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3.05 KB
- 2021-04-22 发布
题点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2-
-3-
-4-
-5-
■
从近年的考查情况看
,
论述类文本的选文重在学术论文、时事评论、文学评论等方面。在理解、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中
,
重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
注重了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
强化了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其中
,
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
,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
,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高考的热点。
提分点
1
提纲挈领
,
圈点标注
——
提升分析论证能力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
是高考的难点之一。难在何处
?
主要在于考生对这类文章没有读懂
,
没有形成对文章整体的观照和由整体到局部的剖析能力
,
而是陷入到庞杂的文字和繁乱的信息中间
,
理不清头绪。因此
,
从整体读文的角度来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
进而强化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
是重要的提分方法之一。
-7-
-
8
-
-
9
-
(2018
全国
Ⅰ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3
题。
诸子之学
,
兴起于先秦
,
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
,
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
,
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
;
在广义上
,
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
,
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
新子学
”,
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
,
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
“
照着讲
”
和
“
接着讲
”
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
,“
照着讲
”
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
,
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
,
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
,
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
,
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
,
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
10
-
与
“
照着讲
”
相关的是
“
接着讲
”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
,“
接着讲
”
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
,
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
,“
接着讲
”
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
,“
接着讲
”
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
,
从更深的层次看
,
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
,
而世界文化的发展
,
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
“
新子学
”,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
,“
新子学
”
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
11
-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
,
任何新思想的形成
,
都不能从
“
无
”
开始
,
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
,
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
照着讲
”
的意义
,
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
,
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
,
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
,“
照着讲
”
是
“
接着讲
”
的出发点。然而
,
仅仅停留在
“
照着讲
”,
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
难以继续前行
,
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
,
在
“
照着讲
”
之后
,
需要继之以
“
接着讲
”
。
“
接着讲
”
的基本精神
,
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
,
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
,
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
,
从现实的过程看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总是相互渗入
:“
照着讲
”
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
,
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
“
接着讲
”;“
接着讲
”
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
,
也相应地内含
“
照着讲
”
。
“
新子学
”
应追求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的统一。
(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
-
12
-
短板发现
1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
,
贯串于此后中国思想史
,
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
”
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
,
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
”
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
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
,“
新子学
”
受西方思想影响
,
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D
项
,
曲解文意
,“‘
新子学
’
受西方思想影响
,
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
错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结尾处
:“
这一意义上的
‘
新子学
’,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
,‘
新子学
’
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
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
于文无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13
-
2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
,
以突出
“
新子学
”
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
“
新子学
”
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
,
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
,
论证
“
新子学
”“
接着讲
”
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
“
照着讲
”“
接着讲
”
无法分离
,
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A
项
,
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
以突出
‘
新子学
’
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
错误
,
本文论证的是如何发展诸子之学
,
使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得到承继、创造和突破。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14
-
3
.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
,
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
,“
新子学
”
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
照着讲
”
内含
“
接着讲
”,
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
,
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
新子学
”
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
,
就有必要从
“
照着讲
”
逐渐过渡到
“
接着讲
”
。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A
项
,“
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
错误
,
不符合文意
,
相关语句为第二段的
“
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
,
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
”“
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
”,
并无历史上互相隔膜的内容。
C
项
,“
照着讲
”“
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
错误
,
相关语句为第四段的
“……
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
照着讲
’
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
,
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
‘
接着讲
’”
。
D
项
,“
从
‘
照着讲
’
逐渐过渡到
‘
接着讲
’”
中的
“
逐渐过渡
”
错误
,
由第四段
“‘
新子学
’
应追求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的统一
”
可知。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15
-
三步读文
,
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
1
.
关注文章标题。如有标题
,
先看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
,
能否显示作者观点
;
如无标题
,
文后有无作者和选文出处
,
特别是选文的文章名或书名
,
有无提示作用。
2
.
关注文章段落。看文章有几个段落
,
逐一标出
,
能较快把握大意和作用
(
如总结段、过渡段、对比段
)
等。
-
16
-
读时要平心静气、全神贯注
,
逐句快读
,
力争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同时思考如下问题。
1
.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或阐述了什么事理
?
2
.
各段落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中心句和其他语句是什么关系
?
3
.
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
或段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4
.
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
-
17
-
1
.
圈画出文章的观点句、各段的中心句、表明作者赞同或反对的情感句。
2
.
圈画出标明文章层次的语句。如
“
因此
”“
所以
”“
可见
”
引出的结论句
,“
但是
”“
然而
”
引出的转折句
,“
即
”“
也就是说
”
引出的解说句
,
使用了关联词语的重要语句等。
3
.
