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3.50 KB
  • 2024-04-25 发布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学校和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地方。‎ ‎3.所有答案,请一律写在答题卷上每题对应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卷上交,将本试题卷自己收存好。‎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对异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它对“内”与“外”的理解,与对“华夏”和“蛮夷”概念的理解一样,是动态和辩证的,所以能够把接触到的异文化转化为与中华文明彼此相容和互补的东西。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现象,但是在与中原文化近距离相处和共存一个时期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中原文化。‎ 在这种历史情境下,恐怕我们讨论中国的“内”与“外”,就不能以中原王朝皇帝的血缘来判断是否“外人”掌权,否则就会否认元朝和清朝是中国的朝代,把它们看作是“外来政权”。而且纵观各个朝代的皇室血缘,许多都有异族的成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族际通婚始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华各民族之间早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坚持血统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以政府实际收税和派遣官吏的行政管辖边界来加以界定“内”与“外”。中华文明从中原地区向周边的边缘地区、甚至边远的异邦进行文化辐射,现在周边的许多邻国,在历史上都可以被划入“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如像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过去使用的文字都是汉字,它们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献都是汉字。‎ 在谈到“内”和“外”之间的关系时,可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需要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进行分析和解读。比如宋朝在各方面的心态比较保守,无法代表中华文明主脉中“中国”的一个常态。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后,会带来了基因上新鲜的血魄,也冲击了中原地区相对停滞的社会。如果一个文明群体被其他文明群体所打败,它自身肯定出现某些保守和停滞的特点,失去了活力,外来的冲击可以使其重新焕发青春。所以,我觉得从历史演变的态势上来看,在许多方面,“内”和“外”之间是一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而且彼此的边界是动态和发展的。‎ 现在我们讲中国历史,“中国”的地理边界应如何把握?那么讲到历史上的外蒙古、越南、琉球这些地方时,应该怎么讲?汉朝时越南曾是中原王朝管辖之下的“交趾郡”,明朝时期撤出了越南。我们现在讲中国历史,为了不与邻国产生矛盾,只能限定在目前国际承认边界内的960万平方公里,这是今天的中国。但在历史上,不同朝代的行政管辖边界、军队驻扎的边界、财政收税的边界、文化影响力达到的边界与今天的国界并不重合,有时在这960万平方公里之内,有时在之外。所以,我们今天讨论历史中国的“内”与“外”,就必然面临一个中国历史传统的、今天国际法承认的、现代概念的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在它们之间必然有许多张力和矛盾,也很困扰学者们的头脑。‎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的“内”与“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行政管辖边界宽广得多,故不能完全以行政边界来界定“内外”问题。‎ B.皇室血缘的异族成分,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在事实上表明血缘关系不能分清楚中国的“内”与“外”。‎ C. 中华文明的强大包容力,表现在可以与异文化相容与互补,而少数民族政权也能接受中原文化。‎ D. 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边界表现很多样,会面临很多让人困扰的矛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包容、血统、行政、心态等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B. 文章没有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的“内”与“外”的具体边界。‎ C. 文章的论证语气在整体上比较温和,这有利于问题的提出与讨论。‎ D. 文章最后回归现实,指出“历史中国”的存在矛盾和解决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一个文明群体失去活力,就需要外来的冲击使其重新焕发青春。‎ B. 如果坚持血统论,那么中国历史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历史。‎ C. 