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00 KB
- 2021-06-23 发布
合肥一六八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题
命题人:胡义涛 审题人:孙蕾蕾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生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卷上,并用2B铅笔涂写答题卡上相关信息。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 满分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仪是交往的产物。“客随主便”是我们中国人待人接物时有礼貌、有涵养的表现,可在欧洲人看来,“客随主便”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思维方式,他们最怕听中国人对他说“Up to you!(随您的便吧)”。这主要说明了(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C.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D.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2.我国汉代诗歌理论著作《毛诗序》强调:“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意识到了诗歌( )
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②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能够展示人的精神世界 ④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3.春秋战国时期,相对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促进了私学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有德有才有识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进步。材料表明( )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是一定政治环境的反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4.2018年7月,“一带一路与文化外交”论坛在西安市举办。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文化外交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媒体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这说明( )
①文化外交通过文化交流消除国家利益分歧
②文化外交通过文化合作带动政治、经济合作
③文化作为软实力是国家竞争力和形象的彰显
④商业贸易是更为直接的一种文化传播方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机动车不礼让行人将被扣分罚款”,近期合肥市已经开始贯彻落实这一新交规。为提高市民文明交通素质,改善通行秩序,交通主管部门深入开展“文明交通大家行”活动,倡议全民参与,共创文明交通环境。这一的做法是基于( )
①文明礼仪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影响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是文明风尚的践行者
③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④个体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只能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不论你走多远,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想起来就会觉得温暖;无论你身在何处,常有一些山水景致会勾起你对故土和亲人的无尽思念。这就是乡愁。乡愁( )
①是故乡山水与乡土习俗的文化沉淀 ②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③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④反映了文化对个人深远持久的影响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目前,《习近平用典》热销全国,其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展望中法关系的未来。这告诉我们处理中法关系要( )
①平等交流,充分吸收对方文化 ②求同存异,两种文化相互包容
③增强自信,彰显文化优越地位 ④理解个性,互相尊重文化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江苏省徐州市窑湾古镇,是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该镇有1 300多年历史,“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鼎盛时期有古建筑一万多间,有“黄金水道金三角”和“小上海”之称。但由于人为破坏,千年古镇遗存缺失,致使大运河申遗成功而徐州无缘运河遗产名录。这启示我们( )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要正确地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③要推动文化创新就需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
④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于发挥其经济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合肥168中学定期举办“校园诗会”鼓励全体同学回顾和重温经典、创作和诵读诗歌,使得我们的校园诗香四溢。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是基于( )
①原创诗歌是同学们立足于生活实际创作的
②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
③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往往起决定作用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曾几何时,学会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吃饭的门路,祖先给我们留下无数让人惊叹的手艺,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许多老手艺已经渐渐消失了,只留在记忆里,成为我们的眷恋和守望。我们依然眷恋和守望那些老手艺是因为( )
①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持久的影响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
③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1.我国曾向世卫组织赠送中医针灸铜人,向联合国赠送和平方尊,向英国女王赠送苏州刺绣,也曾收到过卢旺达的非洲手鼓、印度泰姬陵的仿真石质模型等国礼。赠送国礼旨在( )
①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②以独特民族文化促进外交关系发展
③展示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④提高本国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2.2018年10月8日,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从古方“玉屏风散”得到启示,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通过大量试验表明,黄芪对副流感病毒感染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侯云德的成功( )
①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
③科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习主席对摩纳哥的国事访问再一次告诉我们,国家不分大小,人类文明也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这反映了( )
①加强文化融合,能促进文化趋同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共促文化繁荣
③不同文化可平等交流,互相借鉴
④文化对经济、社会有积极的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下去、走进去、走出去”的道路,与之相对应的有效做法是( )
①深入基层、立足社会实践 ②加强交流、推动文化传播 ③高举旗帜、引领先进方向 ④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
A.④―③―① B.①―③―④ C.①―④―② D.②―④―③
15.2019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能够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B.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有利于我国文化“走出去”传播并渗透中国的价值观
C.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D.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必须承袭中华优秀文化
16“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梁齐作后尘。”杜甫提倡文学创作要努力学习屈原、宋玉的作品,不要步齐、梁诗风一味讲究辞藻华丽的后尘。这说明把握文化发展要注意( )
①文化的独立性 ②文化的传承性 ③文化的创新性 ④文化的时代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汇编,它的“典”“谟”“训”“诰”“誓”“命”
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记述内容的时间,上起原始社会尧的时期,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时期。这说明史书典籍( )
A.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B.见证了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C.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体现 D.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18.《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比赛的形式,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重温经典诗词,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中华诗词( )
