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7.13 KB
  • 2024-03-30 发布

历史卷·+2019届山东省新泰二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6级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 ‎1. 下表为孔子年谱(摘要)‎ 表所示内容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是 A. 以“仁”的宽广胸怀引导世人 B. 主张“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 C. 以“忠恕”理念对待社会动荡 D. 对“礼崩乐坏”局面进行反思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瓦解和礼乐制度的破坏,即是对对“礼崩乐坏”局面所进行的反思,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为政以德”,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忠恕”的理念,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 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A. 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 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 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 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材料“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反映的是主体情感上的好恶,同样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认识活动, 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 “人的认识应当力避”,要排除干扰,独立思考,故A项正确;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 点睛: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其一是通过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另一种是借助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巧解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切入正题。(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本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 ‎(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 ‎3. 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 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 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强调了善恶与智慧(知识)之间的具有直接紧密联系,这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内涵一致,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正确;A是普罗泰戈拉的思想,故排除;C是柏拉图的主张,故排除;亚里斯多德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故排除D。‎ ‎4.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 A. 国家权力应相近制约与平衡 B. 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 C. 实行资产阶级的开明君主制 D. 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可知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的思想。A不对,属于孟德斯鸠的主张;B不对,属于康德的主张;C不对,属于伏尔泰的主张。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主张 ‎【名师点睛】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卢梭的思想:‎ ‎(1)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主权在民”。‎ ‎(2)“社会契约论”和暴力革命理论。‎ ‎(3)主共和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4)认为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但又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5)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法制、三权分立、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5. 下面是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3‎ ‎0.33‎ ‎21.28‎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39‎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学而优则仕观念渐趋淡化 B. 书院的办学主体渐趋单一 C. 书院的办学体制新趋僵化 D. 思想文化的专制渐趋强化 ‎【答案】D ‎【解析】从表格中官办与民办书院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至清,官办数量逐渐增加直至占主导地位,而民办日益缩小,说明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文化控制日益加强,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6. 1913年,康有为等在山东曲阜召开孔教会第一次全国大会。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相继成立了一些名目不同的尊孔组织,如“孔社”、“宗圣社”、孔道会”等。时人张尔田在《为定孔教为国教事敬告两院议员》中主张:“欲谋长治久安,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这从侧面反映了 A. 民从参政意识普通提高 B. 民国政府维护宗教信仰自由 C. 启发民众觉悟的迫切性 D. “尊孔复古”逆流终究不得人心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民主建立后,由于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袁世凯欲复辟帝制,导致尊孔复古逆流思想泛滥,这种思想潮流显然与民主政治格格不入,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题不符;材料未体现民国宗教政策,B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相悖。故选C。‎ ‎7.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B ‎【解析】由“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结合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分裂的形式可以看出政治形势影响了儒学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丰富儒学的内容主要是指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法家;D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8. 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A. 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 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 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D. 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答案】D ‎【解析】由“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可以概括出家训主要是围绕着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中“政治平等”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是家训的目的或是影响,不是家训的主旨。‎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解读“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概括出教训的内容主旨即可。‎ ‎9.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 A. 礼仪规范 B. 价值准绳 C. 处世之道 D. 施政之术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故A排除;据材料“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义,人之正路也”;“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义”旨在确立价值准绳,故B正确;处世之道的标准仍然在于“义”,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施政之术,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 ‎10. ‎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 A. 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 B. 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 C. 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 D. 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李泽厚的观点来看,每个时代的儒学都有自身的特点,这就是儒家学说随着时代演变的表现,也是儒家思想能够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本题只是强调了儒家思想的演变,并不是对这种演变定义成歪曲和篡改;C选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批判”二字。‎ ‎11.