圈画出文章与选项中的关键词语。如
“
凡是
”“
大致
”“
所有
”“
几乎
”“
可能
”“
到目前为止
”
等。
-
18
-
读文示范
原文
(2017
全国
Ⅰ
卷
)
①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
2000
年前后
,
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
,
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
,
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
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
19
-
-
20
-
-
21
-
(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
-
22
-
圈画理由
两关注
:
1
.
全文共四段。
2
.
选文没有标题
,
但有出处
,
文后出处给出的文章标题
,
是本文的论题。
-
23
-
四
思考
:
1
.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第
④
段最后画波浪线的文字。
2
.
各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各段中画横线的文字。
3
.
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总分总结构。
4
.
论证手法是对比、因果分析论证
。
-
24
-
三圈画
:
1
.
文章的观点句。
2
.
各段的中心句。
3
.
文中加圈的词句
,
都是把握文章结构思路、厘清段内层次的关键
,
也是寻找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依据。
-
25
-
典题剖析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
,
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
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
,
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
,
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
,
文章先交代背景
,
接着逐层分析
,
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
26
-
读文有道
1
.
把握观点
从上述文章看
,
气候正义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
,
也有时间的维度
,
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
,
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
,
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2
.
理清思路
本文整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
第
①
段提出论题
,
交代
“
气候正义
”
提出的背景。
第
②③
段分别
“
从空间维度
”
和
“
时间维度
”
谈气候正义涉及的方面。
第
④
段是总结归纳
,
得出气候正义的内涵。
3
.
了解手法
从圈画的关键词语看
,
有对比论证
,
有因果论证。
-
27
-
解题有法
1
.
审题目要点
下列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
的
一项
是
-
28
-
2
.
找答题
依据
-
29
-
通过对比分析
,
我们可以看出
,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立足
“
当代人
”
谈论气候问题的
,
是
“
我们
”
这代人
“
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
”
而倡导
“
气候正义
”
。据此可确定答案。
3
.
答案整合
答案
答案
关闭
C
-
30
-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
“
粉丝
”
与
“
知音
”
周兴杰
①
“
知音
”
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
,
被伯牙引为
“
知音
”
。后来
,
子期辞世
,
伯牙毁琴不操
,
以示痛悼。由此可知
,“
知音
”
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
:
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
,
从而经由作品
,
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
;
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
,
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
,
接受者以能成
“
知音
”
为荣
,
创作者以能有
“
知音
”
为幸。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
,
是作为
“
知音
”
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
,
并不为过。因此
,“
知音
”
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
31
-
②
而
“
粉丝
”
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
,
它是大众对
“fans”
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
,“
粉
”
或
“
粉丝
”
就是对某些事物的
“
爱好者
”
。如果仅在
“
爱好者
”
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
,
那么说
“
我是莎士比亚的粉
”
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
,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
,“
粉丝
”
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等标签
,
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
“
粉丝
”,
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
32
-
③
“
知音
”
精于深度耕犁文本
,
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
“
粉丝
”
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
?
通过深入
“
粉丝
”
的文化实践
,
研究者发现
,“
粉丝
”
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
20
世纪
80
年代
,
有人用
“
全庸
”
之名仿作金庸小说
,
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
,
终使各式
“
全庸
”
尽数淘汰。由此可知
,“
粉丝
”
像
“
知音
”
一样
,
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
,
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
“
粉丝
”
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
,
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
,
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
“
专攻一点、不计其余
”
的辨别方式
,
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
,
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
33
-
④
“
粉丝
”
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
“
距离
”,
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
“
粉丝
”
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
,
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
,
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
,
如印有明星头像的
T
恤、玩偶等。如此
,“
粉丝
”
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
,
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
,“
知音
”
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
,
他们更像
“
采矿者
”,
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
,
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
34
-
⑤
伴随积极地参与
,“
粉丝
”
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
:
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
,
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
,
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
,
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
“
粉丝
”
们的翻录、翻唱和
MTV(
音乐电视
)
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
“
知音
”
呢
,
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
,
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
,“
知音
”
和
“
粉丝
”
不能相互替代。
(
选自
2017
年
3
月
6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
有删节
)
-
35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篇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
“
知音
”
故事
,
叙述详细生动
,
意在引发读者兴趣
,
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
文章第
①②
段分别阐述了
“
知音
”
和
“
粉丝
”
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
,
令读者在开篇便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
为使读者对
“
知音
”
和
“
粉丝
”
有更清晰的认识
,
文章第
③④⑤
段分别从二者的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
文章层次清晰
,
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
,
增强了论证效果
,
形象贴切的比喻
,
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此题考查对论述类文本特征的把握。文章开头是引用了钟子期与俞伯牙的
“
知音
”
故事
,
但
“
叙述详细生动
”
错误
,
这是概括叙述
,
是为了引出
“
知音
”
的论题
,
而不是
“
引发读者兴趣
,
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
。
答案
解析
关闭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