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0.92 KB
- 2021-06-08 发布
2019-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硅 B.氧 C.铝 D.铁
3.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钉生锈 B.冰雪融化 C.香水挥发 D.氮气液化
4. 不锈钢电热水壶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利用金属的下列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 )
A.导热性 B.导电性 C.延展性 D.耐腐蚀性
5. 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
A. B. C. D.
6. 吸烟有害健康,烟气中的一种有毒气体是( )
A.O2 B.N2 C.CO D.CO2
7. 下列符号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
A.H2 B.2H2 C.2H D.2H+
8. 常温常压下6000L的氧气可以压入40L的钢瓶中,这说明( )
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体积变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质量很小
9. 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
A.铁 B.铝 C.铜 D.银
10. 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1. 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换气
B.家用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D.燃着的酒精灯被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12. “低碳生活”理念,就是指生活作息时,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外出随手关灯 B.减少使用塑料袋
C.骑自行车出行 D.夏天空调温度尽量调低
13.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3Fe+202Fe3O4 B.2Fe+6HCl=2FeCl3+3H2↑
C.CuO+C△Cu+CO2↑ D.NaCO3+HCl=NaCl+H2O+CO2↑
14. 下列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2Al2O34Al+302↑ B.C2H5OH+3022CO2+3H2O
C.2Mg+CO22MgO+C D.H2+Cl22HCl
15. 下列关于2C+O22C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A.表示碳加氧气等于一氧化碳
B.该反应中,分子、原子的种类均发生了改变
C.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8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16. 色氨酸(C11H12N2O2)在人体内含量太低会影响睡眠质量,一般可通过食补牛奶、核桃、黑芝麻等加以改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每个色氨酸分子中含有27个原子
B.色氨酸分子中含有氧分子
C.色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D.睡前喝牛奶有助于睡眠
17. 某反应:MnO2+H2SO4+H2O2=MnSO4+O2↑+2X,则X的化学式是( )
A.SO2 B.H2 C.H2O D.H2SO3
18.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实验室制取H2
验证分子运动现象
探究水的组成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A.A B.B C.C D.D
19. 钨丝灯管在使用过程中,钨丝(W)温度可达3000∘C以上,这会造成W在使用过程中缓慢挥发,使灯丝变细,加入碘(I2、固体)可以延缓这个过程,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I2后灯管中没有发生物理变化
B.灯管内的I2不可以循环使用
C.上述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D.WI4在灯丝上分解,产生的W又沉积在灯丝上
20. 为探究影响铁和盐酸反应速率的因素,兴趣小组利用传感器测定氢气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每一个实验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象
图1
图2
图3
实验
等质量的铁丝、铁粉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
等质量的铁粉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盐酸(3%和15%)反应
不同温度下,等质量的铁粉与相同浓度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A.由图1可知铁粉反应更快
B.由图1可得结论:盐酸不能与铁丝反应
C.由图2可知3%的盐酸与铁粉反应更快
D.由图3所示实验可知温度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质量
一.生活现象解释2019年10月1日,举行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大国庆阅兵和庆祝活动.
天安门场的“国旗红”地毯。是用废旧塑料再生涤纶长丝生产的。生活中的废旧塑料瓶应投入带有________(填字母序号)标志的垃圾桶中。
辽宁的“展翅腾飞”彩车上展示了钢包和钢水,辽宁鞍山钢铁集团是我国最早的钢铁生产基地。钢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材料。
阅兵时,最震撼的核导弹方队--“东风家族”,以无与伦比的威严阵势表现了中国国防的实力!铀是制造核武器的重要物质,已知铀元素原子序数为92,相对原子质量为238.由此可知,铀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
本次庆典活动燃放的环保烟花采用不含硫元素的物质,从而减少了污染气体的排放。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1)减少的污染气体是________。
(2)烟花中的镁燃烧会产生明亮的白光,带来炫目的效果,镁与氧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庆典中释放的气球,是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最终会慢慢分解,不会造成污染。
(1)气球降解的过程属于________(“化学”或“物理”)变化。
(2)气球能够飞上天是因为其中填充了氦气,这里不用氢气的原因是________。
二、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且污染环境,开发利用清洁、廉价的能源备受关注.