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 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 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 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魏晋玄学,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是指儒家思想;“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符合道家思想。综上可知,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理学是宋朝时期的新儒学,题干中玄学是魏晋时期,排除A;“三教合一”的趋势是在唐朝时期,排除B;D项中的“正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魏晋玄学·相关状况 ‎12. 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 A. 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 B. 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C. 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D. 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理学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题干中二程认为悟本达源的根本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可见理学对于修身养性比较重视,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属于对材料的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D项中的“彻底”表述错误,二程学说是对儒学的继承发展,排除。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宋代理学 ‎【名师点睛】关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吸收佛、道思想,完成对宇宙、自然的思考,弥补了孔孟儒学的不足和缺陷,简言之,理学使儒学成为可解释万事万物的哲学,只是这种解释与儒家伦理直接联系,使理学继续为封建统治所用,在南宋时成为官方哲学。‎ ‎13. 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贴——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下图)。下列对其书体特征介绍最准确的是 A. 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 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C. 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 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是篆书的特点,而题干中图示字体属于行书,故A项排除;“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符合行书的特点,与图示字体特点相一致,故B项正确;“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与行书不一致,故C项排除;“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是草书的特点,与行书不合,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书法艺术 ‎14. 宋人苏轼在谈绘画艺术时说:观察事物要“空静”,创作要“忘我”。这反映出苏轼的绘画创作主要受到 A. 佛、道思想的影响 B. 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 C. 新儒学反专制思想的影响 D. 文化专制强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观察事物要‘空静’,创作要‘忘我’”可知体现的是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A项正确;‎ ‎ ‎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宋代绘画 ‎15. ‎ ‎19世纪后期有一种理论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认为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认为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这种理论是 A. 经典力学 B. 相对论 C. 进化论 D. 马克思主义 ‎【答案】C ‎【解析】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殖民主义者以此作为侵略落后地区的信条,故C正确;AB属于物理学成就;D属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理论指导。‎ ‎16. 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他相信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这就是美德。这表明苏格拉底 A. 推崇理性的力量 B. 否定神的意志权威 C. 强调个人主观感受 D. 反对智者诡辩行为 ‎【答案】D ‎【解析】推崇理性的力量与材料中强调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推动美德与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不符,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所强调的人的道德,与神的意志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苏格拉底所强调的是“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讲求“人是万物的尺度”,导致是极端个人主义和主观随意性的存在,而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左,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是要明白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即美德”的真是含义,“知识即美德”是一个哲学命题,智慧是一种美德,但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识,这种知识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所以材料中的“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表示苏格拉底反对智者的诡辩破坏美德。‎ ‎17. 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发生地区的不同,这也反映出两者的一些差异。材料中说“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说明文艺复兴适用人群仅是富庶地区,而宗教改革则是一场比较深刻的思想革命,因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变革,所以C选项正确。A选项错在“都”字上,材料只提及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不能代表所有的近代思想解放运动。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两者的斗争对象的问题;D选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18. 1989年美国《道德改革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该材料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什么原则 A. 反对私有制 B. 天赋人权 C. 人民主权 D. 暴力革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美国能够实现财产公示制度其原因是美国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完善的监督制衡机制保证了官员的廉价和行政效率的高效,这体现了人民主权。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人民主权 ‎19. 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在此,王阳明 A. 向往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B.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子学说 C. 主张“致良知”是“天下之公道”‎ D. 强调理性对待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观点是不以孔子、朱熹是非为是非,体现了王阳明强调要理性对待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故D项正确,B项错误;A项的大同社会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没有体现王阳明的“致良知”,故C项错误。‎ ‎20. 1748年孟德斯鸠出版了《论法的精神》。在书中,他把一个运转良好的君主政体与“宇宙系统”作了比较:在宇宙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吸引力”,它能够“吸引”所有物体趋向“中心”。这说明 A. 科学进步往往先于思想革命 B. 科学进步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C. 人文主义导致科学革命发生 D. 科学进步往往是思想革命的结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在宇宙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吸引力’”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欧洲启蒙运动相关内容——科技进步推动思想革命。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项属于无关项,而且表述不准确;B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人文精神”,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客观,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欧洲启蒙运动·科技进步推动思想革命 ‎21. 近代欧洲某思想家曾言:“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考试获得;国家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和知识分子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叹为观止,心驰神往”。