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48 KB
  • 2024-04-25 发布

历史卷·2019届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6级第二次阶段性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017、12)‎ 一、选择题(共40题,60分)‎ ‎1. 苏格拉底的哲学具有惟知是德和灵肉对立两个核心,他不爱好观看虚构戏剧,却要读《伊索寓言》,因为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 A. 反对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B. 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作用 C. 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D. 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美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从两个方面来介绍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哲学具有惟知是德”(美德即知识)是从其道德认知角度说明;“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则是从推崇人的理性来说明。因此B符合题意。ACD都没有完整的从两个角度理解苏格拉底。‎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蒙昧中的觉醒·苏格拉底发现哲学意义上的“自我”、 美德即知识 ‎2. 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西塞罗强调苏格拉底 A. 把哲学讨论的重点由自然转移到社会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 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D. 否定了神或命运对宇宙自然的决定作用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哲学……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将哲学用于人的伦理与善恶问题,说明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哲学讨论的重点由自然转移到社会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苏格拉底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强调苏格拉底否定神或命运对宇宙自然的决定作用,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哲学……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苏格拉底思想的作用与意义入手分析选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对欧洲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有过这样的评价:“它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几个世纪以来,它被誉为西方文化世俗化的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下列有关这一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 B. 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C. 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可以判断出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文艺复兴,这是西方近代文明的开始,之前都是笼罩在宗教神学的阴影当中。B项指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的思想;C项指宗教改革的影响;D项是启蒙运动的作用。故选A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 ‎4. 马丁·路德主张“君权神授”(君权直接来自于上帝),提出“国家的存在是神的旨意和命令,而君主的权力则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这体现了马丁·路德 A. 否定教皇的权威 B. 思想出现了倒退 C. 主张教会高于国家 D. 与其因信称义的思想相矛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否定教皇的权威,故选A项。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与题干材料相悖,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5.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 A.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B. 创立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 C. 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 D. 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为西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故由此说法,故A 项正确;创立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并不属于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故B项错误;新的宗教观点也不属于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本身并不反对宗教,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教改革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两者共性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产物 ‎②在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③反对蒙昧,推崇人性 ‎④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但其仅仅只是对教会神权提出质疑,没有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所以②④两项不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应该排除,依据所学不难判断①③两项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特征,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7.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表明他卢梭主张 A. 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B. 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 C. 实行资产阶级的开明君主制 D. 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可知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的思想。A不对,属于孟德斯鸠的主张;B不对,属于康德的主张;C不对,属于伏尔泰的主张。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主张 ‎【名师点睛】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卢梭的思想:‎ ‎(1)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主权在民”。‎ ‎(2)“社会契约论”和暴力革命理论。‎ ‎(3)主共和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4)认为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但又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5)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法制、三权分立、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8. 伏尔泰认为“当君主是一个哲学家时,对人们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卢梭认为“专制君主永远都是暴君”;狄德罗指出“公正、温和、开明,然而专制的统治者连续几朝的统治,对人民来说也许是最大的不幸”。由此可见他们 A. 对君主专制态度迥异 B. 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 都主张人民权利至上 D. 都宣扬天赋人权学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专制,卢梭、狄德罗反对任何形式的君主专制,他们都反对君主专制,故选B项,不选ACD三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政治思想 ‎9. 有学者在评价《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说:“而今人们却……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一评价揭示了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 A. 构筑了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 B. 引领人们对自然进行理性的认识 C. 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D. 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材料“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说明引导人们运用理性的思维观察思考问题,故B正确;A是相对论和量子论;C中独立宣言不符合事实;D是牛顿经典力学对于启蒙运动影响,不符合题意。‎ ‎10. 之所以说人类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了蒸汽时代,其主要理由不成立的一项是 A. 纺织、采矿、造纸等工业部门都采用蒸汽机作动力 B. 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蒸汽机使用的空间范围扩大 C. 蒸汽机保证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厂的转变 D. 包括火车、轮船和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内的新发明先后出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式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火车和汽船,故选D。