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1 MB
- 2021-04-22 发布
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3)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4.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
5.评价
(1)积极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特点
(1)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
(1)经济: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2)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3)理论: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背景
(1)苏联的建立: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3)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4)苏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民主传统,斯大林有浓厚的专制独裁意识。
2.形成
(1)工业化之路
①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③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2)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政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状况: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③影响:为工业化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核心论点:苏联通过牺牲农业发展了工业,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但由此引发了工农业的比例严重失调,社会矛盾尖锐。
3.特征
(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3)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
4.影响
(1)经济
①苏联模式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政治
①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②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
(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显示出更大的局限性。
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领域
措施
结果
农业
方面
(1)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2)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3)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苏联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工业
方面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政治
方面
(1)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未找到产生个人崇拜的真正根源,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
(3)评价
①积极性:冲击了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局限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改革初期
①措施
a.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
b.局限: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②结果
a.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
b.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
(2)改革后期
①状况: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渐缓慢下来。
②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滋生,苏联陷入困境。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①经济:制定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②政治
a.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b.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c.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d.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2)影响
①使苏联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
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进入最后灭亡的总危机阶段,改变了列宁时期极其有益的探索,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导致苏联的剧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核心论点:苏联解体是因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又长期得不到纠正而造成的。
【图解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四个层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当时俄国的物力、财力,对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涉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史论拓展】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是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名师点拨】 新经济政策的“新”和“变”
(1)调整了生产关系,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发生变化,实行按劳分配;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3)梳理了一条“小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思路。
(4)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图解历史】 苏联模式
信息提取
:苏联模式是伴随着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而逐步形成的。它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但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漫画解史】 苏联模式的弊端
信息提取:漫画揭示出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失衡。
【漫画寻史】 种植玉米运动
信息提取:赫鲁晓夫改革提倡垦荒,盲目开展种植玉米运动,体现了改革必须有科学理论指导的重要性。
【图解历史】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漫画解史】 “掰菜叶”的戈尔巴乔夫
信息提取:戈尔巴乔夫改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知识拓展】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
【教材补遗】
1.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内容: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2)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
(3)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
(4)缺点:为追求集体化速度,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违背了自愿的原则。把农民的住宅、牲畜、家禽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对富农实行过“左”的消灭政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对农民剥削过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
2.苏联肃反运动:苏联肃反运动(也称大清洗,或译为“大整肃”,现今在俄国多被称为“大恐怖”时期),或称“叶若夫时期”,是指在1934年,苏联在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作秀公审、关押和死刑。
3.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1956年2月14日,赫鲁晓夫上台后召开党的二十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赫鲁晓夫突然向大会的代表们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所谓《秘密报告》),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要求肃清个人崇拜在各个领域的流毒和影响。苏共二十大在苏联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反响。
重点一 从“理想”到“现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论点】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1918年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赢得胜利挽救了革命。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带来政治危机,1921年列宁又实施新经济政策。1925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1928年新经济政策停止,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从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史料二 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
史料三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我们错了”说明列宁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
(2)史料二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租借制及实行的目的。
(3)史料三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产生了积极效果。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
试答:
(2)依据史料二,归纳“租让制”的含义,据史料二归纳苏俄这一举措的目的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试答:
(3)你如何理解史料三中“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的含义?说明“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试答:
【提示】 (1)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
(2)含义:租让或租赁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
目的:改善工人生活;学习外国技术。
特点: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联)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说明: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束缚,找到了一条符合苏俄(联)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历史追问】 依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否使苏俄(联)经济又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理由是什么?
试答:
【提示】 否。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进行的,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渡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从阶级关系看: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2.从管理体制看: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理体制。
3.从经济运行机制看: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
4.从社会发展道路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重点二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论点】 苏联模式是伴随着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工业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保工业。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史料一 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道:“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当作‘殖民地’了。”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史料二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说明在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背离。
(2)史料二图一显示斯大林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图二显示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问题思考】
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而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结合史料二简要评价苏联模式。
试答:
【提示】 措施:农业集体化。评价:积极影响——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促进工业发展,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消极影响——从农民身上收取的东西太多,挫伤农民生
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效率,浪费了资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也压抑工人生产积极性。
1.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2.苏联模式的影响及教训
(1)影响
①积极方面: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苏联模式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
②消极方面:后期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2)教训
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重点三 社会主义改革与挫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程及结果
【论点】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从而使改革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都没能妥善解决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特点
史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1954~1960年,先后开垦4 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史料三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史料信息“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说明苏联的粮食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2)史料二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从横向看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严重下滑。
(3)史料三主要从所有制形式、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等角度说明并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试答: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试答: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试答:
【提示】 (1)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
(2)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3)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历史追问】 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吗?
