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00 KB
- 2021-06-23 发布
高 二 年 级 期 中 考 试
历 史 试 题 2017.4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48分)
一.选择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同构观念 C. 中央集权意识 D.安土重迁理念
2、 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止诸侯割据
3、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4.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君主集权加强 B.皇权逐渐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5、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切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6、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表Ⅰ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D.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7、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设三司使 B.文官任知州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8、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A.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9、下图是依据《随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D.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10、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的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元素是 :( )
A.土地政策调整 B.经济严重衰退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调
11、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农业技术进步 C.土地集中加剧 D.海外贸易拓展
12、据记载,清初实行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13、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B.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C.勇于突破礼教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14、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 )
A.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 B. 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C. 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 D. 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
15、
东汉末年,关羽是一个带兵的将领,刚傲而缺乏处事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千年以后,关公被中国人奉为战神、财神,戏曲脸谱中特具枣红色。这反映了( )
A.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 B.戏曲可以体现真实的历史
C.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 D.理学的社会化、世俗化
16、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C.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D.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17、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
A.诗、画具有互补作用 B.诗歌的抒情性
C.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 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
1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
A.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1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0、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D.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21、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铁厂。如图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B.与洋商争利 C.带动民用企业 D.便于官府监督
22、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C.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23、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护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说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24、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
A.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B.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25、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士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26、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27、梁启超说: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以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下列主张与粱启超意图相似的是( )
A.民为邦本 B.天赋人权 C.社会契约 D.人民主权
28、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你认为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是(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辛亥革命 D. 抗日战争
29、近代著名思想家冯桂芬曾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下列主张或观点与之不同的是:( )
A.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
B.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C.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D.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业也
30、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B.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31.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说明( )
A.工业经、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B.工业化推动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
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32.《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 )
A. 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B. 文化的自身魅力决定其传播的程度
C. 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D. 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3小题21分,第34小题16分,第35、36小题各15分,共52分)
33、(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
34、(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等。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形成这一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历史选做题:考生可从35、36两题中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 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的?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家庭政策得以推行的作用。(9分)
(2)概括材料二中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6分)
3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民族主义者,甘地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9年,当大英帝国的地位受到布尔战争(英国人和布尔人为争夺南非殖民地的战争)挑战时,甘地自愿服务组织了一个志愿战地救援队。1906年,面临祖鲁人(南部非洲民族之一)的叛乱,甘地再次组织担架队,服务直到叛乱被平息。1914年,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甘地在伦敦又招募了一支志愿救护车队。甘地之所以这样不遗余力的竭诚奔走,是相信,凭借着这样的付出,能够为印度同胞在帝国中赢得一种完全平等地位。
——凯瑟琳·布什《甘地》
材料二1930年3月12日,61岁的圣雄甘地率领78名非暴力运动积极分子,从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市徒步到丹迪游行,游行共持续25天,行程达388公里,当甘地长途跋涉到达海边双手捧起一把盐时,英国殖民当局为之震动。史学家认为,正是这次“盐游行”??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举行正式谈判,并且最终使印度在1947年取得独立。这次游行被称作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印度:重演“盐游行”》
材料三1942年7月14日,国大党工作委员会通过了由甘地起草的决议。其中说:“迄今发生的种种事件和印度人民的切身经验使国大党确信,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必须立刻结束。这不仅是因为外国的统治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个灾祸,是对被统治人民的继续宰割,而且,以一个被捆绑的印度,也决不能在保卫自己和影响这个正在毁灭人类的战争的结局上起有效的作用。
——V·T·巴提尔《甘地、尼赫鲁和退出印度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的行动的目的。(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描述的具体事件及其影响。(6分)
(3)材料三中甘地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据材料概括,他认为必须实现这一主张的理由。(5分)
(4)综合上述材料,甘地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手段有什么变化?(2分)
高二期中历史答案2017.4
一.选择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5 BCAAD 6---10 DBACA 11---15 BCBAD
16--20 BAACD 21--25 DBDAC 26---30 ADBCB 31--32 C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33小题21分,34小题16分, 36、35小题每题15分)
33.【答案】(21分)
(1)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答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等观念也可);一定程度限制了人口流动。(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变化:体现人格平等;突出私权保障;户籍管理法制化;解除人身束缚。(4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民族工业的发展);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一点3分,两点共5分。)
34.【答案】(16分)
(1)特点:分散经营,劳动效率低下;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能力不高。(4分)
(2)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形成区域化生产;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国内市场扩大,产品种类多;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南地区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等。(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 特点:发展缓慢。(1分)
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封建制度的阻碍。(2分)
(4) 新气象:产生了一批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2分)
主要原因:近代小农经济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抵制西方经济入侵的需要。(3分)(其他原因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35. 【答案】(15分)
(1)权威:利用整合秦国文化观念;实行军功爵制,废分封,建立县制。(4分)
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派徭役、兵役,加速了人口增长,为秦国国力的强大奠定基础。(5分)
(2)观点:商鞅变法导致秦朝快速灭亡。(2分)
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4分)
36.【答案】(15分)
(1)目的:为印度在英帝国中赢得完全平等地位(2分)
(2)事件:食盐进军(2分)
影响: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的转折点;严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4分)
(3)主张:英国退出印度(印度独立)理由:独立才能摆脱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宰割;独立才能在反法西斯战争保卫印度争取胜利。(5分)
(4)从与英国当局合作到非暴力不合作。(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