A、B、C均符合所学。‎ 考点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成就 ‎11. 雨果和列夫·托尔斯泰分别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们创作的两部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其相同之处是:‎ A. 揭露社会问题 B. 塑造英雄形象 C. 鼓吹暴力革命 D. 崇尚理性主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这两种文学流派对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文学上的反映,只不过是文学表现的手法不同而已。故答案选A。B项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CD两项都是古典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 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 ‎【名师点睛】本考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特别注意的角度有:‎ ‎(1)知识角度:掌握各文学流派出现的背景、艺术特色、代表人物及典型作品。‎ ‎(2)能力角度:借助新史料或新情境考查文学作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3)史论角度: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密切,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侧重于对文学发展变化背后的社会变革的考查,尤其是工业革命前后社会变革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史论意识,是值得密切关注的考试趋向。‎ ‎12. ‎ 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中写道:“他们并不相信18世纪自负的机械唯物主义(以牛顿以及布莱克和歌德这两个吓唬人的家伙为代表)因而,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合情合理的批判。”文中“他们”为代表的作品 A. 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创作手法怪诞 C. 真实地描写了社会现实风貌 D. 集中表现自我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合情合理的批判。”可以判断发生在启蒙运动后,对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平等的“理性王国”的失望,故A项正确。B和D是现代主义;C属于现实主义。‎ ‎13. 19世纪下半叶,一些绘画家创作阳光照耀的公园和风景、波光粼粼的湖泊和河流以及精巧复杂的肖像。他们忽略了很多细节,只是以大致的轮廓、形式和颜色作为第一感觉,而其余的全凭想象进行绘画,他们的作品富有美感和装饰性并且稍微有些反传统。这一画派应该属于 A. 古典派 B. 浪漫派 C. 印象派 D. 现代派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世纪下半叶……以大致的轮廓、形式和颜色作为第一感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印象画派的特点,故C项正确;古典派不符合题干时间,也不突出光与色的运用,故A项错误;浪漫派也没有材料所述的绘画特点,故B项错误;现代派并不是“稍微有些反传统”,而是强烈的反传统,故D项错误。故选C。‎ ‎14. ‎ 贝多芬给《田园交响曲》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是其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他更明确地说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这部作品 A. 充满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量 B. 激励着人们与命运进行斗争 C. 热情赞美歌颂人类美好的心灵 D. 强调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田园生活的回忆”“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而不是音画”, 因此这部作品强调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风光。‎ A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浪漫主义 ‎15. 1911年11月,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信中,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以适当的宪法条款加以约束。”这反映出严复 ‎①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②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③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 ‎④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可以判断出严复①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②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③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是不正确的,因为严复与革命党人同属于资产阶级。在当时戊戌变法失败的情况下,继续谈君主立宪是不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的。所以选项应该为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 ‎16.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能印证此观点的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 设议院,开国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以及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可知是洋务运动,A项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未涉及经济改革;C、D项已涉及到了种子和种植方法,与材料不符;故选A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7. 1839年9月,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9个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 这反映出 A. 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 B. 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 C. 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 D. 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林则徐……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林则徐仍具有天朝上国华夷观念,故B正确;当时林则徐对英国有一定的了解,故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清朝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故C错误;材料说明清政府没有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体现了华夷观念,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林则徐的思想认识的局限性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8. 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 A. 新思想的萌发 B. 《资政新篇》‎ C. 百日维新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因为A、B与“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无关,它们分别代表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故A、B错误。因为百日维新倡导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因此C符合题意。而辛亥革命发生于维新变法后,因为D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内容和地位 ‎【易错警示】在此题中,学生容易选D。但要注意百日维新比辛亥革命早,它关于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理论,它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考端。而辛亥革命只是延续和发展了近代民主化。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抓住关键词,如本题中的“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19. 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 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 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 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 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答案】B ‎【解析】陈独秀并不是维新派,故材料不能说明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故A项错误;康有为、陈独秀等人的思想主张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的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故C项错误;弘扬国粹,不符合“抑中扬西”,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康有为、陈独秀等人的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据此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0. 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这个表明孙中山 A. 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B. 