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50 KB
- 2021-06-22 发布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最新考纲审析
考点呈现
核心线索
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我国的民族政策: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3.我国的宗教政策
一个关系: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一个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两项政策: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三个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个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考点疏理:
考点一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是统一的_______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_________的总称。
(2)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_____缔造的。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①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_____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_____互助_____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
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_____和全国各民族_____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原则。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_____,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_____。
②民族团结原则。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_________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_____,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_____。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这是由社会主义的_____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_________。
【课前预习】
1.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占代表总名额的12%左右。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也有1名代表。
(1)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我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时坚持了_________原则。
(2)在当前形势下,为什么国家格外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议一议: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平等,是否意味着各民族之间已不存在差异?
3. 命题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2014·高考安徽卷)“历史告诉我们,在多民族国家,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民族解放,才能建设好国家,才能有幸福生活。”这说明,民族团结是 ( )
①社会稳定的前提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③民族平等的基础 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5·北京海淀区二模)“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3年,全疆生产总值增至8 51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增至37 847元,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这一成就说明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民族 经济
B.我国解决了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C.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D.坚持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促进了民族融合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因素】
(1)根本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2)政治环境: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贯彻和落实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4)制度保障: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
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了新型民族关系,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5)合理的宗教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自由。
考点二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_____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_______的制度
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_____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_______的制度
地位
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_________制度
自治机关
机关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_________
分级
自治区、_______、自治县(旗)三级
职权
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_____权
自
治
权
含义
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民族自治地方_________的权力
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
主要内容
立法自治权、_________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决定因素
历史特点
统一的_______国家的历史传统
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现实情况
“大杂居,_______”的民族分布特点
优
越
性
有利于维护国家_____和安全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_________的权利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课前预习】
1.目前我国共建立155个民族自治地方,拥有少数民族干部290多万人。
(1)判一判
①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 ( )
②民族自治等于完全自治。 ( )
③民族自治地区指少数民族地区。 ( )
④民族自治地方享有独立立法权。 ( )
(2)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坚持_________原则的要求。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命题点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015·北京市西城区期末考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下列选项中,正确支撑这一论点的论据是 ( )
①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③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④我国法律法规对各民族成员基本政治权利的不同规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4年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4周年。50多年来,西藏自治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下列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有 (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民族乡四级
③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
④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大和人民政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命题点二 对于民族问题的综合考查
1.(2014·高考课标Ⅰ卷)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2010~2012年,中央财政对8个民族省区(即
5个自治区和青海、贵州、云南3个省)的转移支付总额达26 055亿元。国家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 ( )
①提高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地位的主要手段
②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享有更多自治权的措施
③协调少数民族特殊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表现
④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4·高考上海卷)今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新疆考察,对做好新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跨越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反对民族分裂、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党的建设等工作进行调研指导。考察活动体现了 ( )
①我国的民族关系是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④我国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及其综合运用 】
在回答正确处理我国的民族关系时应把握几个角度:
(1)是什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2)为什么:一是根本方面,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二是现实意义,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各自的重要意义。
(3)怎么做:一是从国家角度,要从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方面回答;二是从公民角度,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反对民族分裂行为等。
考点三 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宗教政策的四个方面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_______宗教的自由。
②国家保护_____的宗教活动。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_________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3)我国宗教坚持______________的原则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_________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4)积极引导宗教与______________相适应
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2.弘扬科学精神
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_________素质和_________素质,树立科学的_______、人生观和_______,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的人生。
【课前预习】
1.判一判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反击西方对我国不尊重人权的指责。( )
(2)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意味着在我国宗教的消极作用已经消失。 ( )
(3)我国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
3.2014年5月28日,山东招远发生的故意杀人案,6名犯罪嫌疑人系邪教组织成员。
邪教是不是宗教?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宗教政策?
命题点 我国的宗教政策
1.(2015·安徽省淮南市期末测试)2014年4月10至11日,国家宗教局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了2014年朝觐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强朝觐工作队伍和制度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朝觐事务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朝觐工作协调机制,确保实现平安朝觐、有序朝觐、文明朝觐的目标。这说明( )
A.我国宗教本质已经发生变化B.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C.我国政府鼓励公民信仰宗教D.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2.(2015·福建泉州市质检)某市整合聚集社会一流的智力资源,成立了由32名专家组成的民族宗教专家智囊团,加强对该市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的前瞻性研究。这一做法有利于( )
A.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和社会稳定B.确立和巩固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保护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D.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内容
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原因
宗教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不能用行政力量消灭或发展;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其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举措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不得干涉教育、行政、司法等)
意义
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目的
并非鼓励人们信教,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大力加强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