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1.00 KB
- 2021-04-21 发布
阶段测试七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解放战争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对台湾的解放
并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了这一立
场。这一变化说明( )
A.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对抗
B.杜鲁门的政策摇摆不定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D.国家关系影响国际格局
解析:选 C 意识形态仅仅是影响国际关系,不起决定作用,故
A 项错误;杜鲁门的政策是为了本国利益,不是其政策的摇摆,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由准备承认到朝鲜战争后的对立,是出于对自身利益
的考虑,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际格局对国家关系的影响,
故 D 项错误。
2.“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
或修改,或重订”。下列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体现此精神的是
(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选 B 材料中“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
订”体现不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即“另起炉灶”,故 B 项正
确;“一边倒”指的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故 A 项错
误;不结盟是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的具体体现,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清除帝国主义特权体现的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 D 项
错误。
3.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讲到:“关于帝国主义对我
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
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该论述
基 调 一 致 的 外 交 方 针 是
(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求同存异” D.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解析:选 B “一边倒”指的是外交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帝
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无关,A 项排除;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
权,符合毛泽东这段话的含义,故选 B 项;C 项是 1955 年周恩来针
对万隆会议上的争议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D 项是 1953 年周恩
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提出的,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
问题”无关,排除。
4.1950 年,美国操纵第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向新中国禁止运
输武器、弹药、原子能材料、石油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
有用的物资的决议。材料表明 ( )
A.新中国外交环境较恶劣
B.美国对华政策开始变化
C.西方达成联合制华共识
D.联合国未能促进世界和平
解析:选 A 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华不利的决议,这说
明新中国的外交环境是很恶劣的,故 A 项正确;美国对华政策是从
新中国成立开始变化的,故 B 项错误;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导致西
方联合制华,不是西方的共识,故 C 项错误;虽然联合国在某个特
定时期被大国操纵,但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故 D 项错误。
5.毛泽东认为:“1950 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
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B.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C.最终实现了地区和平
D.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型
解析:选 B 根据“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
现的帝国主义侵略”,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体现了国家利益和意识
形态的结合,故选 B 项;材料只体现了与苏联结盟,没有体现包容
性和开放性,排除 A 项;材料内容为毛泽东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
条约》的认识,不能显示外交政策的结果,排除 C 项;此时中国的
外交仍为革命外交,排除 D 项。
6.1951 年,政务院和外交部制定的《对外宾交际须知》规定:
宴会请柬应提前一周发出,宴会人数避 13(西方人士忌讳);尽量关照
自己右手边的女宾;不打听私事,不问女人年龄等。这些规定( )
A.体现出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B.遵循了中华文化的传统
C.反映出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缓和
D.参照了国际外交礼仪规范
解析:选 D “避 13(西方人士忌讳);尽量关照自己右手边的女
宾;不打听私事,不问女人年龄等”,体现了我国外交礼仪中充分考
虑了国外的礼仪习俗,故选 D 项;题中只是强调外交礼仪,并不涉
及外交政策的调整,排除 A 项;“避 13(西方人士忌讳);尽量关照自
己右手边的女宾”并非中国传统文化,排除 B 项;新中国最初建交
的国家中,既有欧洲国家,也有亚非国家,不能反映出中国与西方关
系的缓和,排除 C 项。
7.据下表可知,当时我国 ( )
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组织、公约) 特点
1949 年 11 月~12 月,中国政府在
北京主办并参加了亚澳工会代表会
议
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
际会议
1950 年 5 月,中国宣布加入万国邮
政联盟
新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国
际组织
1952 年,中国宣布加入《关于禁止
使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
战的议定书》
新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国
际公约
A.实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外交政策原则性灵活性并存
C.打破了“一边倒”方针的束缚
D.积极为加入联合国做准备
解析:选 B “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国际会议,体现了在
“一边倒”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在坚持外交政策原则性的同
时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故 B 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仍坚持“一边
倒”的外交方针,故 C 项错误;我国已经是联合国成员国,故 D 项
错误。
8.1954 年 4 月 30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高度评价了此前
中印谈判达成的协定。对印度方面最终放弃在中国西藏的特权的态
度,社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此协定达成直接相关的是 ( )
A.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中国实施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解析:选 A 1954 年中印谈判达成协定是由于 1953 年提出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故 A 项正确;印度支那问题与印度无关,故 B 项错
误;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 1955 年,故 C 项错误;中国
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 D 项错误。
9.1954 年 10 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
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
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
映了中国 ( )
A.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变
B.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思维方式
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
D.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
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可知新中国外交不再单纯以
意识形态为标准,故选 A 项;同理,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发生改变,
排除 B 项;建国之初,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对打破西方国家的
