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6 MB
- 2021-04-22 发布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1.自然地理
要素在地理
环境形成和
演变中的作
用
2.地理环境
各要素的相
互作用
3.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
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
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
现。(综合思维)
2.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
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
问题。(地理实践力)
3.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
境的整体性,树立保护
自然环境、促进人地协
调的发展观。(人地协
调观)
1.以区域图为载
体,考查某地理
环境要素对区域
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查频度低,考查
形式多为选择题。
2.以区域图为载
体,考查地理环
境各要素之间的
关系及地理环境
整体性原理的应
用,考查频度较
高,考查形式多
为综合题。
[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
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图,回答问题。
(1)在生命出现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__________演化过程;
在生命出现以后,_______________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2)说出地质时期两次因环境变化而衰退和灭绝的物种。
①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
_________植物明显衰退。
②中生代末期:_________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
物种类灭绝。
化学
有机进化
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
蕨类
恐龙
2.人类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_____________,防止过度的开发活
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自然规律
环境生态保护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整体性的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是_______圈、_______圈、_______圈、土壤圈、
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具体
如下图所示:
岩石 大气 水
物质运动 能量交换
(2)表现
① 每 一 要 素 都 作 为 整 体 的 一 部 分 , 与 其 他 要 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自然地理
要素
对土壤的作用
成土母质
土壤形成的_____________
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_____________和土壤中
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物质基础
水热状况
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
有机质 土壤肥力
物质、能量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
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
【疑难辨析】 植被茂密,有机质制造多的地区土壤有机质含
量一定多吗?
提示 不一定。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虽然绿色植物
茂密,制造的有机质多,但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
机质,且降水的淋溶作用强,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例1】 (2017·全国卷Ⅲ,7~9)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
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
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
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
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
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
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营养盐
正
不
夏
增加 不大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D (2)C (3)A
增大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
与
地貌
气候→地
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
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
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
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
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
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
与
水文
气候→水
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
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地理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
与
生物
气候→动
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气候,动物耐热;
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气候,动物
耐寒
植物→气
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
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
剧干旱程度
气候→土
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
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
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
成贫瘠的红壤
地理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地貌
与
水文
地貌→水
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
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
积水形成
水文→地
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
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
形成的
地貌→生
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
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地理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水文
与
生物
水文→生
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
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水
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
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
与
生物
土壤→生
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
的生长
1.(2019·沈阳模拟)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下
题。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 )
A.降水稀少 B.地下水丰富
C.地形平坦 D.土壤肥沃
解析 结合漫画信息,植物根系发达,是为
了尽可能多地吸取地下水分,说明该区域气
候干旱,降水稀少。
答案 A
2.读“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景观示意图(图甲)”和“自然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图(图乙)”,回答(1)~(2)题。
(1)为保护图甲中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合理的措施不
包括( )
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B.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C.强化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
D.采取措施大幅度改变③自然地理要素,使其变得稳定
(2)关于图乙中E环节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降水集中,冬季温和湿润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
荒漠
C.夏季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D.河网稠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
解析 第(1)题,保持水土可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民众意识
等方面考虑。③自然地理要素是大气,不可能被人类大幅度改
变。第(2)题,图乙中E环节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
候条件下,降水集中,淋溶作用强,易使红壤变得更贫瘠。
答案 (1)D (2)C
素养一 综合思维:自然环境整体性分析
1.(2018·海南地理,16~18)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
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
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1)~(3)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 . ① ② B . ② ③ C . ③ ④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
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 第(1)题,考查黄土高原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容易题。
考生需要抓住黄土高原的核心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即可
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考查水库冲沙的最佳放水方式,中等
难度。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
蚀和搬运能力,那么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需要达到某一阈值才能
完成。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
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
是持续放水一方面会影响水库水源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的能
力,另一方面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
也不能过大,势必会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选项正确,
排除B选项。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排
除A、C选项。第(3)题,考查考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容
易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
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
原理,C选项正确。
答案 (1)A (2)D (3)C
素养二 综合思维: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2016·全国卷Ⅱ,6~8)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
白山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
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
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
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 第(1)题,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
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
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C。第(2)题,长
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
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故选D。第(3)题,由于全球变
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植被缺少积雪覆盖,致使冻害加
