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9 MB
- 2023-11-27 发布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工业区
第二轮复习
考纲
点击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考情
播报
1.
以区域图或背景材料作为信息载体,考查工业
地域及工业区形成的条件及布局特点。
2.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
工业联系
(1)
主要
形式
(2)
结果:出现
现象。
上的联系:即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联系
生产工序
信息
工业集聚
2.
工业集聚
(1)
意义
(2)
结果:形成工业地域。
降低
,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
共用
,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生产成本
规模效益
基础设施
3.
工业地域的分类
(1)
按形成
(2)
按性质
的工业地域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自发形成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1.
工业分散的原因
(1)
充分发挥
优势。
(2)
生产企业所需零部件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
2.
工业的地域联系
(1)
主要方式:现代化的
、通信技术和
。
(2)
意义:促进了地域之间
、物质和
等的流动。
地方区位
交通运输方式
手段
人员
信息
三、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代表性
地区
德国
,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
、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意大利
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
等
鲁尔区
东北部工业区
中部和东北部
硅谷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特点
以
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
以
企业为主,工业呈
分布
代表性
工业部
门
、钢铁、
、机械、化工等
传统轻工业和
大型企业
集中
中小型
煤炭
纺织
分散
高技术工业
借鉴鲁尔区分析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位及综合整治
1.
图解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
2.
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
鲁尔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
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钢铁、煤炭、石化、汽车、造船、机械等传统工业部门,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压缩耗能多、耗水多的工业;大力发展大庆石化工业,保证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大力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保障便利的交通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对比项目
美国
“
硅谷
”
意大利新工业区
共同点
①
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②
交通便利;
③
没有传统工业区位优势;
④
中小型企业为主
不 同 点
生产结构
高技术产品
轻工业产品
生产特点
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高
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
对比项目
美国
“
硅谷
”
意大利新工业区
不 同 点
分布特点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周围环境优美的地方
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
劳动力技
术条件
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廉价劳动力
政府因素
军事订货
政府的大力支持
意大利新兴工业与温州乡镇企业的异同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温州
相同点
有大批廉价劳动力,企业规模小,以轻工业为主,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资本集中程度低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温州
不
同点
模式
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通过生产
—
销售
—
服务网络,不同企业密切联系协作,共同形成巨型企业集团
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同种产品之间的生产联系不密切,形成多家企业竞争的局面,规模效应大减
发展条件
银行信贷体系发达;社会服务机构完善;交通运输便利;用水、用地方便
商品手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山区为主、平原少,人多地少,用地紧张
读某大企业各部门区位指向示意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1)
~
(2)
题。
(1)
图中甲、乙、丙代表的部门分别是
(
)
A.
核心生产部门、管理和研发部门、配套生产部门
B.
管理和研发部门、核心生产部门、配套生产部门
C.
配套生产部门、管理和研发部门、核心生产部门
D.
配套生产部门、核心生产部门、管理和研发部门
(2)
关于该企业各部门布局的区位条件,下列对应关系最
合理的是
(
)
A.
甲
——
环境容量大
B.
乙
——
配套企业多
C.
丙
——
土地成本低
D.
甲
——
接近能源地
[
课堂笔记
]
第
(1)
题,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和占地面积,结合所在区域地价等因素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第
(2)
题,丙代表的部门是配套生产部门,种类多、占地广,应布局在周边县,降低生产成本。
[
答案
]
(1)A
(2)C
误答本题的关键是:
①
不能正确读懂图中各部门的指向图含义及各自的区位特点;
②
不理解选项中各部门的本质特点所要求的优势区位。正确解答该题需进行知识的综合分析与区位评价。
东北地区是我国以机械等部门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下表为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下图为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结合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978
年
2005
年
第一产业比重
(%)
20.0
12.8
第二产业比重
(%)
64.3
49.6
第三产业比重
(%)
15.7
37.6
(1)
请简述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2)
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
与
1978
年相比,
2005
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是
,
,
。
(3)
图中字母
A
表示
工业,
B
表示
工业。
(4)
工业旅游是指以工业生产场所、工业产品、工业生产工
艺过程等为主要吸引物开发的旅游项目。开发工业旅游
最主要的条件是
(
)
A.
资源的游览价值
B.
地区接待能力
C.
市场距离
D.