包围封锁起了积极作用,但并没有冲破,排除 C 项;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是新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和
平解决国际争端,排除 D 项。
10.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两句话的临时提案。第
一句是:与会国成员愿意为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继续努力;第二
句是:恢复谈判的时间和地点另行商定。这次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会议 D.二十六届联大
解析:选 A 由题干中“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可以判断
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的日内瓦会议,故 A 项正确,B、C、
D 三项错误。
11.“这次会议的召开,推动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打击了以美
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现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这次会
议”召开的初衷是( )
A.实现中国与邻近国家友好发展
B.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推动广大亚非国家间加强联系
D.谋求国家不结盟对抗美苏控制
解析:选 B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的国际会议,主要目的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故选 B 项;
针对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我国提出了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排除 A 项;1955 年,万隆会议推动广大亚非国家间的
联系加强,排除 C 项;谋求国家不结盟,是 1961 年的不结盟运动,
排除 D 项。
12.有学者通过比较《人民日报》中的战争、和平、建设三个词
汇的使用频率,来研究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
是( )
A.1949 年:“战争”使用频率最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
合法席位
B.1950 年:“和平”使用频率较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
广泛认可
C.1953 年:“战争”使用频率最低——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
异”的方针
D.1956 年:“建设”使用频率较高——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良好
国际环境
解析:选 D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国
际环境,建设频率较高,故选 D 项;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
法席位,排除 A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 1953 年,排除 B 项;
1955 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 C 项。
13.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额由 1950 年的 3.6 亿美元提高到 1957
年的 7.67 亿美元。这一变化主要在于 ( )
A.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放松
B.中国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C.中国优先发展与亚非国家关系
D.万隆会议拓展了中国国际空间
解析:选 D 题干中中国与亚非国家贸易额从 1950 年到 1957 年
翻番,这主要与万隆会议后中国与亚非国家纷纷建立外交关系相关,
故选 D 项;西方国家此时正在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排除 A 项;全
方位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 B 项;此时我国优先发展
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友好关系,排除 C 项。
14.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末,一批新独立的非洲国家
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等,先后同我国建立了外交
关系,这主要得益于中国( )
A.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B.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选 C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之后掀起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故选 C 项;新中国成立后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A 项;1971
年,我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 B 项;“打扫干净屋子再
请客”涉及的是西方国家,排除 D 项。
15.1969 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 44 个,到 1972 年底达到 88
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B.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1972 年底达到 88 个”并结合所学可知,
中国积极改善同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故选 A 项;根据所学,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 B 项;1972 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
时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 C 项;根据所学,1953 年提
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 D 项。
16.下图为新闻照片《乔之笑》,它定格的历史瞬间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D.《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
解析:选 B 《乔之笑》反映的是 1971 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
的合法席位后的一个场景。故选 B 项。
17.1971 年,有位美国学者说:“外交已开始付出红利,苏联
因怕美国与中共过分亲善,愿意在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坚定立场上让
步。”这主要表明 ( )
A.美苏关系缓和具有战略意义
B.美苏军备竞赛负担沉重
C.中美关系改善影响较为明显
D.苏联力图破坏中美关系
解析:选 C 由材料信息可知,在该学者看来,苏联的“让步”
是这一时期中美积极接触,谋求双方关系缓和所带来的“红利”,可
见中美关系缓和对当时美苏争霸的影响明显,故 C 项正确;A 项不是
材料主旨;B、D 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18.1971 年 7 月 15 日,新华社公布的一条公告震动了世界。世
界上所有的电波都在载送的这个消息是 (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
C.尼克松即将访华 D.《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解析:选 C 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于 1971 年 10 月 25 日联合国大
会第 26 届会议上通过决议,不是新华社公布,故 A 项错误;据所学
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是 1971 年 4 月,故 B 项错误;1971 年 7 月基
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并发表了《公
告》,故 C 项正确;《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于 1972 年,故 D 项错误。
19.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
面对美国的举动,日本政府 ( )
A.结束了日美同盟关系 B.正式与中国政府建交
C.深刻反省其战争罪行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
解析:选 B 在美国尼克松访华后,日本田中角荣访华,并与中
国建立外交关系,故选 B 项;尼克松访华对日本虽然产生极大的震
动但并不至于结束日美同盟关系,排除 A 项;深刻反省其战争罪行,
日本并未认真执行,且也没有因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反思,排除 C 项;
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后,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
排除 D 项。
20.下面是两幅反映中美关系的漫画,图中的山姆大叔即代表美
国,龙代表中国。那么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变化 ( )
A.推动了中美两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B.是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
C.受益于日内瓦会议上达成了共识
D.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解析:选 D 中美两国的新型区域合作是在改革开放后,故 A
项错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在 70 年代末,故 B 项错误;日内瓦会
议是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故 C 项错误;
70 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导致中日建交,故 D 项正确。