如果不分析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中国的“内外”关系容易判断失误。‎ D. “中国历史传统”只是理解历史中国的“内”与“外”的其中一个视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会飞的福字 李  丰 狗娃想起那架纸飞机时,纸飞机正朝着墙头飞去。狗娃迅速跑到墙根伸手去拦,可还是晚了一步,他眼巴巴地看着纸飞机擦着他的指尖,飘过了半人高的墙头,巧妙地越过一垄柿子架,又快速躲过一只母鸡的飞扑,最终钻进牛棚。‎ 当它一路抵达目的地的当儿,隔壁串秧子家的奶牛毫不客气地上去,用大牛蹄子踩了一脚,之后又转身在上面浇了一泡尿,还把屁股撅得老高,尾巴一甩一甩地向狗娃示威。‎ 随着这泡尿,狗娃的脸色由好看的粉柿子变成了白角瓜,又由白角瓜变成了紫皮茄子,鬓角渗出 的豆大汗珠被正午的阳光晃得闪着金星星。旁边的狗娃媳妇也霎时间明白是咋回事了,她嗷唠一嗓子 扑向七岁的儿子豌豆。‎ ‎“你个养不熟的败家子,看我怎么打你!”‎ 豌豆见娘疯了似的扑过来,忙躲到爹的后面:“爹……爹……咋了?咋了?是你让的啊!”‎ 豌豆不知道自己咋把娘气成了这样,自己不就用一张福字叠了个小飞机吗?可这又咋了,年早都过完了,这福字留着还有啥用啊?再说,叠飞机是爹同意的,怎么飞机飞到隔壁,娘就疯成了这样了?‎ 狗娃一把把媳妇推开,回头瞪了一眼豌豆,又转身抓住媳妇的胳膊把她拽进屋。豌豆被爹瞪得心里发毛,他想跟进去,可门被爹在里面插上了。‎ ‎“你咋呼啥,怕隔壁不知道啊?”狗娃连忙捂住媳妇的嘴巴。‎ ‎“你个葫芦脑袋,你脑子咋不拿事呢?那不是串秧子家给咱打的欠条吗?五千块呀,都让牛尿泡花了,串秧子还能认账吗?”狗娃媳妇急得眼里汪起两团蒙蒙的雾。‎ ‎“我哪儿知道是那张福字啊,咋这么巧呢?”狗娃背着手在屋里踅着弯弯,他来回走得急,碰倒了椅子,碰翻了米篓,踅了不知多少圈也没能想出个好招儿来。‎ 最后他一跺脚:“唉!该着,没就没了吧,串秧子家也不容易,他得了重病下不了炕,媳妇又是个哑巴。这两年要不是他媳妇脑筋活,四处借钱买了这奶牛,卖牛奶给串秧子买药维持着,串秧子早就没了,咱就当做善事扶贫了吧!”‎ ‎“放屁!”狗娃媳妇上去给了男人一杵子。狗娃没提防,一下子闹个仰八叉。“那可是五千块呀!是我一分一分攒的呀!”狗娃媳妇恨不得用眼里的雾水把狗娃淹了。‎ 狗娃看媳妇急成这样,忙从地上爬起来,换一种语气:“你急啥,依我看啊,串秧子媳妇还真不一定丧良心。”‎ ‎“欠条都没了还认啥账啊?这一年,咱这汗珠子算白摔了。”‎ 两口子在这儿闷着不言语,冷不丁屋外的豌豆打破了沉默:“爹……爹……快开门,飞机又飞回来了!”‎ 狗娃两口子一听赶忙打开门。豌豆手里拿着个纸飞机高兴地蹦到屋里:“噢,又飞回来喽!”欢快得像林间的小鹿。‎ 狗娃觉得很奇怪,他赶紧抢过纸飞机,发现那也是用一张红红的福字叠的,却不是让奶牛踏了的那张。狗娃忙展开,只见福字背面写着字,是一张欠条。确切地说,是一张和飞到串秧子家那张内容一模一样的欠条。只是欠条下面多了几行字:‎ 狗娃哥,我在牛棚里发现欠条弄花了,就又写了一张,再次谢谢你们能借钱给我。还有那些好心人,我都一一记着呢。东头柱子哥扛来过两袋米,我给他钱他没要;西头宝根叔去年开春时,用四轮子帮我们犁地,也不收钱;还有月桂嫂偷偷放在我家院子里的一筐鸡蛋,我都忘不了。这些债我都是要还的……‎ 他们看时,豌豆也在看,他见爹娘不再像刚才那么焦急发怒了,就把红扑扑的小脸凑过去,试探着问:“爹,这飞机我还能玩吗?”‎ 狗娃看看媳妇,又看看豌豆稚气的小脸,想都没想:“能,能,拿去玩吧!”‎ 他转向媳妇:“家里还有钱吗?”狗娃媳妇啥也没说,默默地点了点头。‎ 豌豆得到了允许,接过纸飞机,高兴得满院子蹦着、跑着、喊着,他跳上了墙头,将军一样小手用力一挥,福字飞机立即迎着微风,在阳光下自由飞翔。‎ ‎(节选自2015年第1期《小说月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高兴地蹦到屋里”“把红扑扑的小脸凑过去”等细节刻画出豌豆的贪玩和天真。 ‎ B.小说开篇运用倒叙手法,通过狗娃拦纸飞机这一情节,交待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并巧妙地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明写狗娃夫妇因欠条引发的冲突,暗写串秧子媳妇重写欠条的过程,这样的安排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主题更为丰富。‎ D.狗娃媳妇在欠条丢失后抱怨忧虑,欠条复得后通情达理,小说通过这一变化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的普通农村妇女形象。‎ ‎5.小说以福字飞机“在阳光下自由飞翔”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6分)‎ ‎6.小说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实践因其强调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而具有明显的 “生态现代化”取向。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开辟排污权交易市场、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中国环保产业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不足。整体上,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似乎不能被过高估计。此外,以环境NGO①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的成长在促进环境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改进环境治理等方面,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作用程度依然有限。