重。故选C。
答案 (1)C (2)D (3)C
素养三 综合思维:自然环境相互影响
3.(2014·海南地理,21,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
如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10分)
解析 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附近。“冷”
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湿”是因为纬度
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低
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答案 (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
(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
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
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例2】 (高考全国文综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
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
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
为造纸原料。图A、图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
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
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审题能力培养]
从材料和图像中获取信息
信息来
源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文字材
料信息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
雨林”
原产地降水丰富,且各月
均多雨
“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
量吸收地下水”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
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
其他植被的生长
图A中
信息
该地山坡植被以“天然次生
林和灌丛”为主,山前平缓
地带有大面积沼泽,地下水
位较高
山坡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
用,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地
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补给山
前沼泽
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
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
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
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
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具 有 统 一
的演化过程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具 有 统 一 的 演
化 过 程 , 保 证
了 自 然 地 理 要
素之间的协调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地理要素的变
化 会 “ 牵 一 发
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规律,
并以此指导人们
的生产、生活实
践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一个区域的变
化不可避免地
影响到其他地
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
护人类共同的家
园——地球
[技法点拨]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
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
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
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
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
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
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如在热带雨
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
的变化。
1.(2019·深圳质检)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的是:一直以
来穿过峡谷和河川的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
越来越高,动物们逐草而去,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
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古代地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
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一个大湖。气
候改变就在身边!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
(2)资料中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 )
A.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差异性B.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
性
C.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D.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
性
答案 (1)B (2)C
2.(2019·安徽合肥一模)标准木是指在森林调查中选测的有代表性
的树林。下图示意2006~2007年西藏某地(29°N,94°E)云杉
标准木生物量垂直分布。读图回答下题。
云杉标准木形态特征与林区环境相适应的是( )
A.枝叶距离地面高便于采光B.底层树皮厚减少水分蒸发
C.根深利于吸收深处地下水D.树干高有利于抵抗强风
解析 云杉标准木形态特征与林区环境相适应的是树叶距离地
面高便于采光,A对。植物进行的是蒸腾作用,底层树皮厚利于
减少水分蒸腾,B错。对于地下部分而言,标准木高27.5 m,而
根系集中分布在地下1.2 m之内的土层中,表明云杉根系浅,C
错。树干低有利于抵抗强风,D错。
答案 A
素养 人地协调观: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
1.(2014·全国卷Ⅱ,8~9)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
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
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
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距美洲大陆较远,自然环
境单一封闭,生物进化慢,特有动物多。第(2)题,从图中可知
科隆群岛受海洋影响大,气温日较差小;位于热带,海拔较低,
气候垂直差异不明显;位于热带但有寒流经过,因此耐寒和喜
暖的动物均可生存。
答案 (1)B (2)C
2.[2017·天津文综,13(4),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矿泉水生产
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
利影响?(6分)
解析 本题通过矿泉水企业的发展,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图中矿泉水源地主要来自河流的上游水源,若无限制地扩
大生产,可能会直接破坏水资源,减少河流流量,降低地下水
位,且会减少湿地面积,破坏植被等。
答案 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
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
该类型问题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这一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答题思路是
先确定自然地理要素是什么,其次是该要素对其他要素有什么影
响,及什么要素对该要素有什么影响。
[考 题 探 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中阴影区过度灌溉对河流下
游自然环境的影响。(12分)
[样卷评析]
样卷展
示
得分:9分
样卷剖
析
失分原因:未能答出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
内容。扣3分。
对“影响”给出的答案较完善。
满分答
案
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
互影响的整体。(3分)过度灌溉导致下游地表
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
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量减少,
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营养物
质减少,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
侵蚀加强,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
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生态系统破坏。
(任答三点,每点3分)
[思 维 建 模]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多以某种地理事象为载体,
考查自然地理环境中各大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这四大要素间的关系
尤为重要。
1.命题角度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答题模板
气
候
位置、地
形、
洋流等
①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②海陆位置主
要影响降水。③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④
洋流影响气温和降水
地
貌
气候、水
文、
植被等
①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
②河流、海洋、冰川对地貌造成影响。③
植被覆盖率的高低也影响地貌
水
文
气候、地
形、
植被、土
壤
①气候影响河流的流量、水位、结冰期、
含沙量、汛期、水能等。②地形影响河流
的含沙量、水能等。③植被影响河流的含
沙量和水量变化。④土壤主要影响河流的
含沙量等
[应 用 体 验]
1.[2016·全国卷Ⅰ,37(2)、(3),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
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
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
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
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
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2)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
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
[思维流程]
(1)
(2)
答案 (1)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
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2)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
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2.(2019·河南开封第一次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钦查群岛主要由3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
主要的“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
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
达45米的粪便层,散发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下面为钦查群岛
位置示意图。
(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
众水更肥”的道理。
(2)说明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从秘鲁沿岸上升流—浮游生物—鱼类—鸟类—
鸟粪—浮游生物—鱼类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第(2)题,鸟粪积
累较厚与当地气候干燥、地表水侵蚀少、积累时间长、人类活
动少等有关。
答案 (1)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类上泛,浮
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岛提供了丰富的
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中(岛上鸟粪滑入海
水中),海水中营养盐类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质,间
接地为鱼类提供了饵料。
(2)钦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使得鸟粪得以保存;
干旱少雨,鸟粪不易被雨水冲刷;积累的时间长;岛上早期人类
活动少,受到外界干扰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