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1.00 KB
- 2021-04-22 发布
第 2 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 1 课时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2,4,10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3,5,6,7,11
3.综合考查 8,9,12,13,14,15
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C.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一个池塘中鱼的种类不止一种,因此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不是一
个种群。
2.从某社区随机抽取男女各 200 人,调查中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为 18 人,患者 6 人,男性患者 12 人,则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D )
A.5.25% B.8% C.10.5% D.7%
解析: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色
盲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 Y 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因此色盲基
因的频率是色盲基因数÷(女性人数×2+男性人数)×100%=(18+6×
2+12)÷(200×2+200)×100%=7%。
3.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 K 的依赖性(即需
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 K 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
表。若对维生素 K 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
行处理,则褐鼠种群( D )
基因型 rr Rr RR
灭鼠灵 敏感 抗性 抗性
对维生素 K 的依赖性 无 中度 高度
A.基因 r 的频率最终下降至 0
B.抗性个体 RR∶Rr=1∶1
C.RR 个体数量增加,rr 个体数量减少
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Rr
解析:由于环境是维生素 K 含量不足的环境,所以依赖度较高的 RR 个体
数量减少,长期使用灭鼠灵 rr 个体数量大量减少,所以 Rr 个体的数量
最多,r 基因频率不会为 0。
4.某一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场所被两条交叉的高速公路分割成 4 块,由
此形成 4 个完全独立的种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这 4 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彼此的基因频率有影响
B.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对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C.高速公路的开通会诱导 4 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及进化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不同种群形成不同的基因库,4 个独立的、互不干扰的种群各自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互不相关的;基因频率是种群
内某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如果某种群的个体数因各种原因
而改变,则必然影响种群基因库中某些基因的个数和其全部等位基因
的个数,所以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对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有影
响;4 个种群发生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且高速公路的开通与否也不是
诱导种群发生变异的因素;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从而引
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5.一般地说,干旱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干旱地区种植;潮湿
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潮湿地区种植。在这里,干旱和潮湿条
件所起的直接作用是( D )
A.诱发突变 B.导致基因重组
C.选择基因型 D.选择表现型
解析:题干中的干旱、潮湿条件属于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对
变异起选择作用,而不是导致变异,环境所起的直接作用是选择了适应
环境的表现型。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变
异现象中不属于此类变异范畴的是( D )
A.人的猫叫综合征
B.把纯合的高茎豌豆培养成四倍体
C.人的色盲
D.高茎豌豆的自交后代出现矮茎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
色体变异。猫叫综合症是人的第 5 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属
于染色体变异;把纯合的高茎豌豆培养成四倍体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人的色盲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高茎豌豆的自交后代出现了矮茎是杂合,
高茎豌豆形成配子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不属于突变和基因重组的
范畴,只体现遗传。
7.某地区的菜农长期使用除虫菊酯杀灭菜青虫,导致菜青虫的抗药性
不断增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出现抗药性对菜青虫而言属于有利变异
B.除虫菊酯诱导菜青虫出现抗药性突变
C.该地区菜青虫的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D.除虫菊酯杀灭菜青虫的同时可能会污染环境
解析: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出现抗药性对菜青虫而言属于有利变异;菜
青虫抗药性突变本身就是存在的,并不是除虫菊酯诱导出来的;由于自
然选择,该地区菜青虫的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大;除虫菊酯杀灭菜青
虫的同时可能会污染环境。
8.随着除草剂使用的增加,抗除草剂杂草不断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A.种群内可遗传的变异是杂草进化的原材料
B.突变是杂草进化的重要动力
C.杂草中全部抗除草剂基因构成了基因库
D.种群内的基因朝着抗除草剂增强方向突变
解析:种群内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它
们是杂草进化的原材料;生存斗争是杂草进化的重要动力;基因库是指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9.某小鼠群体中,A+、A、a 互为等位基因,该种群基因型及个体数如表:
基因型 A+A+ A+A A+a AA Aa aa
个体数 100 200 300 100 200 10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A+的基因频率是 35%
B.A+、A、a 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A+和 A 的根本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
D.该小鼠群体所有的 A+、A、a 基因,构成小鼠的基因库
解析:A+的基因频率=(100×2+200+300)/2 000×100%=35%;A+、A、a 互
为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和 A 的根本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一
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不仅仅
是所有的 A+、A、a 基因。
10.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
随机抽取 100 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 AA、aa 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
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在Ⅰ、Ⅲ段内 Aa 的基因型频率不同
B.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 A 突变为 a
C.在Ⅱ段,AA 个体比 aa 个体的适应能力强
D.Ⅰ→Ⅲ段过程中,该种群发生进化
解析:在Ⅰ阶段,AA=40 个,aa=20,Aa=40 个,Ⅲ阶段 AA=20 个,aa=40
个,Aa=40 个,两个阶段 Aa 基因型频率都是 40%;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
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并不一
定发生基因突变;在Ⅱ段,AA 个体比 aa 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