‎ 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第十二个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这些规划纲要中除了明确提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目标及其工作安排外,还设置一些重要考核指标。实践证明,这些指标对于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行为构成较为有效的约束。‎ 此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发展的统筹协调,强调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节选自《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洪大用)‎ 注:①非政府组织英文缩写。‎ 材料二 图表:2010-2016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及同比增速(单位:亿元,%)‎ 注:“十三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的政治力度,在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加大财政保障力度。预测到2020年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有望达到2.25万亿元。‎ ‎(选自《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及环保细分市场前景分析》陆澜清)‎ 材料三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实现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完全对应,也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战略安排。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环境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现在,人民需要生态产品,就必须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发展应有的内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节选自《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网)‎ 材料四 英国从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度,到今天重现蓝天白云,成为空气治理成功的典型。半个世纪英国是如何改善空气质量的?‎ 以20世纪90年代为划断,之前,英国政府采取的是“应对式”空气污染治理,空气污染立法大都是在具体污染事件出现后,针对具体污染物才颁布相关法律;之后,英国认识到应对式空气污染治理的种种弊端,继而提出“整体式”空气污染治理。从政府层面,英国中央政府一方面提供宏观的战略指导,提出全国空气质量的目标,规划审查和评估全国范围内空气质量的步骤,划分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辅以各种政策文件进行指导帮助;一方面给出相对微观具体的信息指导和技术指导,为地方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具体行动提供帮助。另一个重点在于地方政府,英国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大量的合作来开展对空气污染的整体治理,这种合作既包括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包括邻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合作。‎ ‎ (节选自《空气污染整体治理:英国时间及借鉴》蔡岚)‎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政府在环境治理上加大政治力度的同时,也逐步加大投资,切实为环保提供财力保障。‎ B.为强化环境治理,政府统筹协调划分主体功能区,并按功能区主体定位评价当地政府绩效。‎ C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战略,是新时代政策的基本方略。‎ D.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环境治理目标安排以及考察指标,目的是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现代化”具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的“生态现代化”的特点。‎ B 从材料二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同比增速最大是在环保上投资最多的一年。‎ C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生活需要的增长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D英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环境工作提供战略政策、信息、技术上的指导。‎ ‎9.根据上述材料,参照英国经验,概括说明我国要实现生态文明应采取哪些措施。(4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也,小字生铁。少以骑射事唐庄宗为厅直军使。