旅游环境承载量
(5)
试分析上图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
[
课堂笔记
]
第
(1)
题,主要分析原料、能源、市场、交通、技术、政策等优势;第
(2)
、
(3)
题,可由图表阅读分析比较得出;第
(4)
题,工业旅游既然是以工业生产场所、工业产品、工业生产工艺过程等为主要吸引物开发的旅游项目,则其必须要有较为突出或独特的游览价值才能吸引游客;第
(5)
题,优化产业结构,最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答案
]
(1)
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
(2)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 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3)
钢铁 森林
(4)A
(5)
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的分析
世界上传统工业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工业过于集中,导致工业用地紧张,水源紧缺,社会问题严重;污染严重;工厂规模较大,转变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受工业惯性影响比较大;运输量较大的工厂过于集中,交通压力大。
对传统工业区的综合整治,一般途径有: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迁入的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同时对原有传统工业部门进行大力改造,促进其经济
结构多样化;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发挥邻近地区的区位优势,使工业布局适当分散;发展、建设交通运输,完善交
通网;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治理工作,关闭或转移一些污染
严重又无法治理的企业,大规模的植树种草,美化环境。
一些具有联系的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的集聚现象,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据此回答
1
~
2
题。
1.
工业集聚是因为
(
)
①
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
②
可以扩大总体生产
能力
③
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④
可以减少市场上的交易
费用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解析:
工业集聚可以通过降低运输费用和能耗降低成本,通过降低成本和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提高利润。
答案:
A
2.
从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看,应集聚的工厂是
(
)
A.
汽车厂
——
石油冶炼厂
B.
钢铁厂
——
水泥厂
C.
钢铁厂
——
金刚石厂
D.
汽车厂
——
水泥厂
解析:
石油冶炼厂主要是利用蒸馏作用,提炼出不同用途的油,汽车厂主要是汽车制造,使用汽油、柴油等并不多。钢铁厂生产的废料可以作为水泥厂的原料。
答案:
B
读下图,完成
3
~
4
题。
3.
图中所示城市为世界著名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是
(
)
A.
①
B.②
C.
③
D.④
4.
以下符合图中
④
地工业区特点的是
(
)
①
一般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
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较集中
③
多属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④
工业分布较分散,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③
D.③④
解析:
从图中可以判断出①是芝加哥,属五大湖沿岸工业区;②是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③是日本阪神,属阪神工业区;④是英国伯明翰,属英国南部工业区,是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传统工业的代表,分布较为集中,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答案:
3.B
4.A
企业的空间扩张受区位条件影响。读下图,回答
1
~
2
题。
1.
有关该企业的叙述,与图中不相符的是
(
)
A.
生产基地布局在成本低廉的外地农村
B.
销售部门布局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农村
C.
研发中心布局在科技发达的本地城市
D.
公司总部布局在人才聚集的本地城市
解析:
读图获取信息,公司总部分布在本地农村而不是人才聚集的本地城市。
答案:
D
2.
按区位因素分,该企业的类型是
(
)
A.
原料导向型
B.
市场导向型
C.
技术导向型
D.
动力导向型
解析:
从该企业的扩张来看,是分布在外地农村,销售部门扩张较慢,因此最可能的企业类型是原料导向型。
答案:
A
温州制造业和美国
“
硅谷
”
都属于典型的产业集群,具有
“
人人都想当老板
”
的创业文化和企业创新精神。据此回答
3
~
4
题。
3.
下列关于温州制造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企业以原料导向型为主
B.
劳动力的投入仍比较大
C.
具有中小批量定制的生产方式
D.
产品大量销往国外
4.
“
硅谷
”
的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内地的得克萨斯,以及
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这是因为
(
)
A.
新厂址地理位置更安全
B.
新厂址交通更便捷
C.
新厂址生产成本低
D.
“
硅谷
”
的污染日渐严重
解析:
第
3
题,温州制造工业的生产模式是类似于意大利普拉托的生产模式。该地区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的投入较大,具有中小型批量定制的生产方式,产品大量销往国外。第
4
题,
“
硅谷
”
企业把新工厂分散到各地主要是利用这些地区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土地、住房租金低的优势。
答案:
3.A
4.C
5.
