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2.50 KB
- 2021-04-22 发布
2020
届高考
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篇
高频考点:
1
、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
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
、三民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4
、毛泽东思想
5
、邓小平理论 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知识梳理:
基础巩固:
1
、地主阶级抵抗派
(
1
)背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2
)主张:“开眼看世界”
(
3
)代表:①林则徐:编译出
《
四洲志
》《
各国律例
》
等资料。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编撰出
《
海国图志
》
,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
、地主阶级洋务派
(
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
(
2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
3
)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
4
)成就: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帅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师夷长技(学习器物)
1
、资产阶级维新派
(
1
)早期
①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③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2
)晚期(
19
世纪
90
年代初)
①代表
A.
康有为:办万木草堂,撰写
《
新学伪经考
》
,
《
孔子改制考
》
B.
梁启超:发表
《
变法通议
》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②意义: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变法(学习制度)
新文化运动(学习思想)
1
、背景: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第一次世界人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2
、标志: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
青年杂志
》
,开在创刊号上发表
《
敬告青年
》
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
、主要阵地:
《
新青年
》
4
、活动基地: 北大
5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
6
、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
、意义: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
、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
、标志:
1918
年,李大钊发表
《
法俄革命之比较
》《
庶民的胜利
》
和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等文章。
3
、发展: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
、代表:李大钊的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开始出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1921
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
中国共产党诞生。
5
、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工人阶级的斗争提供的理论指导,促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基础巩固:
1
、旧三民主义(
20
世纪初)
(
1
)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内忧外患加深。
(
2
)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
3
)评价:尽管当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
、实践
(
1
)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
2
)
1912
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3
、新三民主义(
20
世纪
20
年代)
(
1
)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后,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2
)内容:
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
3
)意义: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
1
)共产党成立前:创办
《
湘江评论
》
,宣传马克思主义。
(
2
)国民革命时期:撰写了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
3
)国民革命失败后: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
4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发表
《
论持久战
》《
新民主主义论
》《
论联合政府
》
等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
(
5
)确立:在
1945
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6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发表了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7
)新中国成立后:发表了
《
论十大关系
》
和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
,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
8
)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
(
1
)
1978
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
2
)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3
)
1982
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4
)
1987
年,中共十三大召开,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
5
)
1992
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
6
)
1992
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7
)
1997
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
8
)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
9
)意义: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背景: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
、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发展
(
1
)
2002
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
《
中国共产党章程
》
。
(
2
)“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
、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
1
、背景:
2002
年,胡锦涛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面对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的新形势,根据新的发展要求,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
、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
、发展
(
1
)
2007
年,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
2
)
2018
年,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
、地位: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怎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
、形成: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
、发展:
2017
年,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
、地位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专题要旨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
青年杂志
》
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
●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思想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全党智慧的结晶。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考点模拟
:
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D
正确
,
材料中林则徐对洋人态度的前后矛盾可以直接体现其复杂心态。
A
错
,
与材料中“师夷长技”无关
;B
、
C
错
,
涵盖材料信息不全。
1
、鸦片战争前后,在广东任职的林则徐积极关注西洋动向,提倡“师夷长技”,获得了后人“开眼看世界”的赞誉。回到福州后,他领导当地士绅激烈反对外国传教士入居神光寺行医。这最能体现
( )
A.
林则徐具备较强的国家主权意识
B.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冲击儒学地位
C.
列强入侵激化了沿海地区的矛盾
D.
开明士大夫仍受华夷之别的影响
D
2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这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 )
A
.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
B
.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
.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依据材料中“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可以看出,“中体西用”的思想认为“中学”“西学”并不矛盾,不会互相侵犯,可以同时兼具,这能推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解放思想,即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故答案为
D
项。
AB
项,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进步,有利于近代中国的近(现)代化,排除;
C
项,洋务运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抵制住这种侵略,排除。
D
3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下列言论主张通过改良方式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是( )
A. “
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
B. “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 “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D. “
今日之民智,不必恃它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
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A
项是维新派的言论
,
主张学习西方
,
变法图强
,
实行君主立宪
;B
项是洋务派的言论
,
主张“中体西用”
;C
项是顽固派的言论
,
固守传统礼教
.
反对学习西方
,
反对变革
;D
项是革命派的言论
,
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开启民智。故
A
项符合题意
A
4
、
1919
年
1
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
《
新青年
》
杂志影响下,创办
《
新潮
》
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
1919
年
5
月罗家伦在
《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
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 )
A.
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B.
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D.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由“在
《
新青年
》
杂志的影响下
,
创办
《
新潮
》
月刊”可知
,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
,
北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
由“罗家伦
……
提出‘外争国权
,
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可知
,
北大学生思想的解放成为北大学生能够掀起五四运动和提出爱国口号的主要原因。由此可知
,A
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出
B
项
,B
项错误
;C
项符合史实
,
但与题干材料无关
,C
项错误
;
五四运动成为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工人阶级在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
,D
项与题意无关。
A
5
、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
《
新中华
》
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
.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
D
选项符合题意。
A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在中国的膨胀问题,
B
选项排除。“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民众,
C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
6
、孙中山在天下为公的理念下
,
发展出自己的三民主义理论
:
民族、民权、民生
,
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
,
但其民生主张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 )
A.
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
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
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
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孙中山民生思想中平均地权并未涉及到改变土地所有性质
,
因此无法根本上改变农民的被剥削地位
,
也无法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
,
因此具有“空想”色彩
,
故
A
项正确
;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非地主阶级
,
故
B
项错误
;
民生的“空想”色彩
,
不是孙中山不重视民生
,
而是民生主义本身具有局限性
,
故
C
项错误
;
民生主义也有具体的措施
,
即平均地权
,
但它并没有真正满足农民要求
,
所以得不到农民响应
,
故
D
项错误。
A
7
、下面是
19
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及观点
,
他们
( )
A.
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B.
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
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D.
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努力与探索。分析选项,
C
项符合题意。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国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洪仁玕: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一
梁启超: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孙中山: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以免除帝国主义侵略
C
8
、某班同学在学校网站上做了一个有关毛泽东的网页
.
如果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
,
则链接项“
X”
应该是
( )
A.
新三民主义
B.
新民主主义理论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依据听学知识可知
.A
项是孙中山的主张
.C
项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D
项是江泽民的重要思想。
B
项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之一符合题意。
B
9
、
1992
年
4
月
8
日
,《
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
》
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
,
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
A.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B.
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
明确了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D.
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据题干材料时间可知
,
此书与南方谈话有关
,
南方谈话中对市场和计划两种经济形式的论述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D
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D
。
D
1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
,
问题是
( )
A.
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B.
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C.
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
D.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
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四大思想理论成果中毛泽东思想包含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中国成立后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后三者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所以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社会主义建设,所以选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