2017年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实现“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主要是由甲烷(CH4)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物质,燃烧后几乎没有污染。是一种绿色能源。
(1)化石燃料中的________的主要成分与可燃冰的相同。
(2)甲烷属于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3)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
(1)如图所示,科学家提出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此循环中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燃料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钾离子电池研究做出主要贡献的三位科学家。磷酸铁锂(LiFePO4 )是某种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不含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且稳定性高。
(1)LiFePO4中含有________种元素。
(2)LiFePO4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3)LiFePO4中磷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
三、〖科普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结构,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被广泛用于空气净化、污水处理等方面。
表1活性炭对常见气体的吸附能力均值
气体
H2
N2
O2
CO2
Cl2
吸附能力(mL/cm3)
4.5
11
35
97
494
按原料的材质可将活性炭分为煤质活性炭、木质活性炭和纤维活性炭三种,它们在碘吸附值(mg/g)、比表面积(m2/g)、充填密度(g/cm3)、强度(%)方面的对比如图1所示(图中充填密度与强度数值都进行了可视化处理)
用含碳量高、成本低廉、可再生能力强的农作物制备木质活性炭,有着很好的前景与可行性,比如以新疆的棉花秸秆为原料,采用氯化锌活化法可制备高效的木质活性炭。分别称取不同质量的棉花秸秆活性炭,加入到50mL50mg⋅L−1的亚甲基蓝溶液中,10min后测定其吸附率结果见图2。
通常可用下列方法区分木质活性炭和煤质活性炭:①掂重量。木质活性炭的主要特点是密度小、手感轻。相同重量的活性炭,木质活性炭的体积明昰大于煤质活性炭。②看外形。木质活性炭一般为破碎颗粒状或片状,而煤质活性炭一般为柱状或球状。
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活性炭在环保、食品、医药、化工、农业等诸多领域的用途会更加广泛。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表1气体中,活性炭对________的吸附能力最强。
(2)由图1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A.比表面积越大,活性炭对碘的吸附值越大
B.纤维活性炭和木质活性炭的强度没有明显差异
C.煤质活性炭的充填密度大于纤维活性炭
(3)可以用棉花秸秆为原料制作木质活性炭,原因是________。
(4)由图2可知,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和活性炭投入量的关系是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活性炭广泛用于化工、食品等诸多领域
B.煤质活性炭通常比木质活性炭密度大、手感重
C.用木质活性炭净化时,投入量越多,净化效果越好
D.活性炭对气体的吸附能力强弱可能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四、[生产实际分析]
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图为高炉炼铁的示意图。
(1)高炉炼铁的原料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氧化铁)、焦炭、石灰石和________。
(2)将原料加入高炉前,固体原料需要粉碎,其目的是________。
(3)炼铁的主要反应有
①C+O2CO2
②C+CO22CO2
③________。
甲烷和水蒸气在反应器中经催化重整可制得较高纯度的氢气。
(1)初始反应如下,请补全反应CH4+2H2O4H2+________。
(2)反应器中还存在其他化学反应。
①其中一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在方框内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②另外两个反应:i.CO+H2O CO2+H2 ii:CH4C+2H2
反应i中若制得200gH2,至少需要CO的质量为________。反应ii属于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四、[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图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前后利用天平称量质量)。
(1)A中,用红热的玻璃管引燃红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B中,倾斜锥形瓶,当观察到________时,确认反应发生,进行第二次称量。
(3)A、B、C实验中,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有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根据图回答问题
.
(1)实验室通常用A装置制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所有收集装置中能够用于收集氧气的有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1)对比实验①②,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________。
(2)实验③中紫色小花________(填“变红色”或“不变色”)。
(3)此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为________。
(4)若将④中的小花实验后取出小心烘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为了验证银、铜、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一中产生气体的金属是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其他金属不能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
(2)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且实验二中固体X和溶液Y发生了化学反应,则X、Y依次为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
药品:白磷(着火点为40∘C)、红磷(着火点为240∘C)、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固体。
(1)实验一:证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是燃烧条件之一。
A、C中均放入一小块白磷和80∘C热水。打开K1,关闭K2,向B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①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②能证明实验一目的的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二:证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小明和小红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重新设计了两个不同的实验(装置同上,K1、K2均打开,向B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均可达到实验目的。请补全表格中的①②③。
小红实验
A
C
A
C
固体
白磷
白磷
白磷
________
液体
80∘C热水
________
80∘C热水
________
五、[科学探究]
当空气中的CO2含量超过一定量时会影响人体健康。
【查阅资料】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为1%时,人会有心跳加快、困乏、注意力不集中、轻度恶心等症状;体积分数为5%时,会有呼吸不畅、头晕、耳鸣、血压升高等症状,体积分数为10%时,会有严重缺氧、丧失意识、昏迷等症状。
【提出问题】在没有专业测量仪器的情况下,如何检验空气中CO2的含量已经达到影响人体健康的程度?
