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00 KB
- 2021-06-20 发布
高二年级 ▪ 政治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8年11月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雾霾橙色预警:预计1日8时至2日8时,北京南部、天津、 河北东部和中南部有重度霾。对此,人们不断地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生态环境为什么如此恶劣?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这表明( )
①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 ②哲学思想产生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 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下列能够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关系的有( )
①二者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
④世界观体现着方法论,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3.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月亮的圆缺变化影响着我们的身体:人在月缺时气血较虚,月圆时气血比较旺盛,月亮的盈亏变化与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盛衰息息相关。因此养生时一定要利用好这种变化,及时调整不同时段的养生重点。这一研究结论佐证了( )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主观能动性是养生质量的依据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公告指出:“拓宽哲学领域,因应当代新涌现出的各类全球性议题。哲学家应与其他人文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者在一起,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宗教等领域,在多元化文化和各类传统之间,进行相辅相成的合作与互动。”由此可见( )
①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②真正的哲学反映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③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理论来源 ④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科学的发展进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立起了新 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提供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指导。这表现为真正的哲学( )
A.是对未来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B.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为社会变革提供巨大的物质力量
C.正确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D.是“科学之科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1页 共6页 高二年级使用 第2页 共6页
6.观点一:美学中的“移情”说法——人们高兴的时候,觉得太阳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观点二:“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两种观点( )
①同属唯心主义观点 ②都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
③同属唯物主义观点 ④都无法回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襄阳三桥、五桥开通 ②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
④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⑤思维规律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8.阴阳学说源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古时的人们从生活中观察到各种对立的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并归纳出“阴阳”的概念。由此,中医学发展出以人体阴阳虚盛为判断疾病与治疗方向的指标。人体不同的部位、组织,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动,都可划分为阴阳两类。中医阴阳学说( )
①把物质归结为物质具体形态,本质上是错误的
②将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进行了初步结合
③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④实现了科学基础上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9.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望梅止渴,心灵手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上述的观点各体现了( )
A.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
B.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具有绝对性
D.形而上学的观点,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
10.如图是某同学在听课时所撰写的课堂笔记。下列说法能够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正确顺序是( )
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 ④→③→②→① B. ①→②→④→③ C. ④→①→③→② D. ②→①→④→③
11.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说明了( )
A.运动是永恒的和相对的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2.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含羞草会对陌生的机械刺激产生剧烈反应:把叶子合上。将含羞草从轨 道上扔下,让它们坐了一次植物过山车。含羞草对此作出了反应,闭紧了叶子。在一天之内以60次为一组,重复7组让含羞草反复跌落,没多久,它们在跌落时就毫无反应了。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植物能“记住”外界信息,进一步佐证了( )
①一切物质都有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特性 ②意识是生物的特殊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北京时间10月2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阿瑟·阿斯金、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和加拿大科学家唐纳·斯特里克兰,表彰他们“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但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同时表示,虽然对激光物理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对射线的爆发原因以及影响,仍还有许多科学问题没有解决。这说明( )
①必须完全掌握激光物理形成和运行规律才能着手解决物理问题
②正确认识激光物理形成和运行规律是利用规律、有效控制激光形成的前提
③激光物理形成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其成因机制是一个长期过程
④人们只能永远处于不断接近激光成因的真理过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当代唐宋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友冰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中指出: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却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说的便是艺术创作的意境。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诗词的意境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从本质上看是人脑的机能
B.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C.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直接再现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D.诗词的意境是艺术家主体意识的产物,是实现艺术创作的物质载体