21.1973 年 2 月 17 日,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的时候,表述了“一
条线”的思想,他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说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
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
由此推知,“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核心就是( )
A.联美抗苏 B.和平共处
C.一边倒 D.不结盟
解析:选 A 1973 年,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改善,由材料
“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
其、欧洲”,可知为联美抗苏,故 A 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
出于 1953 年,故 B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
会主义阵营一边,故 C 项错误;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 D
项错误。
22.1973 年 5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
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
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 )
A.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
B.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
C.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
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
解析:选 C 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
《中美联合公报》,材料中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
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提“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说明
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故选 C 项;台湾问题至今依然没
有解决,排除 A 项;材料是美国尼克松总统向国会作的外交报告,
不能体现美国外交原则,排除 B 项;1979 年中美建交,坚持一个中
国原则是中美建交的前提,排除 D 项。
23.从 1990 年 3 月至 1991 年 8 月,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
亚相继宣告独立。但直到 1991 年 9 月 6 日苏联承认三国独立的第二
天,中国外长才分别致电三国外长,宣布承认三国独立。这表明( )
A.我国政府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C.中国积极开展各种多边外交活动
D.我国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相继宣告
独立。但直到 1991 年 9 月 6 日苏联承认三国独立的第二天,中国……
宣布承认三国独立”,可知我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
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共处,故 A 项正确;独立自
主的对外政策,强调的是自主性一面,故 B 项错误;材料所涉及的
外交属于双边外交,故 C 项错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与题意不符,
故 D 项错误。
24.外交大事记
1981 年底
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
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 年
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
战监督组织”。
1988 年 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 年
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
参加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根据表中的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B.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各项事务
C.联合国维和事务必须有中国参与
D.中国在努力构建新型区域关系
解析:选 A 从表中“维和行动”“停战监督组织”“维和特委
会成员”“积极参加”,可推断出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选 A 项;B 项错在“全面”二字,排除 B 项;中国是维和的重要
力量,但并不能说明是“必须”,排除 C 项;这是全球性的活动并
不是区域关系,排除 D 项。
25.上海合作组织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
仍然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
择”主要指 ( )
A.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C.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关系
D.政治经济逐渐一体化关系
解析:选 C 上海合作组织是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关系,而不仅
仅是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排除 A 项;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军事
同盟关系,排除 B 项;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
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它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
新型区域组织,充分体现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外
交政策,与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相符合,故选 C 项;政治
经济逐渐一体化关系在欧洲走向联合过程中已经体现,与材料中“另
一种温和的选择”不相符,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第 26 题 18 分,第 27 题 16 分,第 28 题 16 分,
共 50 分)
26.(1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告:“我
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
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去找。”
毛泽东这个对外战略方针,后来在《共同纲领》总纲中规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联合
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
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以保世界的持久和平。”
——摘编自吕乃澄、周卫平主编
《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
材料二:1969 年 3 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
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等人多次研究,认为责任在苏联
一方。在基辛格看来,这对美国来说既是问题也是机会。问题是,苏
联对中国的威胁如果得逞,就会打破国际战略格局的平衡,甚至会出
现苏联势力无法阻挡的严重局面。机会在于,中国可能由此愿意缓和
同美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中苏冲突加剧也会减轻欧洲受到的压力。
最后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
摧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陶文钊、倪峰、袁征等著
《当代中美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的重大变
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外交政策,通过材料一“我们在国际上
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
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去找”,可以得出建
国之初,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
知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国际上出现了两大阵营对峙格
局,第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并推行反共反华政策,
第三,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第四,中
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有一致性。第(2)问,第一小问重大变化,通过材
料二“1969 年 3 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可知中苏
关系彻底破裂;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使中美
两国的战略外交做出重大调整,为中美关系缓和创造了有利契机,导
致苏联与西欧国家缓和关系,一定程度上减轻欧洲国家压力,中苏对
抗不利于两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答案:(1)外交政策:“一边倒”。原因:国际上出现了两大阵营
