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9.11 KB
- 2021-06-19 发布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模块监测
高二数学(文科)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 , ,那么下列不等式一定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同向不等式的加法性质可知由 , 可得
考点:不等式性质
2. 设 是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若 ,则 ( )
A. 5 B. 7 C. 9 D. 11
【答案】A
【解析】 , ,
选 A.
3. 若 的三个内角满足 ,则 ( )
A. 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B.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C.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D. 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答案】C
【解析】解;因为 的三个内角满足 ,
利用余弦定理求解最大角,然后可以判定最大角的余弦值为负数,说明了该三角形为钝角
三角形,选 C
4. 设 是等比数列,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 成等比数列 B. 成等比数列
C. 成等比数列 D. 成等比数列
【答案】D
【解析】
项中 ,故 项说法错误; 项中
,故 项说法错误; 项中
,故 项说法错误;故 项中
,故 项说法正确,故选 D.
5. 若关于 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 ,则实数 的值是( )
A. 1 B. 2 C. 3 D. 4
【答案】A
【解析】 解集为
,故选 A.
6. 《莱茵德纸草书》是世界最古老的数学著作之一,书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把 100 个面
包分给 5 个人,使每人所得成等差数列,且使较大的三份之和的是较小的两份之和,则最
小的一份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设五个人所分得的面包为 (其中
);
则
由 ,得
所以,最小的 1 分为 .故选 A.
考点:等差数列的性质
7. 若变量 满足约束条件 ,则 的最大值为( )
A. 4 B. 3 C. 2 D. 1
【答案】B
【解析】
作出约束条件 ,所对应的可行域(如图阴影部分)变形目标函数可得
,平移直线 可知,当直线经过点 时,直线的截距最大,代
值计算可得 取最大值 ,故选 B.
【方法点晴】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中利用可行域求目标函数的最值,属简单题.求目标函
数最值的一般步骤是“一画、二移、三求”:(1)作出可行域(一定要注意是实线还是虚
线);(2)找到目标函数对应的最优解对应点(在可行域内平移变形后的目标函数,最先
通过或最后通过的顶点就是最优解);(3)将最优解坐标代入目标函数求出最值.
8. 设 是等差数列,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若 ,则 B. 若 ,则
C. 若 ,则 D. 若 ,则
【答案】B
【解析】 选项中 , ,分别取 即可得 错误;假设 ,则
,公差 , ,即 正确;C 选
项中 , ,分别取 即可得 C 错误; 项中无法判断公差 的正负,故
无法判断正负,即 错误,故选 B.
9. 在等腰 中,内角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 , , ,则此三
角形的外接圆半径和内切圆半径分别为( )
A. 4 和 2 B. 4 和 C. 2 和 D. 2 和
【答案】C
【解析】等腰 中, , ,可得 由正弦定理可得,
,由面积相等 可得 ,
故选 C.
10. 若 是函数 的两个不同的零点,且 这三个
数依次成等比数列, 这三个数依次成等差数列,则 ( )
A. 4 B. 5 C. 9 D. 20
【答案】D
11. 设 ,若 , , ,则下列
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得:若 ,
, ,
,故选 B.
12. 已知两个等差数列 和 的前 项和分别为 , ,且
,则使得 为整数的正整数 的个数是( )
A. 2 B. 3 C. 4 D. 5
【答案】C
【解析】 数列 和 均为等差数列,且前 项和 和 ,满足
,可得 ,则
,验证知,当 时, 为整数,即使得 为整数的
正整数 的个数是 ,故选 C.
【方法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及等差数列的性质,属于难题. 等差数列
的常用性质有:(1)通项公式的推广: (2)若 为等差数列,且
;(3)若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
,则是公差 的等差数列;(4)数列 也
是等差数列本题的解答运用了性质(2).
二、填空题(每题 5 分,满分 20 分,将答案填在答题纸上)
13. 函数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答案】5
【解析】 ,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故答案为 .
【易错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属于难题.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
一定要正确理解和掌握“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内涵:一正是,首先要判断参数是否为
正;二定是,其次要看和或积是否为定值(和定积最大,积定和最小);三相等是,最后一
定要验证等号能否成立(主要注意两点,一是相等时参数否在定义域内,二是多次用 或
时等号能否同时成立).
14. 已知数列 是递减等比数列,且 , ,则数列 的通项公式
_________.
【答案】
【解析】因为 , ,所以 , ,又因为数列 是
递减等比数列,所以 ,数列 的通项公式
,故答案为 .
15. 已知 中,满足 , 的三角形有两解,则边长 的取值范围为
_________.
【答案】
【解析】在 中, ,由正弦定理可得, ,若此
三角形有两解,必须满足的条件为: ,即 ,故答案为 .
