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7 MB
- 2021-04-22 发布
专题
9
城市
与
城市化
专题
9
城市与城市化
600
分基础 考点
&
考法
考点
27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考点
28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考点
29
城市化
考点
27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考法
1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考法
2
城市功能区及其合理布局判读方法
1.
城市的区位因素
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应试基础必备
3.
城市功能区特征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集聚成片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靠近市中心处
远离市中心处
区位选择
的原因
最大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区位特征
要求接近消费者,多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
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并背向发展。距离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
①市区外缘;
②交通干线两侧
功能区
特点
中心商务区(
CBD
)的特点:①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②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地价高);④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高级
位于城市的外缘;环境质量好且多与文化区相联系
①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作强导致集聚;
②又因环保、地租、交通等因素导致分散
低级
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多
与工业区相联系
4.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5.
交通是影响城市地租水平的重要因素
(
1
)地租曲线特征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地租越低。
(
2
)几类常见的城市地租水平与交通通达度关系图
以武汉市为例,分析影响武汉城市布局的优势区位。
【
总结
】
对于城市主导区位因素的分析,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这个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
具体答题可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进行分析:
考法
1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
1
)自然因素侧重地形、气候和河流,河流对城市起源有重要影响,城市一般分布在水运的起点或终点(赣州)、河口(广州)、河流交汇处(重庆)、军事防卫(伯尔尼)和过河点位置(哈尔滨)。
(
2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考虑工农业基础、自然资源、历史悠久、交通状况、政策政治、军事、宗教以及一些新的因素。人口数量是城市规模大小的标志,因此,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方法
4
:据各功能区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判断。
方法
1
:根据各功能分区的占地面积进行判断。
方法
2
:据各功能分区的分布(布局)进行判断。
方法
3
:据各功能区人口密度的时间变化进行判断。
考法
2
城市功能区的分析及其合理布局判读方法
一般说来,商业区占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工业区占地面积中等。
一般商业区分布在中心位置,从里到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沿交通线),但有些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不一定位于其几何中心。
例如,根据一天中人流和车流量随时间的变化,即可判断出商业区或住宅区,重点要把握住三个时间点:早
8
点左右为上班时间、晚
18
点左右为下班时间、晚
22
点左右为休息时间。
例如,工业区应分布在下风向或与风向垂直的郊外;高新技术产业区多和科教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临近;高级住宅区多在高地、与文化区、风景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多和低地、工业区相邻。
自
20
世纪
50
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
3000
平方千米的“绿心”
——
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
20
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
1
)
~
(
3
)题。
考例剖析
[
课标全国
Ⅰ2016·4
~
6
]
(
1
)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
A
.文化底蕴深厚
B
.商业繁荣发达
C
.人口高度集聚
D
.水陆交通便利
(
2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
同类产业活动的()
A.
技术创新
B.
空间集聚
C.
市场拓展
D.
产品升级
(
3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
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
降低人口密度
C.
促进城市竞争
D.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
解析
】
(
1
)本题考查城市地域结构。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兰斯塔德地区多次空间规划,形成的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空间规划,明确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即各自的服务种类,故
A
正确;四个核心城市分工明确,都为本地区所有居民服务,并不限制服务人口和服务等级,故
B
、
D
错误;各城市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说明空间规划并不是限制各核心城市的服务范围,
C
错误。(
2
)本题考查城市规划的作用。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兰斯塔德地区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空间规划,明确了各城市的职能,使得同类产业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高度集聚,从而提高了整体的竞争力,故
B
正确;城市空间规划只是城市土地的高效合理的利用,不涉及产品升级、市场拓展及技术创新,故
A
、
C
、
D
错误。
(
3
)本题考查城市规划的目的。由上题分析可知,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是城市土地高效合理的利用,
D
项正确;该地区城市规划并没有使乡村人口增加,
A
项错误;城市规划也没有使人口外迁,密度没有降低,
B
项错误;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空间规划,明确了各城市的职能,加强了互补,不是竞争关系,
C
错误。
【
答案
】
(
1
)
A
(
2
)
B
(
3
)
D
考点
28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考法
3
城市等级及其服务功能的判断
1.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2.
影响城市等级变化的因素分析
考法
3
城市等级及其服务功能的判断
考点
29
城市化
考法
4
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
考法
5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
城市化的标志:
应试基础必备
2.
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
1
)地域文化的特点
(
2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
1
)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
考法
4
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
2.
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中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
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下图中
E
到
F
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
②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
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
如上面图中隐含的信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功能分区日益明显。
(
2
)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
4.
不同城市化进程图表的判读
(
1
)折线图
①找出转折点,并据此划分出各阶段
;
②
判断城市化速度、即看斜率;
③结合其自然、社会经济状况给予解释。
例如,在上图中,以我国为例,可以看出自
80
年代以后,无论是
GDP
、还是城市化水平都有明显提高,速度明显加快,显然是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3.
判断城市化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上图所示,我们可以判断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
【
易混辨析
】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
例如,
左
图的图
4
,首先可看出,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远远大于第三产业,且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反映出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更反映出我国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一般来说城市化的水平与经济化水平是相匹配的,如图
1
和图
2
。但也可以判断得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起步时间、发展速度、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也就可以总结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差异。
(
2
)
曲线图
上图为某城镇的发展过程示意图。此类图,要素众多,综合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因此在判读时从多方面入手,如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交通线路的变化,功能区的数量和规模,用地规模等分析其城市化变化过程,进而可以找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
3
)
斑块
图
1.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考法
5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1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产业。
(
2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城市化过程中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固体垃圾污染;⑤光污染;⑥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①交通
堵
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②交通事故频
发
;③公共交通发展缓慢;④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①居住环境差;②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③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④出现贫民窟、棚户区
城市社会问题
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②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③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④内城经济衰退
2.
问题及表现形式
3.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
1
)
~
(
2
)题。
【
答案
】(
1
)
A
(
1
)下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A.8
:
00
B.12
:
00
C.14
:
00
D.18
:
00
考例剖析
[
山东文综
2015·3
~
4
]
【解析】(
1
)大城市交通流量变化主要表现为方向性和时间性。从图中可以看出市中心区并无拥堵现象,拥堵路段主要集中在环线和放射线路的交会处,而单向拥挤路段位于进城方向的右侧车道,说明车流流向市区,由此判断此时为上班时间,最有可能是
8
:
00
,
A
正确。
18:00
交通拥堵路段应为出城方向的右侧车道,
D
错误;
12:00
和
14:00
不是上下班高峰,车流的集中程度相对较低,故
B
、
C
错误。
(
2
)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
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
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
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
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
2
)北京市中心地区主要为商务区,不是人口集中分布区,而且城市中心区常住人口不会在市区与其他地区之间“钟摆”移动,迁出中心区人口对缓解“钟摆”现象意义不大,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A
错;市中心地区发展第三产业会造成白天更多的人流涌向市中心,加剧“钟摆”现象,
B
错;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同样会加剧“钟摆”现象,
C
错;而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可以有效缓解北京市交通压力,缓解“钟摆”交通现象,故正确答案为
D
。
【
答案
】 (
2
)
D
敬请期待下一专题!
相关文档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强2021-04-21 00:38:3031页
- 2018届福建省罗源一中人教版高中地2021-04-20 22:55:5226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2021-04-20 00:52:1841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强2021-04-19 17:36:2450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2021-04-19 17:30:3994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洋流及2021-04-19 16:01:1752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1-2地2021-04-18 01:04:2679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4-17 23:11:0516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4-17 20:51:4215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南亚的2021-04-17 11:38:50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