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 C. 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 D. 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孙中山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实行耕者有其田,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节制资本的主张,故B项错误;孙中山不是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故选C。‎ ‎21. 中国国民党某次大会宣言提出:“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在该理论的推动下 A. 国民革命运动取得胜利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 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D. 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础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它是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但国民革命运动最终失败,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故C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三民主义的作用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2.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 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 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是辛亥革命;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指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 ‎【名师点睛】‎ 明确“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的含义分别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是解题的关键。‎ ‎23. 1917年4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须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这表明李大钊 A. 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 B. 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 C. 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 D. 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 ‎【答案】D ‎【解析】“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表明李大钊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要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并非相互借鉴,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排除C。‎ ‎24. 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中写道:“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这表明当时 A. 中共已经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 B. 中共已脱离了共产国际的指导 C. 中共中央尚未接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 中共将城市斗争与农民革命紧密结合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共中央主张城市中心论,尚未接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左”倾错误思想,无法体现革命的正确道路,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中共已脱离了共产国际的指导,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共将城市斗争与农民革命紧密结合,故D项错误。故选C。‎ ‎25. 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二 三十 重庆谈判 三十二 全国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 五四大潮的洗礼 B. 长征 C.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D. 上井冈山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重庆谈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空白部分属于抗日战争时期,五四大潮的洗礼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故A项错误;长征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正确;上井冈山也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D项错误。故选C。‎ ‎2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 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 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使人们彻底摆脱“左”倾错误 D. 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A、B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出现在此之前,故排除A、B。C项中彻底摆脱说法绝对,排除;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有利于解放思想,为中共十一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故正确答案为D。‎ ‎27. 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这是邓小平在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B. 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C. 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 D. 1992年南方讲话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D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没有涉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故A项错误;中共十二大也没有类似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故选D。‎ ‎28.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加拿大客人时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并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在计划经济时代,此语一出,石破天惊!‎ 这些言论 A. 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B. 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C. 是在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提出的 D. 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时间“1979年”排除A、C两项;“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故排除B项,答案为D。‎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特点 ‎29. 1998年,政论家马立诚、凌志军在其合著的《交锋》结束语中总结到: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的思想束缚。下列各项中的会议分别正确对应冲破这三个崇拜的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 C. 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中共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计划经济的崇拜;中共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所以答案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 ‎30. “新的假定必须解释旧的假定所成功地解释的一切事物;必须至少避免旧的假定的一些错误;在可能之处,它应当解释旧的假定不能解释或预言的事物。”下列选项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A. 地心说与日心说 B. 神创论与进化论 C.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D. 量子论与相对论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对论与力学体系,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在可能之处,它应当解释旧的假定不能解释或预言的事物”即新理论能够对旧理论进行继承发展,而相对论就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发展,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项中都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D项不符合题意。‎ ‎31.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二百年来,此定律一直是不可动摇的,总为每次新的有关发现所证实.只是在近一个世纪内,才发现它有局限性.在亚原子结构的无限小的微观世界里,或在整个物质宇宙的宏观世界中,这个定律并不适用。”这是在评价 A. 伽利略的科学成就 B. 牛顿的经典力学 C.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出该定律不适用于“微观世界”或“ 整个物质宇宙的宏观世界”。