明宗时,为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领钦州刺史,累迁彰国、大同军节度使,徙镇武信、晋昌。‎ 清泰二年,契丹数犯边,废帝以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屯于忻州,屯兵聚噪遮敬瑭呼“万岁”,敬瑭斩三十余人以止之。废帝疑敬瑭有异志,乃以敬达为北面副总管,以分其兵。明年夏,徙敬瑭镇天平,遂以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敬瑭因此遂反。即以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敬瑭求救于契丹。九月,契丹耶律德光自雁门入,旌旗相属五十余里。德光先遣人告敬瑭曰:“吾欲今日破敌可乎?”敬瑭报曰:“大兵远来,而贼势方盛,要在成功,不必速也。”使者未复命,而兵已交。敬达阵于西山,契丹以羸骑三千,革鞭木镫,人马皆不甲胄,以趋唐军。‎ 唐军争驰之,契丹兵走,追至汾曲,伏发,断唐军为二,其在北者皆死,死者万余人。敬达收军栅晋安,契丹围之。废帝遣赵延寿、范延光等救之。延寿屯团柏谷,延光屯辽州,相去皆百余里。‎ 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余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延寿等皆有二心,无救敬达意。敬达犹有兵五万人、马万匹,久之食尽,削木筛粪以饲其马,马死者食之,已而马尽。副招讨使杨光远劝敬达降晋,敬达自以不忍背唐,而救兵且至,光远促之不已,敬达曰:“诸公何相迫邪,何不杀我而降?”光远即斩敬达降。契丹耶律德光闻敬达死,哀其忠,遣人收葬之。‎ ‎(选自《新五代史①》)‎ ‎【注】①五代指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余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以 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 B.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余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 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 C.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余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 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 D.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余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C. 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高的官职,如《三国志》“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 D.万岁,千秋万世永远存在,表示祝颂、欢呼;也可以表示封建时代臣民对帝王的称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敬达仕途顺利。他年少时因为善于骑马射击而效力于庄宗,被庄宗提拔担任刺史、节度使等职务。‎ B.张敬达深受倚重。废帝怀疑石敬瑭有二心,张敬达受命分散其兵权,石敬瑭造反,张敬达又受命招讨。‎ C.张敬达尽忠职守。在晋安被围困时,他奋力阻敌,援军不至,直至粮马殆尽,依然对朝廷忠心耿 耿。‎ D.张敬达颇有气节。他宁死不屈,忠烈感动了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得知张敬达死讯,派人来为他收检埋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敬达阵于西山,契丹以羸骑三千,革鞭木镫,人马皆不甲胄,以趋唐军。(5分)‎ ‎(2)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5分) ‎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龙阳县歌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微服巡察龙阳县后所作。篱落:篱笆。这首七律,无疑可看作刘禹锡当时向往改革、期望天下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心境写照,亦是这位命运多舛诗人的田园追忆。1200多年来,《龙阳县歌》“武陵吏俚悉歌”,一直为汉寿、常德民众传颂,借此缅怀诗人的为官之道与高尚品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 B.第三四句重在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所以用孩子围观与黄犬怒吠来反衬。‎ C.龙阳县河滩一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县衙很少有官吏出入。‎ D.全诗叙写作者微服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15.“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面对客将人生看做如蜉蝣一样已逝的感叹,苏轼同样用了一个比喻,借“月”的“ , ”,来劝慰朋友人生周而后始,并没有真正失去。‎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豫剧,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 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C. 