【设计实验】依据CO2的性质,设计检验方法:
CO2性质
检验方法
预期现象
方法1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用燃着木条检验
燃着木条熄灭
方法2
与水反应
用X溶液检验
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方法3
与石灰水反应
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
(1)方法1依据的CO2性质是________。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2)根据方法2的预期现象推断,所需试剂X是________溶液。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方法3的原理:________。
【配制样品】常温常压下,配制CO2体积分数不同的气体样品。
(4)收集5mLCO2与空气混合,得到500mL 1%的气体样品;收集25mLCO2与空气混合得到500mL________%的气体样品。
【进行实验】常温常压下,集气瓶和试管中盛有空气或CO2气体样品,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CO2性质
检验方法
预期现象
实验过程
空气
正常燃烧
溶液无明显变化
溶液无明显变化
1%的CO2气体样品
正常燃烧
溶液无明显变化
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
5%的CO2气体样品
正常燃烧
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
【解释与应用】
(5)从灭火原理分析,方法1中均没有出现“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
(6)1班有部分同学在教室内出现“困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时,小林同学想用上述实验方法检测教室内CO2气体的含量,他应该选用的方法是________(填方法序号)。
(7)2班小瑜同学收集了教室中的气体,尝试用方法2进行实验,发现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由此现象推测此时教室中CO2的含量可能为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1%以下 B.1% C.1%∼5% D.5%以上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
【答案】
A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解析】
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故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故选A。
2.
【答案】
B
【考点】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
根据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解答.地壳中氧元素含量最多.
【解答】
地壳中各元素及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所以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
3.
【答案】
A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铁钉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香水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氮气液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
【答案】
D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答】
A、导热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B、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C、延展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D、耐腐蚀,说明不容易和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是化学性质。
5.
【答案】
C
【考点】
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解析】
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常见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带火种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选项正确。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
【答案】
C
【考点】
烟的危害性及防治
【解析】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强200−300倍,所以一旦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了,氧就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而使人不舒服或死亡.
【解答】
A、O2可以供给人体呼吸,不是有毒气体,故A不符合题意;
B、N2是大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不是有毒气体,故A不符合题意;
C、CO是烟气中的一种有毒气体,故C符合题意;
D、CO2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不是烟气中的一种有毒气体,故D不符合题意。
7.
【答案】
B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A、H2能表示一个氢分子,错误;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B、2H2能表示2个氢分子,正确;
C、2H表示的是2个氢原子,错误;
D、2H+表示的是2个氢原子,错误;
8.
【答案】
A
【考点】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性质
【解析】
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它们很小,之间有间隔,总是不断运动的。
【解答】
可以把温常压下体积是6000L的氧气压入容积是40L的钢瓶中,说明氧分子之间有间隔,并且加压时氧分子间距离变小。
9.
【答案】
B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
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解答】
根据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知,选项中给出的金属铝的活动性最强,所以B符合题意。
10.
【答案】
B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解答】
A.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Fe2O3,故正确;
B.硝酸银中银元素显+1价,硝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AgNO3,故错误;
C.氢氧化钙中钙元素显+2价,氢氧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Ca(OH)2,故正确;
D.氯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NaCl,故正确。
11.
【答案】
A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防范爆炸的措施
【解析】
A、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分析;
B、根据家用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分析;
C、根据灭火的条件分析;
D、根据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应用湿抹布盖灭解答;
【解答】
A、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所以发现家中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可能会引起爆炸,故错误;
B、家里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故正确;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灭火,故正确;
D、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应用湿抹布盖灭,即可以降温,又可隔绝空气,故正确;
12.
【答案】
D
【考点】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解析】
“低碳经济”指的是生产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A、外出随手关灯节约电能,符合这一主题,故不符合题意;
B、减少使用塑料袋,可减少其生产原料石油的消耗,同时节约能源,也减少了制造能源时排放的空气污染物,符合这一主题,故不符合题意;
C、提倡人们骑自行车出行可以减少开私家车对空气的污染,符合这一主题,故不符合题意;
D、夏天空调的温度调得越低,消耗的电能越多,不符合这一主题,故符合题意。
13.
【答案】
A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可根据以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进行逐一判断即可解答。
【解答】
A.在点燃的条件下,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
B.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C.该反应的条件是高温,且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C2Cu+CO2↑;
D.碳酸钠的化学式错误,碳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所以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14.
【答案】
C
【考点】
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
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A、2Al2O34Al+30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C2H5OH+3022CO2+3H2O,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C、2Mg+CO22MgO+C,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
D、H2+Cl22HCl,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5.
