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00 KB
- 2021-04-22 发布
快速对答案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
竦峙 碣 藤 xiāo sè tí
2
(
1
)水波荡漾的样子 (
2
)银河 (
3
)柳絮 (
4
)给 (
5
)潮水涨满,与两岸齐平 (
6
)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
7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
8
)形容悲伤到极点
3
C
(“过五溪”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正确的应为:闻道/龙标/过五溪)
4
A
(《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
5
(
1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
2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3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
4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
(
1
)观 博大 (
2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
(
1
)写了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愿意替诗人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8
(
1
)“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船在行驶中的形象。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2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分析合理即可)(
3
)高兴、喜悦(或积极、乐观、向上)。 淡淡的思乡愁绪。
9
(
1
)温馨恬静 冷清肃杀 对比 断肠人在天涯 (
2
)B(“断肠”二字为诗眼)
10
(
1
)“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凄寒之感。(
2
)“夕阳”让人联想到昏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11
(
1
)小时候背诵的古诗文让大多数人受益。(
2
)中小学课本应该加大古诗文的比例。(或:中小学阶段要加大背诵古诗文的力度。)
1
.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sǒng zhì jié ténɡ
萧瑟( )( ) 子规啼( )
石
枯
·
·
·
xiāo
sè
tí
竦
峙
碣
藤
2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水何澹澹__
______________
(2)星汉灿烂____
__
(3)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
_
(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
(5)潮平两岸阔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海日生残夜____
______________
(7)枯藤老树昏鸦____
__________________
(8)断肠人在天涯____
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水波荡漾的样子
银河
柳絮
给
潮水涨满,与两岸齐平
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形容悲伤到极点
3
.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B.江春/入/旧年
C.闻道/龙标过/五溪 D.断肠人/在天涯
C
“过五溪”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正确的应为:闻道/龙标/过五溪
4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作者曹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左迁”指降职。
C.《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次”的意思是停宿。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A
《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
5
.
诗句默写。
(1)《观沧海》中用“___
_____
_,___
_____
_;_
_____
___,____
_____
”写出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与气势磅礴。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远方的朋友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
_。
(3)《次北固山下》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
_______
,____
_______
。
(4)《天净沙·秋思》中最能表达天涯游子心境的句子是:____
_____
,____
__________
。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诗歌意象的作用
意象的作用:
①意象本身特点或传统内涵;②点名时令、渲染氛围或营造意境;③寄托诗人某种情感;④借物喻人,映衬人物品质或性格;⑤若意象在开头,还有可能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典例示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教材思考探究二)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课内阅读
6
.
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1)这首诗以“____”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_
____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3)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观
博大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
.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写了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愿意替诗人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8
.
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1)“风正一帆悬”中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船在行驶中的形象。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分析合理即可)
(3)请你谈谈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颈联: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尾联:___
______________
_
高兴、喜悦(或积极、乐观、向上)。
淡淡的思乡愁绪。
9
.
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1)“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__
______
__的画面,“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__
______
__的场面,两幅画面形成了___
__
_,从而引出主旨句“____
__________
”。
温馨恬静
冷清肃杀
对比
断肠人在天涯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元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小桥”一句读来十分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B
“断肠”二字为诗眼
拓展提升
10
.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思》,完成赏析。
天净沙·秋
[元]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名词之美:
“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寂寥之感。
色彩之妙:
“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名词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色彩之妙: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
给
人秋日萧瑟、凄寒之感。
“夕阳”让人联想到昏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
晦
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11
.
按要求完成题目。
最近,某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发起了一项关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是否有用”的调查,现选取其中两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小时候背诵古诗文是否有用
回复
值得庆幸
,受益终生
当时难过,现在受用
现在也没啥用
说不清
所占比例
36.8%
35.4%
19.3%
8.5%
学习时期
小学
中学
其他
所占比例
60.2%
28.5%
11.3%
第
二
组数据:小时候背诵古诗文是否有用
(1)请根据第一组数据,得出一个结论。
(2)请根据第二组数据,提出一条建议。
中小学课本应该加大古诗文的比例。(或:中小学阶段要加大背诵古诗文的力度。)
小时候背诵的古诗文让大多数人受益。
相关文档
-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4※2021-04-22 02:07:424页
- 语文(心得)之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2021-04-22 02:07:308页
-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统三语文园地2021-04-22 02:07:0315页
-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2021-04-22 02:06:5116页
-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14蜜蜂完2021-04-22 02:06:5040页
-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1-04-22 02:06:3815页
-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植物妈妈有2021-04-22 02:06:1031页
- 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2021-04-22 02:05:248页
- 2017年度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经典试题2021-04-22 02:03:5111页
- 2018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检2021-04-22 02:03: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