试答:
【提示】 否。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1.相同点
(1)都是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4)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2.不同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
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的改革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
内容
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而且是重工业领域
涉及经济和政治领域
结果
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
经济继续滑坡,导致了苏联解体
1.缺陷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
(2)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3)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
2.教训
(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2)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全国卷Ⅱ·T35)
表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
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命题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解析:选A。材料表明,苏联1970年多项经济计划均未完成,
这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苏联的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但材料不能体现B项,排除。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出现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而材料涉及的史实主要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D项“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观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
2.(2018·高考全国卷Ⅲ·T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命题点:赫鲁晓夫改革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选A。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B;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计划,C错误;1959年的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是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减少了国家的过度干预,D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材料的“计划”突出钢铁等重工业,与斯大林模式一致,故A正确。
3.(2014·高考全国卷Ⅰ·T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命题点:新经济政策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
4.(2016·高考全国卷Ⅱ·T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命题点:苏联模式的成就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选B。A项,经济危机对苏联没有破坏,排除;B项符合题意,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美国人的关注;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
5.(2017·高考全国卷Ⅲ·T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命题点:赫鲁晓夫改革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选A。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是分配制度不是管理制度的改革,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城乡的社会状况,排除C;D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就是要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正确。
6.(2015·高考全国卷Ⅱ·T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命题点:苏联模式的作用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布尔什维克实行粮食征集制,并进一步把对粮食的征集变成了对所有食品的征集。这一时期是( )
A.国内战争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德军入侵时期 D.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选A。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实行粮食征集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余粮进行征集,故选A项。
2.(命题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921年7月,为了燃料供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这表明苏维埃政府( )
A.部分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做法
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
C.注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解析:选C。“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属于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故C项正确。
3.(命题点:苏联模式的特点)以下是苏联时期出现的一则小幽默,其内容意在讽喻。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某年苏联工人代表团访问美国
苏问:这是谁的工厂?
美答:福特的。
苏问:这是谁的汽车?
美答:工人的。 某年美国工人代表团访问苏联
美问:这是谁的工厂?
苏答:工人阶级的。
美问:这是谁的汽车?
苏答:斯大林的。
A.言论自由基本缺失 B.特权之风普遍盛行
C.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D.经济体制高度集权
解析:选D。从两国工人的回答可以看出苏联工人认为汽车是斯大林的,工厂是工人阶级的,反映了当时苏联的经济体制高度集权,故选D项;美国工人代表团访问苏联时,工人是可以自由回答问题的,排除A项;苏联工人认为汽车是斯大林的,工厂是工人阶级的,反映了当时苏联的经济体制高度集权,而不是特权之风,
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排除C项。
4.(命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弊端)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
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
解析:选C。据材料“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可知,玉米种植面积达到最大时,玉米的产量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不结合当时苏联实际情况,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恶化,故选C项。
5.(命题点:勃列日涅夫改革影响)下表反映了苏联1965年及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
灌溉土地面积(万公顷)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民月工资(卢布)
1965年
980
883
53
1975年
1 660
1 228
120
苏联农业的发展得益于( )
A.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
B.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增加
C.美苏争霸中实际超越美国
D.农业集体化起到促进作用
解析:选B。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开始了,故A项错误;经过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给了农民和集体农庄一定自主权,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苏联农业和农民问题,“美苏争霸中实际超越美国”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故D项错误。
6.(命题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影响)美国人的研究认为,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第三世界政策上出现新动向,降低了对第三世界的义务、减少对东欧盟国的承诺,要盟国提高自力更生程度等。这种动向的出现( )
A.源于苏联实力的相对下降
B.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C.表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D.彰显了苏联的大国战略
