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37 KB
- 2023-11-06 发布
【重难点精讲】
【重难点“精讲”】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和指导意义
1.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
(2)理论依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积累的经验。
(4)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2.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阶段指导改革开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3)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4)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地位
1.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
①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②经济全球化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
③现代科技迅猛发展。
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2)历史依据: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3)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许多新变化。
2.历史地位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典范。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成为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充实了执政党的先进性内涵。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强文化建设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突出了党的先进性与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一致性,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及灵魂和本质,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的实质都是实事求是。
2.不同点:
思想体系
创立者
解决问题
标志性
会议
思想精髓
历史作用
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中国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
七大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中共十五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个
代表”
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
代表”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中共十六大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易错易混】
易错点1: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邓小平理论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基础。
易错点2: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的问题不同: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
史料主题: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史料一】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共“十五大”报告
史证: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史料二】 上海《劳动界》第七册上刊登了海军造船厂工人写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宣言说:“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利害还迅速的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史证:史料反映了中国工人思想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发生了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史料研习与应用
2-1:史料主题:新文化运动
材料一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1985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①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987年《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1990年《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材料四 ②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的报告
2—2:读史三步曲
粗读
材料一阐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材料二反映了计划和市场;材料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材料四反映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
细读
材料一中①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市场与计划以是否提高生产力为标准;材料三中②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准确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问题。
史证
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只要有利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2-3:史料应用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材料三对此又有何发展?这一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2)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四江泽民话中的“它”是指什么思想理论?江泽民强调的这一思想理论具有什么历史地位?
答案:(1)否定以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说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一致。因为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
(3)是指邓小平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全方位的指导思想。
【解题技巧指导】
图文材料型选择题解法
【试题特点】历史图文类材料型选择题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历史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试题解法】图片材料型选择题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审,一是审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是审注,注的内容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第二步: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第三步:联,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
技巧体验: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