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并推行反共反华政策;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中苏两国在意识
形态上有一致性。
(2)重大变化: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影响:使中美两国的战略外交
做出重大调整,为中美关系缓和创造了有利契机;导致苏联与西欧国
家缓和关系,一定程度上减轻欧洲国家压力;中苏对抗不利于两国的
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7.(16 分)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不仅
对两国,而且对全球都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6 年 11 月 4 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南京
签订。条约签订后,经济学界的有识之士批评说:“今日甚嚣尘上之
《中美商约》问题,表面上是一纯粹的经济问题,内容上确是一个百
分之百的政治问题。”在此前后,国民党政府还同美国签订了其他一
系列条约。
——摘编自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第一卷》
材料二:1971 年年初的中美关系已经到了坚冰即将打破的时刻。
但是对这两个国家来说,要实现关系的真正好转,并不是件轻而易举
的事情。在美国方面,国内的各种反共、反华、亲台的势力依然相当
强大,如何处理同台湾以及“亚洲盟国”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在中
国方面,与美国的缓和需要在当时的革命理论框架中得到解释,同时
也需要处理好与越南、朝鲜以及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由于长时间的
隔阂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双方都担心做出的主动表示得不到对方
的相应回报,这也是造成局面僵持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主要政治目的。简述这一系列条约对中
国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造成中美关系“局面僵持”的主要因素。结
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双方是如何一步步打破这种僵持局面的。(10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政治目的,结合材料一中所提供的时间,
即 1946 年 11 月,说明是在二战之后,结合材料中所签订的《中美友
好通商航海条约》主要是经济方面,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政治目的
是加强与美国的关系,从美国得到更多的援助,以增强其在内战中的
优势;第二小问主要影响,结合《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内容可
知,其影响是是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因素,结合材料二“在美国方面”和“在中国
方面”这两方面的阻碍因素可知造成中美关系“局面僵持”的主要
因素包括台湾问题、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长时间的隔阂;第
二小问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1971
年 3 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第二,1971 年 7 月,
基辛格秘密访华;第三,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
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1)政治目的:加强与美国的关系,从美国得到更多的援助,
以增强其在内战中的优势。影响:是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
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主要因素:台湾问题;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长时间的
隔阂。过程:1971 年 3 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 年 7 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
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
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8.(16 分)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两国关系曲
折复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立和
约……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
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
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
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
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
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马关条约》
材料二: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
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
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
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 年《中日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关条约》侵犯中国领土
主权的内容,并列举中国军民为此抗争的史实。(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中日联合声明》发表
的因素,简述“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的影响。(8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一“第二、台湾全岛及
所有附属各岛屿”,得出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第二小问史实,结合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得出,邱逢甲、徐骧领导
义军,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第(2)问,第一小
问因素,结合中日建交的原因得出,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政府对战
争的反省;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的合法政府;日本承认台
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日民间友好交往的推
动;符合中日两国的根本利益。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二“日本方面
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
刻的反省”,得出中日邦交的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
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
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答案:(1)内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史实:
邱逢甲、徐骧领导义军,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因素: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政府对战争的反省;日本承认中
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的合法政府;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
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日民间友好交往的推动;符合中日两国的根
本利益。影响:中日邦交的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
了两国陸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
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18届高三2021-04-21 23:00:595页
-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第四次质量2021-04-21 22:56:4315页
- 新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检2021-04-21 22:56:256页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跟踪检2021-04-21 22:50:187页
- 山东省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102021-04-21 22:49:379页
- 【语文】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0届2021-04-21 22:49:3023页
- 2019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2021-04-21 22:45:415页
- 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4-21 22:42:5310页
- 【生物】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四中学2021-04-21 22:40:2511页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达标2021-04-21 22:39: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