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6.50 KB
- 2021-04-21 发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
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
1. 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
A.稳定统治秩序 B.强化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融 D.加强文化交流
2. 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3. 西周的诗篇有大量描写“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应用 B.分封制崩溃
C.井田制瓦解 D.水利工程的兴建
4. 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5.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与这一见解相吻合的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6. 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 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7.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8. 自19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农家不再自己纺纱,逐渐购入洋纱织布。手工织布不但没有在机织棉布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到1894年,手工织布工场已相当普遍。这主要反映了
A.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C.进口机织棉布在中国滞销 D.传统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提高
9.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出现这历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欧洲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 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D.东南沿海通商口岸逐步开放
10. 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条款,有利于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是
A. “中华民国的人民一律平等”
B.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C.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D. “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
11. 下列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美国“大萧条”开始 ②苏联成立
③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④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12.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 B.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C.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D.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3.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4. 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时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15. 如下图是反映某时期生产劳动场景的一幅漫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度 B.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
C.人民群众积极劳动 D.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16.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17.“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材料主张
A.改革所有制结构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扩大企业经营权 D.增强企业活力
18. 在古代雅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公民,才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A.取得行政官职的限制最终取消 B.与自由民身份的区别已不复存在
C.不再履行自备武装服兵役义务 D.进入议事会的资历条件逐渐提高
19. 梭伦改革时设立陪审法庭,它对所有公民开放。法庭的陪审员由所有等级的公民抽签选出。这一举 措的重要作用是
A.消除了公民之间的等级划分 B.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C.打破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 D.维护了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
20. 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面对广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和不同的民族,统治者要维系庞大的帝国, 主要依靠
A.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 B.博大缜密的罗马法律
C.严厉的中央集权制度 D.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
21. 下图是近代形成的某一贸易路线图,该贸易的进行
A.为西欧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B.使欧洲丧失了大量人口
C.弥补了非洲劳动力的不足 D.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2. 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去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
A.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 B.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
C.联邦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D.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
23.读右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机构,正确的是
19世纪末以来英国君主立宪制示意图
A.国王——内阁——上院——下院 B.国王——上院——下院——内阁
C.上院——国王——下院——内阁 D.国王——下院——上院——内阁
24.
学者马克垚在书中这样比较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而非科学家做出……1870年以后,科学家进入工业研究的实验室,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的影响。马先生表达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个特点是
A.多国几乎同时开始了技术革命 B.技能是成就大工业的唯一要素
C.凸显出科学与技术结合的趋势 D.“电气时代”取代了“蒸汽时代”
25. 1871年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立法机构,统率帝国军队;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据此说明此时的德意志帝国
A.内阁首相全面控制国家军队 B.正在努力构建民主共和制度
C.立法机构掌握国家实际权力 D.皇帝居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
26. “它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为美国在经济上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上述评论针对的是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27. 1929年,资本主义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翌年美国提高近900种商品关税。随之,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1932年增加到76国以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为避免新的贸易壁垒,二战后各国开始协商并建立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与程序。此即
A.《布雷顿森林协议》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经济展望声明》
28. 下图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其内容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B.国际恐怖主义的肆虐
C.二战后美国独霸世界 D.“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29. 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
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30. 如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A. 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 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 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 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体制,自秦建立,经汉、唐、宋、元不断发展完善,至明清达到顶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唐代,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书敕令、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诏书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省有反驳的权力,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可批驳,甚至将其封还重拟。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须在政事堂上达成协议才成。尚书省是接受上述决议的执行机关。
——摘编自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的职能,并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新举措,简析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6分)
32. 新中国建立后在受封锁的情况下仍进行了一些对外开放的尝试,至70年代末,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材料二 1979年7月,宝安(深圳)开始建设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蛇口工业区。蛇口当时是一个落后的渔村,没有现代通讯设施,需要建造微波通讯站,可是微波通讯站的建设却遭到诸多阻拦。中央领导得知后就此指示邮电部特事特办,给蛇口安装进口的专用交换机,电话可直拨香港。次年,有个港商想在蛇口投资建购物中心。然而外汇商店历来由国家经营,对这种无章可循的事,谁也不敢批准。在蛇口工业区负责人袁庚的反映下,中央又一次帮蛇口解困,专门发文给广东经济特区委员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意见。1982年6月购物中心开业,很快这家店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对外开放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蛇口工业区建设初期遇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问题得到解决的主要原因,并简析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意义。(15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A
C
B
C
D
D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B
B
A
C
C
A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A
B
C
D
C
B
D
D
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31.(15分)
(1)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3分)
(2)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3分)作用: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相互牵制、监督,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3分)
(3)举措: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3分)影响:提高决策效率,但国家大事系于一人之手,阻碍社会进步。(3分)
32.(25分)
(1)举措: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极格局的形成)。(10分)
(2)问题:修建通讯站遇到困难(通讯设施落后);港商投资购物中心受阻;对外开放无先例可循。主要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中央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意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