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00 KB
- 2024-05-18 发布
2019第二学期高一历史(高考6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卷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第Ⅰ卷基础题(80分)和第Ⅱ卷提高题(20分)两部分共100分。
2. 试卷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酌情减3-5分,并计入总分。
知 识 技 能
学习能力
习惯养成
总分
内容
中国古代农业
世界市场的形成
中国近代经济变迁
材料解析
卷面整洁
100分
分数
35分
35分
30分
30分
3—5分
第Ⅰ卷 基础题(共8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
1.《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2.如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 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
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 D.西汉官营冶铁业生产状况
3.如图中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贸易中心区。造成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15 -
A.丝绸之路的演变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全球化的推进
4.成立于1903年的福特汽车公司于1913年便开始使用标准化、专业化分工和流水线生产,从而使汽车普及并成为美国人重要的交通工具,福特汽车公司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A.蒸汽机的发明 B.内燃机的发明
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创新
5.如图是我国近代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布示意图。这两类企业的区别主要在于
A.所有制的形式 B.企业分布的区域
C.近代化的程度 D.所处的社会性质
6.“盛锡福”是京华老字号企业(如图为其商标)。刘锡三创办帽厂正值民国初年,人们剪掉长辫,摘掉瓜皮小帽。刘锡三适时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呢帽,在时帽市场一炮打响。材料表明该企业在当时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辛亥革命与社会习俗改革的推动
- 15 -
C.广大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7.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材料说明( )
A.“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B.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D.“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
8.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之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政府又要求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B.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C.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D.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易混易错题组,历史学习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而解题关键是知识点的对比记忆。
9.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材料说明我国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10.1929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008年,又一次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从美国蔓延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没能幸免。世界性危机的发生说明
A.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B.经济危机的出现是不可预测也不可避免的
C.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
D.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
二、填空题,共15分
11、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 )、手工业和(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 ),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的高潮。到1956
- 15 -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 )转变为(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在我国基本建立。
12、首先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 )、( )、厦门;1988年,( )。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 )、( )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将( )、( )、环渤海地区和闽东南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三、列举题,共15分
13、请列举改革开放中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6分)
14、请列举罗斯福新政具体措施(6分)
15、请列举阻碍2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3分)
- 15 -
四、材料题共50分.
16、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材料二 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列宁《论合作社》
材料三 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材料一,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5分)
- 15 -
(3)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的消极影响。综合上 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5分)
关键环节题组:解答历史材料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7、中国是世界最早的茶树种植国家,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的茶叶贸易曾经在国际市场占据垄断位置,后来逐步衰落。今天,我国茶叶贸易面临新的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州十三行兼有官商和私商双重身份,其出口贸易的核心产品是茶叶,由于十三行多数是闽籍商人,他们几乎垄断武夷山地区茶叶出口广州的贸易。雍正年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山西商人为了满足中俄茶叶贸易的需求,开始大量从福建购买茶叶,由最初的几十万斤,发展到后来的上千万斤。这些大宗的茶叶,就是从福建启程运往万里之遥的中俄边境恰克图的。
﹣﹣山西人民出版社 韩小雄著《晋商 万里茶路探寻》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初年中俄茶叶贸易出现的历史背景
(5分)(此题答最重要的五点)
- 15 -
材料二:170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发往各地商馆的文件里写道:“茶叶是对公司极为重要的一半日用必需品”。在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出的产片中,自1718年开始,茶叶取代生丝、绢织物占了首位。茶叶贸易不仅关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生死,而且对英国财政收入也至关重要。从1815年起,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提供了英国国库全部收入的10%。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周重林 太俊林著《茶叶战争 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性质,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中英贸易中发挥的作用。(3分)(作用只答最重要的两点)