该思想家所处的背景和下列名言警句产生的背景最为一致的是 A.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B. “认识你自己”‎ C. “信仰即可得救”‎ D.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考试获得;国家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和知识分子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叹为观止,心驰神往”说明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主张,D是伏尔泰思想,符合题意;A是文艺复兴主张;B是苏格拉思想;C是宗教改革思想。‎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家主张 ‎【名师点睛】‎ ‎22. 陈寅恪先生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他的主要观点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 C. 中国文化本体论 D. 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寄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这说明陈寅恪先生主张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材料主张中外文化结合,并不顽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排除ACD。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新文化运动 ‎23. 1919年胡适写成剧本《终身大事》,剧中有一情节,女主角田亚梅的父母以八字不合等为理由反对她与陈先生的结婚,后来她背着父母跟陈先生跑了。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没有人敢演。这一现象表明 A. 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 B. 五四运动推动了婚姻自由 C. 文学革命以新女性作为创作主题 D. 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故A项错误;“这一角色在当时没有人敢演”,反映出传统婚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文学革命的创作主题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传统婚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说明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24. 孙中山《国民党一大宣言》:“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解读错误的是 A. 民权是指具有平等普遍民权 B. 国民党已成为统一全国的执政党 C. 指出西方资本主义民权弊端 D. 重视工农的力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可见A解读正确,排除。“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可见C解读正确,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可见D解读正确,排除。此时为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尚未成为统一全国的执政党,故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5. 学者韩毓海在《从世界千年史看毛泽东的战略遗产》写道:“毛泽东找到了一种政治和组织的方法,将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宰割下分崩离析的中国大地重新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使被视为最封闭、最保守、最落后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中国的黄土高原,重新崛起为最具革命性的力量所在。”下列著作或思想完成于这一“心脏地带”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中国的黄土高原,重新崛起为最具革命性的力量所在”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所列毛泽东的著作或思想完成于此时的是《新民主主义论》,故选D。A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到国民大革命时期,B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是1956年发表,均排除。‎ ‎26. 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和复辟倒退的反动主张。到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材料表明该文学流派 A. 逐渐以想象为其特征 B.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C. 在发展中呈现融合性 D. 其优秀元素逐渐丧失 ‎【答案】B ‎【解析】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A选项“逐渐”表述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呈现融合性”;D选项与材料相悖;无论是什么创作风格的文学都是源于生活,都受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响,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故B正确。‎ ‎27. “当你出去画画时,要设法忘掉你面前的物体,一棵树、一片田野,只是想,这是一块蓝色、这是一条粉红色、黄色,然后准确地画下你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你最初的印象为止。”与此画家属于同一流派的画作是 A. (1)‎ B. (2)‎ C. (3)‎ D. (4)‎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这是一块蓝色、这是一条粉红色、黄色,然后准确地画下你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你最初的印象为止”可知是印象派艺术;(1)是现实主义美术,(2)是自由主义美术,(3)是印象派美术,(4)是现代主义美术,故排除ABD,所以选C。‎ ‎28. ‎ ‎“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这一文学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 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失望 B. 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 二战后西方人心灵迷惘、痛苦 D. 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蓬勃兴起 ‎【答案】A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浪漫主义的风格,浪漫主义艺术的背景是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失望,故选A;B属于现实主义风格的背景,排除;C是现代主义艺术风行的背景,排除;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蓬勃兴起导致亚非拉民族文学的兴盛,排除D。‎ 点评:回答本题关键点是要了解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区别。浪漫主义源于残酷的社会现象,使人们对现实不满,对启蒙理想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现实主义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复杂,人们感到失望和不满,对社会的深刻揭露;现代主义源于社会危机,人们失望、苦闷和迷惘。‎ ‎29.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这种观点 A. 正确。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B. 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C. 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 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题考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相关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很显然,不能够简单的将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直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即形成社会达尔文主义。只能是借鉴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30. 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最伟大历史人物,下列人物位居前20名。关于他们入选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 A. 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和私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B. 达尔文:创立了“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论,从科学的角度使整个生物发生了革命 C. 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D. 爱因斯坦:继承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办私学,授徒讲学,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传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创立了科学的生物进化学说,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使生物学发生了一个革命变革,B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牛顿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创立了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推动了科学革命,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的提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即时间和空间在物体运动时,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故D项叙述不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31. 