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2.00 KB
- 2021-06-23 发布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地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读“世界某区域经纬网图”,关于该区域的半球位置叙述正确的是( )
A. 南半球、西半球
B. 北半球、东半球
C. 北半球、西半球
D. 南半球、东半球
读下列四幅经纬网图,完成2、3小题。
2、图中①~④四地中位于北京(116°E,40°N)东南方向的是( )
A. ② B. ① C. ③ D. ④
3、四幅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经纬线方格内,面积最大的是( )
A. 丙 B. 乙 C. 甲 D. 丁
4、假如图幅大小相同,下列四幅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
A. 世界地图 B. 中国地图 C. 盘锦市地图 D. 辽宁省地图
某高中研究性学习小组到下面等高线地形图所示区域实地考察。读图,回答5、6题
5、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防火瞭望塔,在①②③④选址方案中瞭望范围最大的是( )
A. ④ B. ② C. ③ D. ①
6、小明同学沿a→b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7、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判断正确的是( )
A. C是鞍部,D是陡崖 B. EF是山脊
C. GH是山谷 D. 该地山脉的走向是西北—东南向
读我国太阳年辐射分布局部图,回答8、9、10题。
8、下列四个城市中,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城市是( )
A. 兰州 B. 台北 C. 昆明 D. 上海
9、重庆比上海年太阳辐射量少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高 ②阴雨天多 ③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散发 ④日照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0、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员,在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你到下列哪组城市营销最合理( )
A. 北京、海口、贵阳 B. 上海、重庆、台北
C. 福州、广州、成都 D. 昆明、兰州、郑州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及沿甲、乙两点间地形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陡崖M理论最大落差(米)低于( )
A. 400 B. 285 C. 198 D. 450
12、图中等高线P的数值为( )
A. 300 B. 600 C. 500 D. 400
13、下图为“某地朝南窗户二分二至日正午阳光入射图”。当阳光如①所示射入窗户时( )
①北京昼长夜短
②北极圈出现极昼
③北京昼短夜长
④南极圈出现极夜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南京青奥会,于 2014 年 8 月 16 日 20 时在中国南京开幕,8 月 28 日结束。南京青奥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又一个重大奥运赛事。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示意图”。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4、15题。
14、南京青奥会开幕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中的( )
A. ① B. ④ C. ③ D. ②
15、南京青奥会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哈尔滨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阳大 B. 太阳直射点始终向北移动
C. 北京昼长比广州短 D. 南阳市昼渐短,夜渐长
16、住在美国旧金山的王先生要赶回来参加开幕式,飞机飞行约 10 小时后王先生于北京时间 8 月 16 日 17 点到达南京,请问王先生在旧金山(西八区)起飞时当地时间为( )
A. 8 月 15 日 15 点 B. 8 月 16 日 2 点
C. 8 月 16 日 7 点 D. 8 月 15 日 18 点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①~④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岩石圈 B. ④-内核 C. ③-地幔 D. ②-软流层
18、下列地区中,①圈层厚度最大的是( )
A. 太平洋 B. 东北平原 C. 青藏高原 D. 四川盆地
图为“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21题。
19、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图中所示的( )
A. ④ B. ② C. ③ D. ①
20、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 ②--大气辐射
B. ①--太阳辐射
C. ③--大气逆辐射
D. ④--地面辐射
21、近地面大气增温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 ① B. ② C. ④ D. ③
22、下列四种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3、右图为北半球某等压线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代表字母依次是( )
A. a、b、c、d
B. b、a、d、c
C. a、b、d、c
D. c、b、a、d
24、在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的是( )
A. B.
C. D.
25、如下图,读世界局部季风示意图, 此时,北半球被大陆切断的气压带是( )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26、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下图),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I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
A. 南旱北涝
B. 南北皆旱
C. 南涝北旱
D. 南北皆涝
读下图“气候资料图”,回答27、28题
27、从气候特征推断,图中对②地气候影响最显著的气压带是( )
A. 副热带高气压带
B. 赤道低气压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28、关于④地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夏无冬,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C. 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D. 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读“某地某天气系统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示意图”,完成29、30题。
29、该天气系统是( )
A. B.
C. D.
30、下列与该天气系统有关的是( )
A. 一场秋雨一场冷 B. 一场春雨一场暖
C. 伏旱天气 D. 梅雨天气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下图是我国东部某沿海等高线分布图,等高距为100米。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6分)。
(1)A的地形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2)a、b两支流上游地区流速较缓的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疗养院海拔为200米,实测气温为18℃,此时D点的气温应在_________℃以下。
(4)图中a、b、c中,哪一条不属于河流的支流?为什么?
(5)若将小河水引向疗养院,图中有两条计划路线①、②,哪一条更合理?为什么?
(6)拟从甲村向乙村修一条乡村公路,③、④两条线路中,较为合理的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读“亚洲季风图”,回答问题(14分):
(1)在甲、乙两图中,表示亚洲一月的是___图,此时南半球的季节是_____。
(2)图甲中低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中 A表示东亚的___________季风(风向),该季风形成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性质是_____________;C季风形成除与A有共同原因外还有____ __ _。
(4)图中C表示南亚的___________季风(风向)。
(5)B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自该中心的季风使得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特征。该季节冷空气南下,我国容易形成 (天气系统)过境,举出三个该天气系统过境的天气现象。
33、II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I图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II图为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I
II
(1)关于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一甲 B.④-一乙 C.⑦一丙 D.⑥一丁
(2)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根据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上图所小是北半球的__________(季节)
(3)据图分析,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要说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类型③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亚洲东部外,其他地区有没有⑥气候分布?为什么?
(5)目前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是?
高二期中试题
地理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5:DBACA 6——10:BACBD 11——15:ADCDC
16——20:ABCAB 21——25:DACDB 26——30:CBDB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6分)
(1)盆地 (1分)。 等高线接近闭合,河流由四周流向中心(向心状水系)(2分);
(2)b(1分)。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流速慢(2分)。
(3)14.6℃(1分)
(4)C(1分)。c处等高线凸低值高,为山脊,不易发育河流(2分)。
(5)①较合理(1分)。由高处引来,水可自流(2分)。
(6)④(1分)。穿越等高线较少,沿线坡度较缓,工程量小(施工难度小),成本低(2分)。
32、(14分)
(1)乙,夏季
(2)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3)东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高温)温暖湿润;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4)西南
(5)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亚洲高压);寒冷干燥;冷锋;(以上每空1分)冬季寒潮、春季北方沙尘暴、夏季北方暴雨、一场秋雨一场寒(任答三项既可,每项1分,本题不超过3分)。
33、(10分)
(1)D(1分)
(2)副热带高气压带(1分)。 夏季(1分)。
(3)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1分)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或信风控制)(1分)
(4)没有(1分) 该气候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其他大洲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2分)。
(5)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多(1分),大量砍伐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减少(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