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2 MB
- 2021-06-23 发布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学业达标]
1.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 )
A.由大到小 B.由繁到简
C.由象形到会意 D.由图画到符号
2.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
A B C D
3.丰富的图标设计,体现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下面的一组图标,你认为它的设计构思取材于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哪一种字体( )
A.行书B.隶书C.篆书D.草书
4.山东临沂是历史文化名城,右图是城内的“洗砚池”文化遗址。传说,东晋时期的“书圣”幼年时刻苦练字后即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其曰“洗砚池”。这位“书圣”是( )
洗砚池文化遗址
A.钟繇
B.顾恺之
C.王羲之
D.柳公权
5.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6.元代书画家赵孟重视绘画中的书法趣味,要求“以书入画”。下图为其代表作《二羊图》。对此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提倡以书法的笔法画画
B.表现出“书画同源”的理念
C.“以书入画”拓展了文人画的内涵
D.表现出明显的写实风格
7.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的杰作,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原因在于( )
A.商品经济发展 B.社会思潮变化
C.传统文化影响 D.社会上层倡导
8.王冕的《墨梅图》,画出的梅花如铁线圈成,虽不着颜色,却能生动地表现出含笑盈枝的姿态。这种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追求笔墨趣味、技法精益求精的绘画属于( )
A.原始岩画 B.山水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9.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脱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
A.风俗画 B.宫廷画
C.文人画 D.山水画
10.“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主要说明( )
A.戏曲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B.戏曲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戏曲的兴起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D.戏曲剧本主要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
[能力提升]
11.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座秦代墓葬中,出土了两枚墓主人冷贤的私印。印上的“冷贤”二字分别用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刻写。这表明( )
A.小篆的私印是冷贤的后人放进去的
B.冷贤生前一定是著名的书法大家
C.这两种书写字体在当时同时流行
D.隶书在当时已经形成为主流字体
12.结合下图信息,“图画文字”的准确含义是( )
“鱼”字的演变
A.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B.因为“书画同源”,故汉字可以用图画表示出来
C.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
D.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13.下图为宋代《货郎图》。下列作品与其题材类似的是( )
A.展子虔《游春图》 B.阎立本《步辇图》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王冕《墨梅图》
14.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这主要说明了( )
A.京剧是在融合多个剧种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B.京剧是我国的“国剧”
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
1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京剧俑 京剧脸谱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
——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代理学大师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性格?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绘画的特点。
答案精析
1.B [根据所学可知,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从甲骨文到小篆,再从小篆到隶书,再到楷书的演变。由此可知,演变的总趋势是在表义明确的前提下由繁趋简。因此B项符合题意。]
2.D [秦朝时期官方统一文字为小篆,D项为小篆。而A项为甲骨文,B项为行书,C项为楷书。]
3.C [篆书以柔婉、圆转的线条构形;形体呈长方形,整齐、匀称;偏旁写法、部位安排有定。]
4.C [由题干中“临沂”“洗砚池”“东晋”“书圣”等信息可以判断是王羲之。]
5.D [图片中“字形多变”的特征表现得非常突出。]
6.D [结合画作,并从“以书入画”分析,赵孟主张“书画”结合,反映其“书画同源”的理念,丰富了文人画的内涵。文人画更注重写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7.A [宋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的大量出现,市民阶层产生并逐渐壮大,反映市民文化需求的世俗化文艺形式出现,在绘画领域表现为风俗画的出现。]
8.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元代王冕的《墨梅图》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追求笔墨趣味这正符合文人画注重意境,借景抒情的画风。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9.C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追求抒情写意,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A项以民间风情为主,B、D两项不具有这一特点。]
10.B [“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反映的是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
11.C [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官方文字,当时就有了,可排除A项;只从私印字体无法得出冷贤是书法大家,可排除B项;秦朝的主流字体是小篆,隶书主要在民间流传,故排除D项。秦代小篆和隶书同时流行,前者是官方字体,后者流传于民间,故选C项。]
12.C [中国的原始文字都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也说明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故C项正确。A、B两项不正确,D项是指“图画文字”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13.C [《货郎图》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商业繁荣的情景,都属于风俗画。A、B、D项分别属于人物山水画、人物画、文人画。]
14.A [材料主要讲的是京剧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体现了京剧是多个剧种互相融合的产物;京剧后来发展为我国的“国剧”,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京剧成熟于同治、光绪年间。故选A项。]
15.D [从“杂剧俑”“京剧脸谱”可知这与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发展密切相关。故选D项。]
16.(1)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增强。
(2)注重气节和德操,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3)特点:文人山水画注重意境;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盛行。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北宋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第(1)问直接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第(2)问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角度回答;第(3)问注意文人画与风俗画的不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