【答案】
D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
从化学方程式获得的信息主要有: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物质间质量的关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在反应中“+”读作“和”,“=”读应作“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2):32=3:4,故选项说法错误。
D、从微观上,点燃条件下,每2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一氧化碳分子,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6.
【答案】
B
【考点】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
A、根据色氨酸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C、根据色氨酸中各种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
D、根据题意,色氨酸(C11H12N2O2)在人体内含量太低会影响睡眠质量,一般可通过食补牛奶、核桃、黑芝麻等加以改善进行分析。
【解答】
A、色氨酸是由色氨酸分子构成的,1个色氨酸分子中含有27个原子,故A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色氨酸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故B错误;
C、色氨酸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32:12:28:32,所以色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故C正确;
D、色氨酸(C11H12N2O2)在人体内含量太低会影响睡眠质量,一般可通过食补牛奶、核桃、黑芝麻等加以改善,则睡前喝牛奶有助于睡眠,故D正确。
17.
【答案】
C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解答】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锰、氧、氢、硫原子个数分别为1、8、4、1,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锰、氧、氢、硫原子个数分别为1、6、0、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
18.
【答案】
A
【考点】
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性质
水的组成
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检验
空气组成的测定
【解析】
A、根据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烧杯中的石蕊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进行分析判断。
D、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解答】
A、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石蕊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二氧化碳分子运动到了石蕊溶液中,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C、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D、红磷本身是固体,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没有生成新的气体,可用于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9.
【答案】
D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
A、根据碘的状态分析;
B、灯管内的I2可以循环使用;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C、根据化合价的规律判断;
D、WI4在灯丝上分解,产生的W又沉积在灯丝上。
【解答】
A、加入碘为固体,反应时为蒸气,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温度达3000∘C以上WI4在灯管壁上分解,生成I2,可循环使用,故错误;
C、过程中碘和钨都实现了单质到化合物的转化,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故错误;
D、WI4在灯丝上分解,产生的W又沉积在灯丝上,故正确;
20.
【答案】
B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
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温度越高、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解答】
A、由图1可知,相同时间内,铁粉反应生成的氢气多,因此铁粉反应更快,该选项说法正确;
B、盐酸能和铁丝反应,只是和铁粉比较,反应速率较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图2可知3%的盐酸与铁粉反应需要时间短,反应速率更快,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由图3所示实验可知最终生成氢气质量相等,因此温度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质量,该选项说法正确。
一.生活现象解释2019年10月1日,举行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大国庆阅兵和庆祝活动.
【答案】
B
【考点】
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解析】
根据废旧塑料瓶具有回收价值考虑。
【解答】
废旧塑料瓶具有回收价值,可以回收处理再利用,应该放入可回收物。
【答案】
金属
【考点】
金属材料及其应用
【解析】
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解答】
钢是一种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答案】
92
【考点】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
根据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因为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铀的质子数为92,故这种铀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92。
【答案】
二氧化硫
2Mg+O22MgO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解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环保烟花采用不含硫元素的物质,故减少的污染气体是二氧化硫,故填:二氧化硫。
镁与氧气燃烧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故填:2Mg+O22MgO。
【答案】
化学
氢气具有可燃性
【考点】
常见气体的用途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时判断物理还是化学变化的标准;
(2)根据氢气易燃易爆性质回答。
【解答】
气球降解是将气球分解为其他物质,避免污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化学。
氦气属于惰性气体,氢气化学性质较为活泼,遇明火容易点燃爆炸,为了避免危险发生,气球充入氦气;
故答案为:氢气具有可燃性。
二、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且污染环境,开发利用清洁、廉价的能源备受关注.