选择的作用下,AA 个体逐渐被淘汰;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在Ⅰ、Ⅲ段,A 和 a 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
11.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类型,突变类型可产生有毒的
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物的某种昆虫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
A.突变类型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
B.昆虫的变异可降低其灭绝的可能性
C.昆虫的选择作用可能导致该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加
D.最终昆虫和植物总会有一种生物被淘汰
解析:突变类型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物的某种昆虫死
亡,可见突变类型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昆虫的变异可增
加其基因多样性,可增加其适应环境的可能性,即降低其灭绝的可能性;
昆虫在取食此种植物的过程中,无毒的植物被食用增多,有毒的植物不
被食用,因此导致毒性突变的基因频率增加;最终昆虫和植物共同进化,
而不是总会有一种生物被淘汰。
12.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
重,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叙述不
正确的是( A )
A.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B.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
C.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D.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解析:体重越大的面粉甲虫食量越大,其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
殖能力越低;据题干可知,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
蛹作为亲本;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甲虫蛹的体重越来越大,而自然选择
的甲虫蛹的体重越来越小,其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
反的;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蛹通过选择后,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其每
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13.一块某种甲虫成灾的菜地,先后使用了两种杀虫剂,该甲虫相对数
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曲线回升是通过 之间的 来实现的。
(2)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来解释以下现象:
①甲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甲虫起了 作用,在此
过程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变异,即抗药性。从这
里我们可以看出,该种作用是 (填“定向”或“不定向”)的。
②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 1 的第六年,甲虫适应了具有杀虫
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 的结果。当第七年使用杀虫剂 2
时,甲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
重新适应环境。
(3)如果不使用杀虫剂,在保证该菜地收益的同时降低甲虫的危害,可
采取的措施有
。
解析:(1)使用杀虫剂的过程就是对甲虫进行选择的过程,能够抗杀虫
剂的个体逐渐被选择并大量繁殖,因此曲线回升是通过甲虫与杀虫剂
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2)①甲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甲虫起了选择作用,在此过
程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变异,即抗药性。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②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
剂 1 的第六年,甲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自然
选择的结果。当第七年使用杀虫剂 2 时,甲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
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有利变异重新适应环境。
(3)如果不使用杀虫剂,在保证该菜地收益的同时降低甲虫的危害,可
以引进甲虫的天敌、栽培能抗甲虫的作物等。
答案:(1)甲虫与杀虫剂 生存斗争
(2)①选择 定向 ②自然选择 有利变异
(3)引进甲虫的天敌、栽培能抗甲虫的作物等
14.许多生物特别是动物,在不同季节中,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
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各种原因而大
量死亡。第二年春季,又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增多。因此,形成一个
如瓶颈样的模式图(如图所示),这一瓶颈部分为冬季数量减少的时期。
请据图回答:
(1)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是否发生进化? 。为
什么?
。
(2)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年夏季中(·)基因频率为 2%,但是在越冬时
残存的个体中(·)基因频率由于机会的原因而变为 3%,第二年夏季中
(·)的基因频率即为 3%,在第二年越冬的个体没有这个基因,结果第三
年夏季中(·)基因变为 0,这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自然选择是否矛
盾? 。为什么?
。
解析:(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分析图解可知,(·)
基因频率在三年内不断变化,说明生物进化了。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图中种群太小时,某些偶然因素导致该种群基
因频率出现较大波动,这不是自然选择的作用,因此与现代生物进化理
论的自然选择矛盾。
答案:(1)该种群进化了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
(2)矛盾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
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图中种群太小时,某些偶然因素导致该
种群基因频率出现较大波动,这不是自然选择的作用
15.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
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
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
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
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
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材料
一中的这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原因是 。
(2)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 的结果。
(3)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
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 变小。
(4)下表为某基因在种群 A 和 B 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A 种群(个) B 种群(个)
XDXD 200 0
XDXd 50 160
XdXd 100 200
XDY 180 0
XdY 170 270
计算 D 基因在 A 种群中的频率为 。你认为造成 B 种群的基因
型 分 布 最 可 能 的 原 因
是 。
解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
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材料二中如果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则
一些基因会随着某些个体的死亡而消失,进而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变
小。
(4)根据表格可知,A 种群中基因 D 有 200×2+50+180=630(个),种群中
D、d 全部等位基因数有(200+50+100)×2+(180+170)=1 050(个),所以
基因 D 在 A 种群中的频率为 630÷1 050×100%=60%;B 种群中没有 XDXD、
XDY 基因型个体,最可能的原因是含 XD 的雄配子不能存活。
答案:(1)种群 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
(2)自然选择 (3)基因库
(4)60%(0.6) 含 XD 的雄配子不能存活(其他合理答案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