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50 KB
- 2021-04-22 发布
[基础达标]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某稻田中所
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某白桦林中所有的树龄在 5 年以上的白桦树是一个种群 ⑤某桃园中所有年龄段的蚜
虫是一个种群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解析:选 D。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内蒙古草原上的全
部牛不一定是同一物种,所以不一定是同一种群。同样,池塘中所有的鱼也不能构成一个种
群。白桦林中所有的白桦树才是一个种群。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8 年底某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 1.07∶1
B.近年来,某市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人类在地球表面呈集群分布
D.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
解析:选 C。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
例、年龄组成等。2018 年底某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 1.07∶1,属于对性别比例的描述,A 正
确;近年来,某市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属于对年龄组成的描述,B 正确;人类在地
球表面呈集群分布,属于对种群的空间特征的描述,C 错误;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
升高,属于对死亡率的描述,D 正确。
3.下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解析:选 A。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
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4.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分析的正确的选项是( )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②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4)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①>②
(5)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6)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A.二项错误
B.三项错误
C.四项错误
D.五项错误
解析:选 A。(4)、(6)错误。
5.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可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幼年(甲)、成年(乙)及老年(丙)三个
层级。比较这三个年龄层级的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该种群密度未来的发展
情形。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种群的是(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解析:选 D。种群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结构
为衰退型,故幼年(甲)个体数量少于老年(丙)个体数量。
6.(2019·山东泰安期末)下列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17 年,山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 17.54‰
C.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D.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解析:选 D。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描述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A 项不符合
题意。2017 年,山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 17.54‰,描述的是种群的出生率,B 项不符合题意。
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描述的是种群的死亡率,C 项不符合题意。橡树种子
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D 项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
7.据统计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9%,然而人口数量仍增加了 127 万,导致这种
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严格的人口政策 B.性别比例失调
C.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解析:选 D。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作为城市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
影响。
8.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选 C。蔓生或丛生的植物不宜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因为此类植物计数比较困难。
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只有随机取样,才能尽量避免主观因素所造
成的误差。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
的变化趋势。
9.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
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被标记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 N,回收率为 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 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
解析:D。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A 项错误;据题图分析,
释放总数不变,随着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下降,B 项错误;本实验
没有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的关系,C 项错误。
10.(2019·长沙高二检测)下列哪项叙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A.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 20 种
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
C.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 2 只/叶
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解析:选 C。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 20 种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 错误;某块稻田中,
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B 错误;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
果为 2 只/叶,是种群密度的表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 正确;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
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D 错误。
11.(2019·石家庄高二检测)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
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随机取样方 n 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 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
的平均值为(X1+X2+…+Xn)/n
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记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解析:选 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
个体数。
1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的是( )
A.所选样方位置上有块大石,应该换个位置取样
B.调查某地麻雀种群密度时,少数麻雀腿上的环套标记脱落
C.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期间,猫头鹰大量迁入
D.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
解析:选 C。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换位置取样会比原位置的样方中个体数目多,导
致结果偏大;标记物脱落将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数量减少,导致结果偏大;猫
头鹰会大量捕食田鼠,导致结果偏小;对于压线个体,只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夹角的个
体,全统计将导致结果偏大。
13.兴华中学的生物学习小组要对某草场中白羊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草场上确定调查范围时,下列方法中恰当的是( )
A.200 cm×50 cm 的长方形
B.边长 50 cm 的五边形
C.半径 50 cm 的圆形
D.边长 50 cm 的五角形
(2)下图表示在某一样方内外白羊草的分布,则该样方中白羊草的数量为( )
A.4 株 B.5 株
C.6 株 D.8 株
(3)下表是在 200 m2 草场面积内的 10 个样方中白羊草出现的数量统计。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面积(m2) 1 1 1 1 1 1 1 1 1 1
白羊草(株) 5 7 9 10 8 6 5 8 9 7
则该草场中白羊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该白羊草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
解析:样方大小至少为 1 m2,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圆形、其他正多边形等不方便计算。
在计数样方内个体时,线内的个体都要计算在内,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顶点上的个体。在
计算种群密度时要计算样方内调查个体数量的平均值。
答案:(1)A (2)C (3)7.4 株/m2 1 480 株
14.“标志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
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
记个体数(m)占重捕总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
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 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 100
个鼠笼,放置 1 夜后,统计所捕获的布氏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原地放归,3 日后进
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只/hm2。事实上布氏田鼠在被捕捉过一
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布氏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
鼠类),平均每 100 m2 有 3.6 个洞口,洞口数与布氏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
解析:(1)由关系 N(总数)
M(第一次捕捉并标记数)
=
n(第二次捕捉数)
m(第二次捕捉到的标记数)
即可得出 N=Mn/m。(2)根据公式 N=Mn/m,计算出 2 hm2
的种群总数为 288 只,种群平均密度则为 144 只/hm2。由于第一次捕捉到的个体被标记后,第
二次很难捕捉到,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减少,使得 N 值比实际情况偏大。
(3)该布氏田鼠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4)100 m2 中布氏田鼠的
数量为 1.44 只,洞口数∶布氏田鼠数=3.6∶1.44=2.5∶1。
答案:(1)N=Mn/m (2)144 大
(3)8/9(或 32/36) (4)2.5∶1
[素养培优]
15.下图所示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统计,70 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甲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
趋势是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________政策。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图
________所示类型。
(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
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会变成图________所示类型。
解析:图甲表示幼年个体多而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图乙表示各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
相当,属于稳定型。图丙老年个体相对较多,属于衰退型。我国 70 年代时人口属于图甲所示
类型,在这以后表现为人口大幅度增长。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出生率降低使幼虫
数量锐减,害虫年龄组成将成为衰退型。在渔场中采用“抓大放小”的措施,会使幼年个体
所占比例上升,年龄组成将成为增长型。
答案:(1)甲、乙、丙 (2)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计划生育
(3)丙 (4)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