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7.03 KB
- 2021-06-19 发布
《课堂设计》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
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回答:燃烧必定有的现象是 ;燃烧可能需要的条件是 。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燃烧的条件
【问题】物质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活动:实验探究物质燃烧应具备的条件。
步骤
用镊子夹取蘸有酒精、水的两个
棉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尽可能使玻璃杯和桌面不留空隙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在酒精灯上点燃
现象
解析
结论
概括归纳:物质燃烧一般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 ;(2) ;(3) 。
2.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氧气量
燃烧速度
放热量多少
燃烧产物
写出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式: ;
。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问题】分析下表你能总结出灭火的方法吗?
【归纳概括】灭火的原理:
(1) ,
(2) ,
(3) .
事例
具体灭火措施
灭火方法
液化气、煤气起火
迅速关闭阀门
森林起火
设置隔离带
厨房油锅起火
用锅盖灭火
房屋起火
用水灭火
2.火灾中的自救与逃生
调查表明,火灾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而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把门窗打开
B.遇到意外事故,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拨打求救电话
C.处在烟雾较浓的环境中,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逃生
D.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逃离火区。
1.一场大火往往是由于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的。烟头在火灾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火柴划着后,如果将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上,火柴就不易继续燃烧,原因是( )
A.氧气不足 B.没达到着火点
C.火柴的着火点升高 D.空气不足
3.供家用煤炉燃烧的煤制成蜂窝状,这是为了( )
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成分
B.使煤燃烧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失
C.增加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延缓煤的燃烧时间,节约能源
4.填空
⑴纸箱着火,可用 浇灭,其原理 ;
⑵熄灭蜡烛可用杯子 灭,其原理
⑶森林着火,可将大火蔓延方向前的树木 ,其原理 ;
⑷油类火灾常用 来扑灭;
⑸书库起火常用 扑灭;
⑹ 电器着火不可用 扑灭。
1.小明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发现热水中的白磷熔化成一白色小液滴,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而红磷和水中的白磷都不燃烧。请回答:
热水
(1)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
(2)白磷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3)实验完毕,小明将烧杯中的热水慢慢倒出,水快倒完时,小明发现白磷刚露出水面时就剧烈燃烧起来,请解释该现象 写出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 。
(4)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 。
2.《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是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大船,“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只没被烧的原因是
。
(3) 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进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
使火势烧得更旺。
3.或在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下面是某同学在万一发生火灾时设计的应急方案(灭火和自救):
a.当火势较小时,立刻用灭火器灭火;
b.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c.在灭火逃生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其中的道理是 ;
d.因煤气泄漏引发火灾时应先关闭煤气再灭火。
请根据该同学的应急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a.应急方案中,少一条不可缺少的措施,该措施是 。
b.灭火和自救措施中,有一条不够妥当,该措施是 。
c.方案补充:因电线电器短路而引发的火灾,应先 ,再灭火;
d.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其中的道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