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2.29 KB
- 2024-01-31 发布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背景
(1)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 ① 有较强经济实力。
(3)社会 ② ,奸佞当道。
2.思想
(1)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 ③ 。
(2)挑战 ④ ,强调人 ⑤ 。
3.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⑥ 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经历
(1)他是 ⑦ 的进步思想家。
(2)曾投入抗清斗争,后致力于著书讲学。
2.思想
(1)对 ⑧ 进行猛烈抨击,揭露它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 ⑨ 的民主思想。
(3)主张以 ⑩ 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3.作用: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经历
(1)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
(2)进行实地考察,写成巨著 ⑪ 。
2.思想
(1)形成 ⑫ 的思想。
(2)主张走出家门,到 ⑬ 中求真知。
3.作用:开一代 ⑭ 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
(1)认为世界是 ⑮ 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在认识论方面,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 ⑯ 都是可以认识的。
(3)认为 ⑰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作用: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K知识参考答案
①市民工商业者 ②吏治腐败 ③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④正统思想 ⑤正当的私欲 ⑥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⑦明清之际 ⑧君主专制制度 ⑨“天下为主,君为客” ⑩“天下之法” ⑪《天下郡国利病书》
⑫经世致用 ⑬实践 ⑭朴实 ⑮物质 ⑯考察研究 ⑰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背景、特点及评价
1.背景
(1)政治方面:统治者强化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方面: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阶级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4)文化方面:文化专制日益严重,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进步知识分子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2.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以异端自居,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反封建专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命题,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皇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空谈仁义道德。
(5)提倡学以致用的经世之学。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3.评价
(1)进步性: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
(2017届广东惠州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明理的经(儒家经典)和用来记事的史(史书)关系密切。宋代以来,理学家提出“经本史末”、“经先史后”的主张,即经学是史学的前提和根据,史学只是经学的外在表现。明末以来以章学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六经皆史”,认为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这种变化反映了
A.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
B.理学的空谈受到批判
C.理学为史学服务
D.早期民主思想开始产生
【答案】B
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异同
项目
内容
政治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同
经济
主张“工商皆本”
思想
批判地继承民本思想,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异
黄宗羲
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顾炎武
特别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王夫之
哲学贡献大,是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2016—2017学年浙江金华高二月考)明末清初,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活跃局面。以下对这一时期思想家的主张及评价正确的是
①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挑战了正统理学
②黄宗羲主张建立“天下之法”的目的是限制君权
③顾炎武“众治”主张实质是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④王夫之的“循天下之公”标志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顶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能形成强大社会思潮的原因
1.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从发展空间程度上看,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专制的缝隙中挣扎,决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发育不健全。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
3.高度强化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017届四川成都高三期中测试)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 B.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答案】B
1.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贽
A.主张学以致用 B.维护孔子权威
C.反对迷信崇拜 D.倡导自由平等
2.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3.顾炎武在《生员论》中指出:“国家之所以取生员而考之以经文、论、策、表、判者,欲其明六经之旨,通当世之务也。……舍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不读,而读其所谓时文(多为当时书坊刻印的中举者试卷)。……五尺童子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此处他批评的是
A.科举考试考查儒家经史 B.经文、论、策脱离世务
C.考试文体要求八股对仗 D.考生背诵范文应付考试
4.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5.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这些思想主张
A.反映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B.反映封建专制主义有所动摇
C.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要求
6.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他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润笔为生”。材料能说明
A.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
B.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C.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
D.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
1.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2.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学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1.(2016年江苏卷)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2.(2015年福建卷)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K基础
2.A【解析】根据材料“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
”可知,作者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思想僵化,盲目随从,故A项正确;材料反对的是“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以水济水”,而非反对思想一统,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批判八股取士,故C项错误;材料讲的是“学问之道”,而非批判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3.D【解析】从材料“考之以经文、论、策、表、判者,欲其明六经之旨”可知,顾炎武并未批判科举考试考查儒家经史,故A项错误;从材料“读其所谓时文”可知,顾炎武并未批判经文、论、策脱离世务,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考试文体要求八股对仗,故C项错误;从材料 “五尺童子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可知顾炎武批判当时的科举考试的弊端,即考生背诵范文应付考试即可取得功名,故D项正确。
4.B【解析】材料信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说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张主要反映的是对人的社会责任感的一种重申。故此题应选B项。明清进步思想家虽然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但是影响力有限,并未上升到动摇传统思想的高度,故A项错误,排除;这一思想主要对后世民族责任感方面影响深远,故C项错误,排除;D项错误,只能说对以后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名师点睛】评价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1)积极:①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6.B【解析】据材料“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他物质报酬的观念”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这说明儒家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故B选项正确;以“润笔为生”不等于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故A选项错误;“润笔”也不能说明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B。
K能力
1.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A是两者的相似之处;B两者均没有体现民主革命思想;C与事实不符;D符合题意,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大之提出了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所以答案选D。
【名师点睛】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主。经济上:提倡“经世致用”。思想上:反对理学的唯心主义。
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是指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与明末清初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的,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这样背景下出现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A项表述与题意相符;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明清儒学是对先秦儒家学说的批判继承;C不符合史实,材料没有体现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弊端的信息;D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故选A。
K真题
1.C【解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 “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史料形式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进步思想家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仍然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因此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是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材料”来源广泛,同时形式多样,分为文字材料(诗词歌赋、名人名言或文言典籍等)和图表材料(如地图、漫画、照片或统计图表等),前者往往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后者往往考查学生对图表或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一是切忌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而脱离材料本身,如看到“顾炎武”就想到是经世致用,错选A项;二是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B、D项都是突出教化,但只是涉及材料的部分意思,从程度上看历史选择题往往是要选择一个最佳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