15.历经4年努力攻关,2018年8月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利用天然复杂的酵母染色体,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这一研究成果颠覆了染色体三维结构决定基因时空表达的传统观念,是继原核细菌“人造生命”之后的一个重大突破,为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材料表明( )
①人们可以利用生命运动的规律,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
②原核细菌“人造生命”经不起实践检验,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破解“人造生命”奥秘的主观条件
④天然复杂的酵母染色体的本质伴随着科学认识的深化而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与这副对联所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③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④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7.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统一表现在( )
①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真理与谬误是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2018年12月8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此前人类航天器的着陆地点均为月球正面,背面从地球无法看到,同时难以实现直接通信,因此着陆难度更大。我国通过预先向月球背面发射传送电波的中继卫星“鹊桥”,解决了上述问题。这说明( )
①人类探月实践的水平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提高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研究月球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工具
③对月球背面的好奇从根本上推动了人类对月球认知的发展
④创新意识建立起地球与月球背面之间新的具体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北京、上海、南昌等地火车站启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进站”仅需3秒;深圳铁路警方组成“机器人警察编队”,为春运保驾护航;12306官网开发图形验证码,定向锁定“黄牛”……2018年春运,“人工智能”成了关键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从本质上讲,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某些功能的模拟
②作为新的实践主体,人工智能的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虽然与人一样具有意识,但人工智能最终要受制于人
④人工智能的发展,能扩展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1.英国爱丁堡大学日前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体皮肤受阳光照射后会产生一种化合物,通过一系列激活过程,能缓解湿疹症状。基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有望在未来开发出低副作用的湿疹疗法。而这种化合物又会激活一种特殊的免疫细胞——调节性T细胞,这种细胞能对炎症产生抑制作用。这一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有( )
①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并受客观条件所影响
②认识具有上升性和反复性,追求真理离不开发挥认识的能动性
③接近真理必须突破现有认识成果并要发现现存的错误
④真理的展现和暴露往往需要处于主客观之间的桥梁上进行
A.③④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22.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 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 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2018年12月4日,习近平开始对葡萄牙进行国事访问。回答下列两题。
23.到访之前,习近平在葡萄牙媒体发表署名文章,题为《跨越时空的友谊,面向未来的伙伴》。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很多中葡两国跨越时空的故事。让人不由惊叹,这两个相隔整个亚欧大陆的国家原来有着千丝万缕的奇妙联系。这说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③跨越时空的事物都存在联系 ④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4.几百年前,中国青花瓷漂洋过海来到葡萄牙,同当地瓷器制作技术相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葡萄牙蓝”。在葡萄牙,瓷砖既是日用品,又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一部分。走在首都里斯本,你可能会在某个角落突然闪回最熟悉的中国元素。这说明( )
①“葡萄牙蓝”的形成说明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②“葡萄牙蓝”的形成说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动了瓷器技术的发展
④瓷器技术的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5.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生长缓慢,成为一种优质木材。19世纪被引进美国后,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的水土环境,生长极快,成为易开裂和弯曲的“废材”。桉树从优质木材变成“废材”进一步印证了( )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新联系
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愿而改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问答题(共三题 ,26题15分、27题15分、28题20分; 共50分)
26.被誉为“超级工程”的港珠澳大桥,问鼎多项世界之最,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建设,涉及环保、防洪、防台和满足通航、海事、航空限高等复杂建设条件。经过调研、实验和论证,建设者们逐步形成了“全寿命周期规划,需求引导设计;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立足自主创新,整合全球优势资源;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建设理念,指导大桥建设实践。同时,比较三地技术标准,项目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逐步建立了完整的项目技术标准体系。
2018年2月6日,大桥主体工程交工验收,大桥的建设管理和品质得到了国内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专利达400项之多,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标准”“中国理念”。
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15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必须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去产能既要有“壮士断腕”的精神,更要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选择、优胜劣汰、自动出清。当然政府也有责任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遵循市场规律,制定措施推动“去产能”,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总之,去产能终须“市场主导、政策联动”。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如何科学去产能(15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月5日,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主旨的话剧《国魂》在成都上演。话剧《国魂》主要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于敏、孙家栋等一大批优秀科学家们投身“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为主线,演员们在“两弹一星”
事业的英雄事迹的感染下,以真情的投入,配合逼真的舞台效果,创造性地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们在艰苦复杂条件下,带领科学家们献身“两弹一星”事业的英雄事迹。