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D. 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18. 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 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 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D. 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 来。‎ B.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 来。‎ C.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20. 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① ② ③ ,‎ ‎④ ⑤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 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 ‎①“做人的底线”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的。‎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外历史上或经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对时代影响深远的人物或角色,这些人物或角色以精神气质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滋养人们心灵世界的精神之源。‎ 请选择其中的一位,以“像 一样活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2019届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题参考答案 ‎1.C【C.接受条件是“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建立王朝”,并且“在与中原文化近距离相处和共存一个时期之后”。所以选项中说“少数民族政权也能接受中原文化”曲解文意。】    ‎ ‎2.D【D.文章最后回归现实,指出“历史中国”的存在矛盾和解决路径。没有指出“解决路径”。】    ‎ ‎3. A【A.如果一个文明群体失去活力,就需要外来的冲击使其重新焕发青春。原文说“如果一个文明群体被其他文明群体所打败,它自身肯定出现某些保守和停滞的特点,失去了活力,外来的冲击可以使其重新焕发青春”,并没有表达这一意思。】‎ ‎4.B【小说开篇没有运用倒叙手法】‎ ‎5.①照应标题,与开头儿子玩纸飞机相呼应;②增添画面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升华主旨,象征关爱、感恩之情在邻里间相互传递。(每点2分,共6分)‎ ‎6. ①大量使用极富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如名词、动词和语气词等,鲜活真实;②比喻等修辞的运用极具乡土气息,新颖别致;③人物对话具有浓厚的乡土味;④整体语言风格质朴自然。(每点2分,共6分,任意三点即可)‎ ‎7.D(不只是针对经济主体,还有政府。“这些指标对于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行为构成较为有效的约束” )‎ ‎8.B(并非投资最多的一年)‎ ‎9.(1)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法规,进行宏观统筹协调;(2)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环境治理的技术、信息指导帮助,加大财政保障力度;(3)各级政府、各部门加强合作交流;(4)发挥环境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力量。(每点3分,任意三点,信息对应即可,表达可以灵活。)‎ ‎10.B【原文标点为: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余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 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 ‎11.C【多指兼任相对低的官职,“领钦州刺史”和“顷之,又领益州牧”两个例子都可推测出是兼 任低一点的官职。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926页,领,第⑧个义项,兼任(较低职务)‎ ‎12.A【“被提拔担任刺史、节度使等职务”并不是“庄宗”时,原文是在“明宗”时,与原文不一 致。】‎ ‎13.(1)张敬达在西山摆开战阵,契丹凭着羸弱的骑兵三千人,皮革做的马鞭,木头做的脚蹬子,人马 都不披上铠甲,来向唐军进攻。(“阵于西山”句式、“羸”“甲胄”“趋”各1分,句意1分)‎ ‎(2)张敬达军中有晚上出去的人,就被契丹军抓获,因此封闭军营不敢再出来。(“辄”“得”“由 是”“壁”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张敬达,字志通,是代州人,小字生铁。年轻时因擅长骑射效力于唐庄宗,任厅直军 使。明宗时,担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任钦州刺史,连续升任彰国、大同军节度使,调任武信、晋昌节度使。