而牛顿的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质运动,不适用“微观世界”或“ 整个物质宇宙的宏观世界”。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适用于在亚原子结构的无限小的微观世界里,或在整个物质宇宙的宏观世界中。因此选B。‎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32.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 互联网发展颠覆了传统行业 C. 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D.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答案】C ‎33. 新华社电:“这次……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 A. 中国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枚自行研制火箭成功 C. “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D.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C ‎ ‎ ‎34. 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A. 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实旅“科教兴国”战略 C. 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 落实“三个面向”方针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十七年来,教育事业的重大成就是形成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科教兴国”是20世纪90年代初步实施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后初期,三个面向”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BCD时间不符。‎ ‎35. 《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 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A ‎【解析】《夫妻识字歌》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人民群众学习识字的现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故A项正确;“上山下乡”的批示在20世纪60年代,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三个面向”的指示在20世纪80年代,故C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2006年通过,故D项错误。故选A。‎ ‎36. 从媒体公布的国家领导人李克强总理的简历中了解到,他从合肥八中毕业后,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次高考,并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其时代背景是 A. 邓小平复出后力抓教育工作 B.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C. 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D. 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次高考,并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可以判断是邓小平复出后力抓教育工作,故选A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新时期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37. 在1953年艾青在《谈中国画》一文中提出了“新国画”概念。该文发表后,许多人撰文表示反对,然而这些反对文章却并未公开发表。3年后,《文艺报》刊登了俞剑华、刘桐良等批判《谈中国画》的文章。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 “双百”方针的提出 D.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排除B;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故选C;《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排除D。‎ ‎38. 某论文把宋明理学的产生、西方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学、三民主义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等内容作为重要依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思想文化变革促进经济繁荣 B. 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主思想 C. 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D. 不同特色文化的交融发展 ‎【答案】D ‎【解析】宋明理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想与经济繁荣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不属于民主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技进步,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西方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学、三民主义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不同特色文化的交融发展,故D项正确。故选D。‎ ‎39. 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 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 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 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不能表明传统文化的衰落,故A项错误;“师夷长技”不是民主宪政的探索,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故C项正确;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是指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逐渐解放出来,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40. ‎ 二战结束后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必须从文字档案和文字档案造成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必须利用人类的一切创造物——语言、符号、农村的证据、土地制度、项圈等一切其他可利用的史料,广泛吸收其他学科——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成果和方法。同时,又要防止把自己分割成许多各行其是的“专门化”部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看出正确的一项 A. 扩展历史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历史学家的视野 B. 历史研究由个体劳动,变成了集体劳动 C. 作为现代的历史学家必须把握某一时空的“总体”趋势 D. 提出了坚持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历史学家们认为,历史研究“必须利用人类的一切创造物”“广泛吸收其他学科”“ 防止把自己分割成许多----专门化部门”,据此A项正确。B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C项说法本身有错误;D项错误,材料认为要发展传统方法 考点 :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的一般原则 二、主观题(40分)‎ ‎41. 思想和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自然科学的表现形态而言,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类型:一是科学精神;二是科学知识;三是科学应用。15、16世纪以后的西方,就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趋向而言,主要是在科学精神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探索自然规律以表现人的价值和能力,尊重客观规律以准确揭示自然发展的因果关系,只相信事实不迷信权威,只相信相对真理不承认绝对真理等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5、16世纪以来西方在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应用上的重大进展事例 材料二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的“形而下”(注: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材料二中“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内涵是什么?请以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加以说明。‎ 材料三科学与民主,是陈独秀一生追求的两大目标,陈独秀曾说:“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陈独秀是“倾向共和科学方面”,在他看来,科学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他的确崇拜科学征服自然的能动作用,但他更把它看作一种反对‘迷信’的武器……仍坚信“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 ‎(3)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科学的认识上,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答案】(1)科学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精神的传播;‎ 科学知识: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生物进化论的创立,相对论学说的创立等 ;‎ 科学应用: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 ‎(2)理性思维,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智者运动第一次唤醒了人类的自我意识,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文艺复兴时期肯定人的价值,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宗教改革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启蒙运动时期反对封建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努力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 ‎(3)材料二把西方科学只理解为工艺和机械,未认识到科学精神的价值;材料三认识到科学的巨大价值,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国民素质提高的推动力。