n
=a
n-
1
+a
n+
1
(
n
∈
N
*
,
n
≥
2),
则
{
a
n
}
为等差数列
;
若
=
a
n-
1
·a
n+
1
(
n
∈
N
*
,
n
≥
2),
则
{
a
n
}
为等比数列
.
2
.
对已知数列
a
n
与
S
n
的关系
,
证明
{
a
n
}
为等差或等比数列的问题
,
解题思路是
:
由
a
n
与
S
n
的关系递推出
n+
1
时的关系式
,
两个关系式相减后
,
进行化简、整理
,
最终化归为用定义法证明
.
-
41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
向三
对点训练
1
设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为
S
n
,
且首项
a
1
≠3,
a
n+
1
=S
n
+
3
n
(
n
∈
N
*
)
.
(1)
求证
:{
S
n
-
3
n
}
是等比数列
;
(2)
若
{
a
n
}
为递增数列
,
求
a
1
的取值范围
.
-
42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
向二
考
向三
(1)
证明
∵
a
n+
1
=S
n
+
3
n
,
∴
S
n+
1
=
2
S
n
+
3
n
.
∴
S
n+
1
-
3
n+
1
=
2(
S
n
-
3
n
)
.
∵
a
1
≠3,
∴
数列
{
S
n
-
3
n
}
是首项为
a
1
-
3,
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
.
(2)
解
:
由
(1)
得
,
S
n
-
3
n
=
(
a
1
-
3)
×
2
n-
1
.
∴
S
n
=
(
a
1
-
3)
×
2
n-
1
+
3
n
.
当
n
≥
2
时
,
a
n
=S
n
-S
n-
1
=
(
a
1
-
3)
×
2
n-
2
+
2
×
3
n-
1
.
∵
{
a
n
}
为递增数列
,
∴
当
n
≥
2
时
,(
a
1
-
3)
×
2
n-
1
+
2
×
3
n
>
(
a
1
-
3)
×
2
n-
2
+
2
×
3
n-
1
,
∵
a
2
=a
1
+
3
>a
1
,
∴
a
1
的取值范围是
(
-
9,
+∞
)
.
-
43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
向三
-
44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
向三
-
45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
向三
解题心得
要证明数列不等式
,
首先要进行变形放缩
,
然后通过迭代、累加等方法得出结论
,
而且一般情况下
,
第
(1)
问的结论可为第
(2)
问应用
.
-
46
-
4.3.1
4.3.2
4.3.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
向三
对点训练
2
(2017
浙江
,
文
22)
已知数列
{
x
n
}
满足
:
x
1
=
1,
x
n
=x
n+
1
+
ln(1
+x
n+
1
)(
n
∈
N
*
)
.
证明
:
当
n
∈
N
*
时
,
(1)0
0
.
当
n=
1
时
,
x
1
=
1
>
0,
假设
n=k
时
,
x
k
>
0,
那么
n=k+
1
时
,
若
x
k+
1
≤
0,
则
0
0
.
因此
x
n
>
0(
n
∈
N
*
)
.
所以
x
n
=x
n+
1
+
ln(1
+x
n+
1
)
>x
n+
1
.
因此
0
相关文档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第二编 专题2021-04-22 19:14:3587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第二编 专题2021-04-21 19:22:16115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第二编 专题2021-04-20 23:26:0980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仿真模拟卷二2021-04-17 18:02:1866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仿真模拟卷三2021-04-15 20:02:1465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第二编 专题2021-04-15 01:30:34104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第二编 专题2021-04-14 18:47:4175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基础保分强化2021-04-14 10:57:4029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仿真模拟卷一2021-04-14 01:52:1061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高难拉分攻坚2021-02-26 21:12:54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