①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决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③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教育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这进一步证实了( )
①教育在人的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②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办好职业院校
④教育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作家王蒙说过:“百十年来谈中华文化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就是汉字。汉字给我们的信息量实在是太丰富了,它既是一幅美术作品,也表达着声音,还表达着历史的典籍,表达着已经不能够说话的那些人的智慧和感情。”可见,汉字( )
①以其丰富的内涵传承了中华文明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③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④集中表达了民族情感与文化韵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歌为心声。从“一条大河波浪宽”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从“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到“我爱你,中国”。这些歌曲在人民群众中久唱不衰,重要原因在于它们( )
①以现代的艺术形式表达了积淀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抒发了人们对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③以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表现了深沉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以特殊的音乐形式展现了为世人所普遍认同的爱国主义内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1960年起,中国向非洲派驻援非医疗队,他们带去了中医针灸服务,使不少非洲人了解了中医针灸,为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伴随着非洲人民对中医针灸的认知,中医针灸诊所也在非洲各国发展起来,为增进非洲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中医针灸在非洲的传播发展说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文化发展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23下列名言警句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重要讲话中引用到的。其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是( )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郝经《老马》)
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4.自贡市消防支队组织全体指战员集中收听收看了凉山州木里森林火灾牺牲烈士哀悼仪式直播,表达了继承烈士遗志、开创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决心。“传承英烈遗志、练就过硬本领、忠诚履行使命、不负党和人民重托”,致敬四川凉山30位消防英雄,弘扬中国精神。因为弘扬中国精神可以( )
①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振兴提供物质力量
②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③发挥先进文化作用,促进群体价值取向多元化
④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满分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月21日至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意大利、摩纳哥、法国进行国事访问。首站就是意大利,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意大利不仅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也希望同中方携手创建‘新相识之路’。
习近平强调:中方愿同意方携手努力,把牢新时期中意关系发展大方向,密切高层交往,推动双边务实合作提质升级。双方要密切人文交流,加强文化、教育、影视、媒体等领域交流合作,筑牢民心相通工程;意中应该做利益包容、共同发展的伙伴,强化理念沟通,巩固政治互信,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密切政府、立法机构、政党交流合作;中方愿进口更多意大利优质产品,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中资企业赴意大利投资兴业,双方要打造合作亮点,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和务实合作规划。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习主席的话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故事、中国声音是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何让中国故事实现国际化讲述,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学会用他者的视角反观自己的文化传播形式,要了解不同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精神需求等,做到“中为洋用”;要借鉴文化传播的有益经验,加强中国文化的载体建设,广泛运用多种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声音更接地气,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让中国故事传得更远,赢得世界的掌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如何让“中国故事实现国际化讲述”。(1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要立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践,实现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依托丰厚文化资源,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提升文化创意的科技含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材料二: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文化,丢掉了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说明应该如何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14分)
(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的理解。(12分)
合肥一六八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满分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C
A
D
B
C
D
A
C
D
D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C
A
B
B
D
A
B
B
A
B
B
第Ⅱ卷(非选择题 满分52分)
25.①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中意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国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政治的合作走上新台阶。②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中意双方密切高层交往,巩固政治互信,推动双边务实合作提质升级。增进了两国政治友谊,也带动了两国经贸合作与发展。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的重要因素。习主席出访欧洲,极大的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播,有效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26..(1)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中国故事国际化讲述”中要加强世界文化多样性研究,了解不同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需求等,在文化交往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求同存异。
(2)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中国故事实现国际化讲述”要加强中国文化的载体建设,在经济、政治交往中要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国文化魅力。
(3)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途径和各种手段加强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故事实现国际化讲述”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等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的声音更接地气,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4)要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7. (1)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立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践,实现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③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2)答案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②
中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激励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
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保持创新活力,成为中华民族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源泉。
④中华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每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