读辽中南工业基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据图分析辽中南工业基地形成的主要条件。
(2)
辽中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写出下图中甲、乙、丙、
丁的含义,完成下面主要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结构图。
(
选择序号填入方框
)
①
煤炭工业
②
石油开采业
③
钢铁工业
④
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
(3)
简述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交通线四通八达;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因此工业基础较好,社会协作条件较好,各工业生产部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生产工序上的关联,由图中各部门相关性可推断出答案。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上。
答案:
(1)①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②
交通便利;
③
市场广阔;
④
工业基础好。
(2)
甲
—④
乙
—①
丙
—②
丁
—③
(3)①
资源短缺;
②
工业污染严重。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命题规律
本部分内容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非选择题都有出现,且非选择题所占分值较高;多以柱状图、坐标图、区域图、清洁生产流程图等为载体考查工业地域发展方向和不同工业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本专题为高频考点。
工业地域区位评价
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规模大、生产能力强,基础建设投入高,对国家和地区的作用重要。其区位因素分析评价应从宏观角度总体把握:
(1)
参照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动态水平,如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社会分工和区域协作、生产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等。
(2)
参照国家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国防安全保障等。
(3)
参照具体位置和对外交通运输联系。
(4)
参照本地的资源、能源、水源、工业历史基础、农业支持能力等方向,作出科学评价。如果在其效果上达到某一特定要求,就算是合理的、成功的,如沪宁杭工业基础,以全国的最大生产能力、最强购买力、最大服务市场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例
】
制造业空间集聚与扩散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读图回答问题。
图
1
N
市制造业空间集聚与扩散演变示意图
(
注:同心圆代表距市中心的距离
)
图
2
2010
年
N
市三类制造业企业数量空间分布对比
(1)
据图
1
,概述
N
市
1996—2010
年制造业空间变化的特点。
(2)
据图
2
,读出
16
~
48 km
范围内三类企业数量的分布比例完成下表,并根据表中两个范围的数据归纳
N
市三类企业数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类型
距离
技术密集型企业
/%
资本密集型企业
/%
资源密集型企业
/%
0
~
16 km
70
50
38
16
~
48 km
(3)
分析
2010
年
0
~
16 km
范围内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资源密集型企业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
(4)
运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原理,评价
N
市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化的合理性。
解析:
(1)
根据图表资料判断,该地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布局呈现集聚中心逐步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扩散;在城区周边形成多个集聚区;集聚中心呈现出沿高速公路向外扩展的趋势;制造业重心有向南迁移的趋势。
(2)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表。根据表格提示,在
0
~
16 km
范围技术密集型企业数量占
70%
,而到
48 km
处技术密集型占到
95%
左右,所以
16
~
48 km
范围内技术密集型企业数量占
25%
左右。依此判断资本密集型企业和资源密集型企业的数量比重。
(3)
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主导因素为科学技术和交通,资源密集型企业的主导因素为地价和环境。
(4)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原理:从城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出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结合
N
市的城市制造业的空间变化分析,中心城区制造业就业密度变低,改变了原来中心城区制造业的土地利用结构,更趋合理。
答案:
(1)
制造业集聚中心逐步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扩散;在城区周边形成多个集聚区;集聚中心呈现出沿高速公路向外扩展的趋势;制造业重心有向南迁移的趋势。
(
任答两点即可
)
(2)
类型
距离
技术密集型企业
/%
资本密集型企业
/%
资源密集型企业
/%
0
~
16 km
16
~
48 km
26
40
50
由表格可见,在
0
~
16 km
范围内,技术密集型企业明显较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资源密集型企业相对较少;在
16
~
48 km
范围内,技术密集型企业分布较少,资本密集型企业较技术密集型企业更多,资源密集型企业占主导地位。
(3)
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主导因素为科学技术和交通,
0
~
16 km
范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比较密集,且交通便捷,信息、通讯等条件较好,因此这类企业分布相对较多。资源密集型企业的主导因素为地价和环境,该类企业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对环境污染较大,
0
~
16 km
范围地价相对较高,人口比较密集,因此这类企业分布相对较少。
(4)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原理。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应该是从城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出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
合理性评价。
N
市制造业空间变化,使中心城区制造业就业密度较低,改变了原来中心城区制造业的土地利用结构,使其更趋合理,这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不同区域的空间位置、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条件,因此
N
市制造业的空间变化是合理的。
不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产生的原因
【
例
】
天津滨海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其综合性工业地域是共同利用了天津滨海地区的
(
)
A
.原料
B
.基础设施
C
.燃料
D
.消费市场
解析:
天津滨海新区是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在规划的基础上,先建设基础设施,然后吸引投资。
答案:
B
错因分析:
有的同学认为工业的发展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所以错误的选择
D
项。
考生在遇到考查工业集聚或工业分散原因的试题时,要想到一般工业集聚考虑的是效益问题,即分析工业部门集聚后到底有什么好处,能获得何种效益,当然这需要考虑工业的特征;工业分散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工业部门寻求最优区位,所以要分析某地区吸引工业分布的优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