‎ 原因:前者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仍从儒学中寻找治国的理论依据,没有破除对传统思想的迷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思想的不断传播;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类型:一是科学精神;二是科学知识;三是科学应用。15、16世纪以后的西方,就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趋向而言,主要是在科学精神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精神、经典力学体系、生物进化论、相对论学说、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方面指出15、16世纪以来西方在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应用上的重大进展事例。‎ ‎(2)本题据材料二“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理性思维,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等方面回答其内涵是什么。再从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方面加以说明。‎ ‎(3)本题据材料二“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据材料三“科学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不同。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地主阶级没有破除对传统思想的迷信;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思想的不断传播;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等方面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904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是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后第一个正式颁布施行的新式学制。‎ 学制 宗旨 课程 初等小学堂 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 高等小学堂 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 中学堂 升学和就业。‎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东语、英语或德语、法语、俄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 大学堂(下设分科大学)‎ 端正趋向,造就通才。‎ 文学科大学:设中国史学、万国史学、中外地理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俄国文学、日本国文学9门。‎ 经学科大学:……‎ 农科大学:设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学4门。‎ 格致科大学:……此外还设政法科大学、医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等。‎ 通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补全“大学堂”阶段“经学科大学”和“格致科大学”的课程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说明癸卯学制课程设置的理由。‎ ‎【答案】内容:经学科大学:设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周礼、仪礼、礼记、孟子、理学11门。(说明:学生只要答出传统儒家经典一至二部名称即可。)‎ 格致科大学:设算学、星学、物理学、化学、动植物学、地质学6门。(说明:学生只要答出一至二门类即可。)‎ 理由:清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思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培养造就通才的需要;学习借鉴近代西方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内容;适应新学制下教育循序渐进的需要。‎ ‎【解析】本题据材料“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传统儒家经典的角度补全“大学堂”阶段“经学科大学”内容;再从算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补全“格致科大学”的课程内容。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即可从清政府巩固统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时代发展潮流、借鉴近代西方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内容等方面说明癸卯学制课程设置的理由。‎ ‎43.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化,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思想和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之关系的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 ‎“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 ‎——摘自《孙中山全集》‎ ‎(1)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分别属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 材料二就对待思想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孙中山之前,19世纪下半叶有人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在孙中山之后,又有人突出并夸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式。前者偏于保守,而后者又偏于激进。‎ ‎——据王钧林《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两种“模式”的主要主张。‎ 材料三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应该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并据此对材料一、二中处理思想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的几种方式做简要评论。‎ ‎【答案】(1)因袭: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 规抚: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或三民主义)和民主共和体制。‎ 创获:实行“五权分立”。(或: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 ‎(2)前者:主张中体西用,在实行封建专制和儒家伦常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后者: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观点:新旧思想应互相推演,并存共进。‎ 评论:洋务思潮虽固守传统,但能突破“夷夏之辨”观念引进西方科技,为西学传播开创条件;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肯定西学,对东西方文化认识存在绝对化倾向;三民主义的形成则是立足传统思想,借鉴西方政治学说与体制,并融贯创新。‎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袭:从材料一中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这些信息提取。规抚(汲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结合民权主义借鉴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体形式作答;创获:“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提炼、概括出五权分立。‎ 第(2)问,“新学为用、旧学为体”是洋务运动,“夸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可知是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回答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即可:前者:主张中体西用,在实行封建专制和儒家伦常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后者: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第(3)问,“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归纳概括材料三的观点是新旧思想应互相推演,并存共进。评价可以概括洋务思潮、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各自的特点即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思潮·中体西用;近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内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特点 ‎【名师点睛】近代思想解放的特点:‎ ‎(1)学习西方和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出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2)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3)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由学习西方到“以俄为师”的转变。‎ ‎(4)中西文明相互碰撞、融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