材料三:1834年,英国成立专门茶叶委员会,并成立了阿萨姆公司,在印度广泛培育茶树;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茶树的盗窃力度。英国人先后制成揉茶机、焙炒机、快压卷机。19世纪末,英国人在印度已经实现了茶叶生产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因为进口印度差是零关税,进口中国茶需要交纳35%的关税,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完全超过了中国。1905年,清政府两江总督远赴印度、锡兰(斯里兰卡)考察,后撰写报告,他发现西人治下的茶园,从开始种植就有科学的界定,包括如何育苗,移植茶秧、栽种等各个环节,他注意到这不只是制作工艺及营销问题,而是中国整个茶叶体系都出了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周重林 太俊林著《茶叶战争 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5分)(原因只答最重要的四点)
材料四: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和贸易国。中国茶园而积居世界第一,2006年为145万公顷;产量居世界第二,2006年突破100万吨。2007年中国出口茶叶28.95万吨,出口额为6.0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加入WTO后,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茶叶贸易形势;一方面,目前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下降到世界第三位;另一方面,国外茶叶将更多的进入国内市场;再有,进口国实施越来越苛刻的技术壁垒,以及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等诸多不利因素。
﹣﹣中国农业出版社 徐咏梅著《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全球化进程对中国茶叶贸易影响的利弊。(4分)(利弊各答最重要的两点)
- 15 -
第Ⅱ卷 提高题(共2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产业复兴法,1933年6月16日,节录)第1节……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要清除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自由流动、势将减少洲际贸易和国外贸易额的障碍……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提高购买力以增加工农业产品的消费量……
﹣﹣选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1)概括材料一种美国复兴经济的措施。(4分)
材料二:1979年揪切尔夫人上台后,为了挽回英国经济衰落的颓势,重新振兴英国经济,一个重要政策就是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到1991年时,英国已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公共部门转制为私营部门,有65万名工人从国有企业转到私营企业工作,其中有90%的人成为了股份持有者;与1979年相比,英国的股份持有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已从7%上升到20%,国有经济部门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则从9%下降到不足5%。
﹣﹣《经济研究参考》2015第25期第9页
(2)材料二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英国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怎样的
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经济体制的特点。(4分)
- 15 -
材料三:如图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在A点出现高峰的原因及对企业的影响。(6分)
材料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4)据材料四指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内容和目标。(4分)
(5)综上,谈谈你对经济改革的认识。(2分)
- 15 -
- 15 -
2019第二学期高一历史(高考6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卷
答 题 纸
得分框
知 识 技 能
学习能力
习惯养成
总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填空题,共15分
11、( )、( )、( )、( )、( )、
( )、( )、( )
12、( )、( )、( )、( )、( )、
( )、( )
三、列举题,共15分
13、
14、
15、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 15 -
16、(1)
(2)
(3)
17、(1)
(2)
(3)
(4)
第Ⅱ卷 提高题(共20分)
18、(1)
- 15 -
(2)
(3)
(4)
(5)
- 15 -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高考6月)月考答案
1—5 DBBDA 6—10 BBDAA
填空题
11、农业(1分)资本主义工商业、(1分)农业合作社(1分)手工业合作社(1分)
公私合营(1分)私有制(1分)社会主义公有制(1分)社会主义制度(1分)
12、珠海(1分)汕头、(1分)海南(1分)、天津(1分)青岛(1分)长江三角洲(1分)、珠江三角洲(1分)
列举题
13、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城市体制改革: 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答三点即可6分)、
14、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工业的调整: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急救救济署,推行“以工代赈”。 (任答三点即可6分)、
15、持续时间长(1分)、波及范围广(1分),破坏性强(1分)
材料题
16、(1)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1分)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1分)
主要意图: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1分)
(2)看法: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1分);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2分)
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2分)
(3)办法: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1分)
消极影响: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生产积极性不高;(1分)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1分)
基本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实际水平。(任答两点即可2分)
17、(1)背景:明清时期,城镇商品经济繁荣,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1分)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1分)晋商等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
- 15 -
(1分)清朝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1分)俄国市场对茶叶的需求,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1分)
(2)性质: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1分)
作用:茶叶成为中英贸易主要商品之一;(1分)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1分)
(3)变化:由中国茶叶独占英国市场到输入英国的印度茶超过中国茶。(1分)
原因:英国盗取中国制茶技术和茶种,大力发展印度制茶业,力图打破中国的垄断地位;(1分)英国在印度的制茶业实现机械化,并且重视种植的科学化管理;(1分)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享受关税优惠;(1分)工业革命使交通通讯工具发生巨大变化,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1分)
(4)利:有利于我们学习世界茶叶生产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经验;(1分)有利于给中国茶叶贸易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1分)弊:给我们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使国内茶叶企业面临更强的竞争,甚至是冲击;(1分)面对日益苛刻的国外技术壁垒;(1分)
18、(1)加强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1分)调整劳资关系;(1分)防止盲目竞争;(1分)提高购买力。(1分)
(2)形式:混合经济。(2分)
特征: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2分)
(3)原因: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分)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分)
影响: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2分)
(4)内容: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2分)
目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分)
(5)应符合国情;解放生产力;不受传统束缚。(任答两点2分)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