材料二:话剧《国魂》集合了四川省和全国优秀的专业戏剧创作人员,整个舞台运用了光电多媒体影像技术,无论是戈壁沙漠,还是研究场景都展现了历史的逼真与简约。创作期间,主创团队也先后多次到两弹城采风,穿越时光,感受“两弹一星”科学巨匠们真实的生活、工作场景,更加深入刻画了人物形象。
结合材料,说明话剧《国魂》的创作是如何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20分)
高二年级 ▪ 政治答案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D
B
D
C
C
A
C
B
B
B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B
B
C
B
B
A
B
B
A
A
B
D
5. 【解析】A说法错误,真正的哲学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而不是对未来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B说法错误,真正的哲学为社会变革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
C符合题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提供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指导”,这表现为真正的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D说法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科学之科学”
7.【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①③⑤属于物质范畴;②④⑥是理论、认识、战略、决定等,这些属于意识的范畴,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与题意不符。本题选A。
9.【解析】“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体现了运动具有绝对性;“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望梅止渴,心灵手巧”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因地制宣、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说明要一切从实际出发,B说法符合题意。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B。
10.【解析】“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对应“世界是物质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现的运动的重要性,对应“物质是运动的”;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是强调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对应“运动是有规律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体现的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对应“规律是客观的”; 正确对应的顺序是①→②→④→③。B
11.【解析】 A表述错误,运动是永恒的和绝对的;
B符合题意,“卧看、不动”体现了相对静止,而“云与我俱东”体现了绝对运动,即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表述错误,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我们才能认识它,因此静止的事物是存在的;
D表述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
12.【解析】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植物能“记住”外界信息,进一步佐证了一切物质都有对外界
刺激反应的特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①④项符合题意;不同形式的物质具
有不同的反应特性,意识是生物的高级反映形式,②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B。
13.【解析】C 美国科学家阿瑟·阿斯金、法国科学家 热拉尔·穆鲁、加拿大科学家唐纳·斯特里克兰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表明正确认识 激光物理形成和运行规律是利用规律、有效控制激光形成的前提,②正确;瑞典皇家科学院 同时表示,虽然对激光物理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对射线的爆发原因以及影响,仍还有许 多科学问题没有解决。这说明激光物理形成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其成因机制是一个长期过程,③正确; “必须完全掌握激光物理形成和运行规律才能着手解决物理问题”说法错误,①排 除;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反映,④中的“只能永远处 于不断接近激光成因的真理过程中”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 C。
17.【解析】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②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④说法错误;材料中人们对人与河流的关系的认识过程表明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发展推动了认识的发展,①符合题意;不同时期人们对人与河流的关系的认识表明由于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
20.【解析】此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本质上讲,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某些功能的模拟,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工智能的发展,能扩展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人是实践的主体,人工智能不能作为实践的主体,人工智能的活动是对人类思维某些功能的模拟,不具有主动创造性,②说法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工智能没有意识,③错误;故选B。
25.【解析】稳定的联系是存在的,①表述错误;联系是客观的,包括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但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表述错误;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二、问答题(共三题 ,26题15分、27题15分、28题20分; 共50分)
26.(15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基于港珠澳大桥的复杂建设条件,建设者们经过调研、实验和论证,推动了大桥创新性建设理念和项目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5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顺利交工验收和通车,证明了“中国理念”“中国标准”是切实可行的。(5分)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中国理念”“中国标准”
得到了国内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对世界桥梁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5分)
27.(15分)①、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政府要科学“去产能”就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5分)
②、要充分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科学“去产能”还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当前经济现状和规律,制定科学的宏观调控的措施,为科学“去产能”提供政策等条件支持。(5分)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要科学“去产能”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策支持”相结合。(5分)
28.(20分)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话剧《国魂》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主旨,体现这一点。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从剧本的创作,舞台技术及道具的选择,到演员的真情演出,话剧《国魂》无不体现。
③、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话剧《国魂》的演员在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下,深入刻画了人物形象。这是正确地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话剧《国魂》主创团队先后多次到两弹城采风,感受“两弹一星”科学巨匠们真实的生活、工作场景,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