被誉为洋务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这表明他 A. 主张“中体西用”‎ B. 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C. 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 未超越洋务派的历史局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材料中的“本在朝廷政教”应指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B选项。A、D项错误,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材料则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明显表示赞赏;C项错误,材料并非认为技术不重要,而是说与技术相比更重要的是制度。‎ ‎32. 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提出了“砸烂一切无耻”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反映了两大运动 A. 都以救亡图存作为最高奋斗目标 B. 都彻底结束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都为未来社会设计了美好的蓝图 D. 都把斗争矛头指向专制统治和旧思想 ‎【答案】D ‎【解析】西方的启蒙运动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提出了‘砸烂一切无耻’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映了两大运动都有反封建的要求,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专制统治和旧思想,D项正确。A项表述只符合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表述均不符合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史实;C项表述只符合启蒙运动,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三小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 ‎——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 材料三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二者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2)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答案】(1)时代背景:前者产生在汉代出现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中,后者产生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目的:前者借助“天”来宣扬君权的神圣,同时也强调对君权的制约;后者是借助于神的名义弘扬个性解放,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 ‎(2)“印记”:“唯信称义”主张明显带有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 ‎“深化”:鼓吹俗权至上,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意义: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3)促进思想解放;推进民主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 ‎ ‎【解析】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其时代背景是汉代出现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中;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观点, 结合所需概括即可。 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前者从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两个角度作答; 后者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含义角度组织答案。‎ ‎(3)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 世纪后, 西方进行了新航路的开辟, 进行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加速进行,随后西方进行了工业革命,进入到了工业社会。依据所学16世纪前后西方历史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科技发展”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内容及影响;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内容及影响 ‎34. 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及火药武器,但是,16、17世纪欧洲造出来的火炮和燧发枪从工艺和爆炸性上远远高于中国。17世纪英国的波义耳提出了化学概念,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清晰阐述了质量守恒定律,同年他的《初等化学概论》一书出版,列出了33种元素以及化学方程式。1825年,歇夫列里提出了黑色火药的化学反应式:2KNO3+3C+S=K2S↓+N2↑+3CO2↑,据此配制火药的最佳比例为:硝74.84%、硫11.84%、炭11.32%。英国按照这个方程式配制的炮用火药比例为74.84%、硫11.84%、炭14%;枪用火药比例为硝75%、硫10%、炭15%,无论哪种配方,爆炸力都大于中国清朝仍在使用的传统配方:硝80%、硫10%、炭10%。‎ ‎——摘自许春风《谈对必修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提取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联系时代背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举例:科技发展受制于社会环境。‎ ‎16~19世纪,火药的不同发展状况是中西方社会发展状况的缩影。‎ 明中期以后至清前期,中国专制集权政治,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生产方式的落后,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使中国科技难以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过渡。16世纪以来,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推进,民主政治逐步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开展,都刺激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因此,社会各领域的落后制约了科技发展,导致了中国的落伍,成为近代中国灾难的根源。‎ ‎【解析】此题是论文撰写题,首先要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出观点:科技发展受制于社会环境。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16~19世纪,中国与西欧国家不同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与科技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最后对短文进行小结即可。‎ ‎35. 【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汉武帝末年,战事屡兴,民怨沸腾。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昭宣二帝多次颁布了减免田租、口赋及其他杂税的诏令,还下旨规定凡遇郡国遭受水旱、地震灾害,当年租赋徭役皆免。昭帝时期就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进行辩论和总结,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宣帝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宣帝还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还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宣帝时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史学家评价这一时期“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文帝之时”,史称“昭宣中兴”。‎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昭宣中兴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宣中兴的积极影响。‎ ‎【答案】(1)内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调整专卖政策,整顿工商业;重视吏治,加强考核,平反冤狱;整理儒家经典,促进文教发展。‎ 实质:封建政策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影响: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和儒学的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由材料“……减免田租、口赋及其他杂税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宣帝时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等关键信息可知,昭宣中兴的主要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调整专卖政策,整顿工商业;重视吏治,加强考核,平反冤狱;整理儒家经典,促进文教发展。实质:封建政策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可以从对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等角度回答。如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和儒学的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汉代昭宣中兴·昭宣中兴的主要内容及实质、影响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