解析:选A。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原因就在于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苏联实力相对下降,承担不起更多的义务与承诺,故选A项。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永州二模)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讲道:“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 )
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
解析:选A。由材料中时间“1919年”可知当于苏俄处于三年内战时期,根据材料中内容“准备消灭货币”“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可知,此政策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此政策是为了适应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故选A项。
2.(2020·达州一诊)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
B.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解析:选A。据材料“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可知,列宁承认市场的作用,主张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体现了列宁的这一思想,故选A项。
3.(2020·蓉城名校联盟联考)下表是1930~1932年乌克兰地区粮食产量和征粮量(乌克兰每年向苏联中央政府上交的粮食量)统计表。
时间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征粮量(单位:万吨)
1930年
2 290
780
1931年
1 760
700
1932年
1 280
770
这表明当时苏联(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存在重大失误
B.农村经济建设深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
C.农民为国家经济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难以恢复国民经济
解析:选C。据表格可知,1930~1932年,乌克兰地区在粮食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征粮量无明显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这说明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故选C项。
4.(2020·邢台模拟)下图反映了1928~1932年间苏联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 )
A.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把工业作为建设的重点
C.农业生产规模大幅缩小
D.民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解析:选B。1928~1932年苏联尚未实现工业化,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1928~1932年间工业在苏联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远远超出农业,这说明国家优先发展工业,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工业的发展,而非农业生产规模,故C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人们生活水平长期没有明显改善,故D项错误。
5.(2020·淮南二模)苏联时期有这样一则笑话说,斯大林在办公室发现了老鼠,他跟加里宁省主席抱怨这件事,后者想了一会说:“你干嘛不立个牌子上面写着:‘集体农庄’?这样一半老鼠会饿死,另一半则会跑掉。”这则笑话体现了( )
A.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
B.帝国主义对苏联经济的封锁
C.苏联经济体制弊端凸显
D.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巨大成功
解析:选C。由材料中笑话内容可知“集体农庄”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的消极影响,体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故选C项;材料中笑话是斯大林与加里宁省主席之间的对话,反映了苏联模式下集体农庄的弊端,与外部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的和平演变、外部帝国主义对苏联经济的封锁均无关,排除A、B两项;由材料中笑话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造成农业发展缓慢,粮食减产,D项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6.(2020·无锡期中)“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
A.系统纠正了苏联模式弊端
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
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
解析:选D。D项与“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相符,故选D项;赫鲁晓夫改革未能突破苏联模式,排除A、B、C三项。
7.(2020·中原名校质检)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俄罗斯有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有人认为是“黄金时代”,有人认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有人认为是“隐含新危机的时代”。由此可见,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 )
A.代表了俄罗斯社会共同的认知
B.随着认识角度的拓展日趋全面
C.有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
D.缺少对俄罗斯历史的整体认识
解析:选B。据材料“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有人认为是‘隐含新危机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经济滑坡,因此是“经济停滞”时期,但在与美国争霸中处于攻势地位,因此为“黄金时代”,由此可见,对于勃列日涅夫改革认识更加全面,故选B项。
8.(2020·武汉调研)对右图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 )
A.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C.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
D.导致了联盟全面解体
解析:选D。由漫画中“改革”“多党制、私有化”等内容并结合史实判断可知,漫画反映了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改革导致苏联全面解体,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9.(2020·广东百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报和中央领导人对苏联经济模式反思中的许多细节,反映了中、苏许多的重大历史现象。部分反思内容如下:
1954年,《人民日报》反思道:“苏联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切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苏联过去所走的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结合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反思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苏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细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抓准一个细节来评述即可,无须面面俱到,最重要的是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点来入手。“苏联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切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从这点细节我们可以谈工业化的成就,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将苏联工业化成就一一陈述。“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此处可以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的苏联工业化弊端以及中国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存在的问题着手。
答案:示例
细节:苏联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
历史现象:这一细节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概述和评价: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和资金的国内积累,苏联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工业化的成就巩固了苏联政权,并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和光辉前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学习、借鉴乃至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