16. 寒假期间,某校长委员会准备租赁 两种型号的客车安排 900 名学生到重点高校进行
研学旅游, 两种客车的载客量分别为 36 人和 60 人,租金分别为 1200 元/辆和 1800 元/
辆,家长委员会为节约成本,要求租车总数不超过 21 辆,且 型车不多于 型车 7 辆,则
租金最少为__________元.
【答案】27600
【解析】
设分别租用 两种型号的客车 辆, 辆,所用的总租金为 元,则
,其中 满足不等式组 ,即
,由 ,得 ,作出不等式
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平移 ,由图象知当直线 经过点 时,直
线的截距最小,此时 最小,由 得 ,即当 时,此时
的总租金 元,达到最小值,故答案为 .
三、解答题 (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
算步骤.)
17. 解下列关于 的不等式:
(1) ;(2) .
【答案】(1) ;(2)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 化为 ,等价
不等式求解即可;(2)分三种情况讨论 ,分别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即可.
试题解析:(I)将原不等式化为 ,
即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 .
(II)当 时,不等式的解集为{0};
当 时,原不等式等价于 ,
因此 当 时, ,
当 时, ,
综上所述,当 时,不等式的解集为{0},当 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 时,不等式的解集
18. 已知 的内角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 ,且满足 .
(1)判断 的形状;
(2)若 , , 为角 的平分线,求 的面积.
【答案】(1)直角三角形;(2)
【解析】试题分析:(1)由两角差的余弦函数公式,两角和的余弦函数公式,三角形内角
和定理,诱导公式化简可求 ,即可判定三角形的形状;(2)由已知利用勾股定理可
求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 ,由正弦定理可求 的值,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
式得结果.
试题解析:(I)由 ,得
,
, .
, 故 为直角三角形.
(II)由(I)知 ,又 ,
, ,
由正弦定理得 ,
,
19. 设 是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已知 , , .
(1)求 ;
(2)若数列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答案】(1)18;(2)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等差数列 满足 , ,列出关于
首项 、公差 的方程组,解方程组可得 与 的值,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可得 递的
值;(2)由(1)知 ,从而可得
,利用裂项相消法求解即可.
试题解析:(I)设数列 的公差为 ,则
即 ,
解得 ,
所以 .
(也可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答)
(II)由(I)知 ,
,
【方法点晴】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与求和公式,以及裂项相消法求数列的和,属
于中档题. 裂项相消法是最难把握的求和方法之一,其原因是有时很难找到裂项的方向,
突破这一难点的方法是根据式子的结构特点,常见的裂项技巧:
(1) ;(2) ; (3)
;(4) ;此
外,需注意裂项之后相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丢项或多项的问题,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20. 已知 的内角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 ,且 .
(1)求 ;
(2)若 ,求 的取值范围.
【答案】(1);(2)
【解析】试题分析:(1) 由 利用正弦定理得
,再利用两角差和的正弦公式化简可得
所以 ;(2)由余弦定理结合条件 ,可得 ,利用二次函
数的性质可得结果.
试题解析:(I)
,
即 ,
, 在 中,
可得 所以 .
(II)∵ ,即 , ,
∴由余弦定理得: ,即
∵ ,∴ 则
21. 潍坊文化艺术中心的观光塔是潍坊市的标志性建筑,某班同学准备测量观光塔 的高
度 (单位:米),如图所示,垂直放置的标杆 的高度 米,已知 ,
.
(1)该班同学测得 一组数据: ,请据此算出 的值;
(2)该班同学分析若干测得的数据后,发现适当调整标杆到观光塔的距离 (单位:
米),使 与 的差较大,可以提高测量精确度,若观光塔高度为 136 米,问 为多大时,
的值最大?
【答案】(1)135;(2)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
, ,利用 ,化简即可得结果;(2)由
得 ,利用两角差的正切公式以及基本不等式可
的值最大.
试题解析:(I)由 , , ,
及 ,
得 ,
解得 ,
因此算出观光塔的高度 是 135m.
(II)由题设知 ,得 ,
由 得 ,
所以 .
当且仅当 ,即 时,
上式取等号,所以当 时 最大.
22. 已知数列 的前 项和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令 ,设数列 的前 项和为 ,求 .
(3)令 ,若 对 恒成立,求
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3)
【解析】试题分析:(1) 当 时,利用公式 ;,可得 ,验
证当 时是否适合即可;(2)由(1)可得 ,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即可
(3)讨论当 为奇数时,当 为偶数时两种情况,分别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求和,然后
利用放缩法可证明结论.
试题解析:(I)当 时,
当 时, ,适合上式,
( ).
(II) ,则 ,
,
-得
,
.
.
(III) ,
当 为奇数时, ,
当 为偶数时, ,
综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