‎ 清泰二年,契丹多次侵犯边境,唐废帝让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任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屯驻在忻州,屯驻的士兵聚众鼓噪围住敬瑭高呼“万岁”,敬瑭斩杀三十多人才制止他们。唐废帝怀疑敬瑭有二心,就派敬达担任北面副总管,用这种办法分散石敬瑭的兵权。第二年夏天,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任用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敬瑭因此造反。废帝任命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六月,率军包围太原,张敬达修筑长城连栅,用云梯飞炮进攻,城栅将要造成,狂风暴雨突然到来,毁坏了城栅。石敬瑭向契丹求救。九月,契丹耶律德光率军从雁门入关,旌旗前后相连五十多里。耶律德光先派人派人告诉石敬瑭说:“我想在今天破敌行不行?”石敬瑭派人回报说:“大军远道而来,而贼军气势正盛,关键是要成功,不必速战。”使者还没有回报,两军已经交战。‎ 张敬达在西山摆开战阵,契丹凭着羸弱的骑兵三千人,皮革做的马鞭,木头做的脚蹬子,人马都不披上铠甲,来向唐军进攻。‎ 唐军争相追逐他们,契丹军队逃跑,追到汾曲,契丹伏兵出击,把唐军截成两部分,在北面的唐军都被杀死,死了一万多人。张敬达集合军队在晋安扎寨,契丹军队包围他们。唐废帝派起延寿、范延光等人救援。起延寿屯驻在团柏谷,范延光屯驻辽州,距离张敬达都有一百多里。契丹兵包围张敬达的军队,从晋安寨往南,长一百多里,宽五十里,张敬达从军中望去,只见帐篷相连,如同冈峦起伏,四面用毛绳贯穿,挂上铃铛做警报,放出狗来回巡逻。张敬达军中有晚上出去的人,就被契丹军抓获,因此封闭军营不敢再出来。赵延寿等人都有二心,没有援救张敬达的意思。张敬达还有士兵五万人、战马一万匹,时间久了,粮食吃完,只能削树木筛粪来喂马,军士吃死马,不久马吃完了。副招讨使杨光远劝张敬达向晋投降,张敬达自以为不忍心背叛唐,而且救兵快到了,杨光远不断催促他,张敬达说:“各位为什么逼我呢?为什么不杀了我然后向晋投降?”杨光远就杀死张敬达投降晋。契丹主耶律德光听说张敬达死了,哀怜他的忠诚,派人收葬了他的尸体。‎ ‎14.B【主人的热情好客与孩子围观、黄犬怒吠并非形成反衬。】‎ ‎15.用鹧鸪绕篱与橘柚垂芳,描摹龙阳当地充满生机而又美丽的乡村风貌;(2分)动静结合(或:“绕”和“照”两字精炼传神),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2分)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2分)‎ ‎16.(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 B【根据上下语义的连贯,陈述的主题应为“创新”,可排除AC项,且 C项,阐述戏曲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D项,创新缺失对......起作用,侧重的作用,与后文侧重西区的发展问题不一致,只有B项表述与上下文最连贯。】 ‎ ‎18. D 【“寿终正寝”是自然而然的不受影响的,最后灭亡。“无疾而终”,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名垂青史”是长时间的影响,“名噪一时”是某个时期名声大。此处应该选择历史上一直有影响的艺术大家。“兼容并蓄”是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保存起来,“博采众长”是去采纳,在文段中通过“胸怀”“眼界开阔”“探索”,艺术大家的选择是采纳各个大家的优秀品质。“按图索骥”是墨守成规,“照猫画虎”是一味模仿,通过全文角度来看,是跳出模仿,不满足于模仿。因此选D】 ‎ ‎ 19. C【首先,从语法角度分析,“眼花缭乱”作定语成分,应该是“令人眼花缭乱”,所以排除AD。B、C的区别在于C多加了“这样”。B项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承前省略主语“戏曲的创新”,显然不能做“探索”的主语,而C项第二个分句“这样”是可以做“探索”的主语的,所以C的表述最准确。】‎ ‎20.示例:①“教书”改为“从教”;②“光临”政为“前往”或“参加”;③“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④“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⑤“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教书”属于口语,同前面的书面色彩较浓的“获悉”不对口径,应改为书面语色彩较浓的“从教”或“执教”;“光临”是敬词,用在表述对对方的尊重,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或“参加”;“惠赠”也是敬词,不能用于己方,应改为表示尊敬的“敬赠”或“奉上”;“先睹为快”只能用在表示自己希望能尽先之意,不能用于对方,可改为使用敬词“斧正”或“指正”;“快来了”口语色彩较浓,宜改为同全文书面语体一致的“将至”或“将临”。 】‎ ‎21. ②“良知”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属于自我约束(内心的自律),后者属于外在的制度。‎ ‎③“长辈的命令”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只约束个体,后者约束大家。‎ ‎(只指出相关语句,得1 分,分析合理,得2 分。)‎ ‎22.【写作指导】一是补充完整标题;二是必须选“中外历史上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 三是要体现所选人物或角色的特点,更要突出主体“我”,表达自我的感悟和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