【答案】
天然气
化合物
CH4+202CO2+2H2O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解析】
(1)根据化石燃料的分类和天然气的组成来分析;
(2)根据单质和化合物判断方法来分析;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解答】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与可燃冰的主要成分相同;故填:天然气;
甲烷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故填:化合物;
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CH4+202CO2+2H2O
故答案为:(1)天然气;(2)化合物;(3)CH4+202CO2+2H2O。
【答案】
2H2O2H2↑+O2↑;
电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
观察图示了解信息,判断正误。所获得的信息有:水在光分解催化剂和太阳能的作用下,分解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在燃料电池中燃烧,一部分生成电能,另一部分又生成水;我们可以据此判断ABCD的正确与否。
【解答】
在此循环中H2O转变为H2、O2,是光分解催化剂和太阳能的作用,方程式为2H2O2H2↑+O2↑;
通过图示可以观察出,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答案为:(1)2H2O2H2↑+O2↑;(1)电。
【答案】
4
7:8
19.6%
【考点】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解析】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LiFePO4中含有4种元素。
磷酸亚铁锂中铁、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16×4)=7:8;
磷酸亚铁锂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56+31+16×4=158,磷酸亚铁锂中磷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158×100%=19.6%。
答案为:(1)4;(2)7:8;(3)19.6%。
三、〖科普阅读理解〗
【答案】
氯气
B
棉花秸秆含碳量高、成本低、可再生能力强
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和活性炭投入量的关系是在活性炭的投入量为0.05g∼0.25g的范围内,随着活性炭投入量的增加,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先明显增大,后缓慢增大至基本不变
A,B,D
【考点】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
(1)根据表格信息来分析;
(2)根据图示信息来分析;
(3)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来分析;
(4)根据图示信息来分析;
(5)根据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
由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可知,表1气体中,活性炭对氯气的吸附能力最强;故填:氯气;
由图示1可知:
A.比表面积越大,活性炭对碘的吸附值越大,说法正确;
B.纤维活性炭和木质活性炭的强度有明显差异,说法错误;
C.煤质活性炭的充填密度大于纤维活性炭,说法正确。
故选B;
棉花秸秆含碳量高、成本低、可再生能力强,所以可以用棉花秸秆为原料制作木质活性炭,故填:棉花秸秆含碳量高、成本低、可再生能力强;
由图2可知,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和活性炭投入量的关系是在活性炭的投入量为0.05g∼0.25g的范围内,随着活性炭投入量的增加,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先明显增大,后缓慢增大至基本不变;故填: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和活性炭投入量的关系是在活性炭的投入量为0.05g∼0.25g的范围内,随着活性炭投入量的增加,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先明显增大,后缓慢增大至基本不变;
A.活性炭广泛用于化工、食品等诸多领域,说法正确;
B.煤质活性炭通常比木质活性炭密度大、手感重,说法正确;
C.用木质活性炭净化时,并不是投入量越多,净化效果越好,说法错误;
D.活性炭对气体的吸附能力强弱可能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说法正确。
故填ABD。
四、[生产实际分析]
【答案】
空气
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
3CO+Fe2O32Fe+3CO2
【考点】
工业炼铁
常见金属的冶炼方法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解析】
(1)根据利用高炉炼铁的原料分析回答。
(2)根据将固体原料粉碎能增大表面积加快反应的速率分析回答。
(3)根据炼铁炉内发生的反应分析回答。
【解答】
高炉炼铁的原料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氧化铁)、焦炭、石灰石和空气等。
将原料加入高炉前,固体原料需要粉碎,其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
炼铁的主要反应有:碳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放出了大量的热,在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将氧化铁还原为铁,方程式分别是:C+O2CO2、C+CO22CO2、3CO+Fe2O32Fe+3CO。
【答案】
CO2
2800,分解反应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2)根据化学方程式来分析解答;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反应前:1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反应后:8个氢原子,所以空格处应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即化学式为CO2;故填:CO2;
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反应前:1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反应后有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属于空格处为6个氢原子,即3个氢分子;故填:;
②设至少需要CO的质量为x,则:
CO+H2O CO2+H2
28 2
x 200g
282=x200g
x=2800g
故填:2800;
反应CH4C+2H2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新物质,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分解反应。
四、[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答案】
4P+5022P2O5
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由蓝变浅绿
C,C实验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不能称量。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B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3)根据装置的特点以及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P+5022P2O5。
B中,倾斜锥形瓶,当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由蓝变浅绿时,确认反应发生,进行第二次称量。
A、B、C实验中,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有C,C中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不能称量;
【答案】
2KMnO4△K2MnO4+MnO2+O2↑,CE
B,CaCO3+2HCl=CaCl2+H2O+CO2↑,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
【考点】
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选取方法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常见制取气体的选取方法
【解析】
(1)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2)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验满等。
【解答】
A装置的试管中有棉花团,因为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CE;
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故答案为:B;CaCO3+2HCl=CaCl2+H2O+CO2↑;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
【答案】
醋酸能使石蕊变红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不变色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H2CO3=CO2↑+H2O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根据碳酸显酸性,可以推出是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而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据此分析回答
【解答】
对比实验①②,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醋酸能使石蕊变红。
实验③中紫色小花 不变色;
此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若将④中的小花实验后取出小心烘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CO2↑+H2O。
【答案】
锌片,Zn+H2SO4=ZnSO4+H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银、铜位于氢的后面
铜、硝酸银,铜片的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可根据“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锌位于氢的前面,实验一中产生气体的金属是锌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其他金属不能反应的原因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银、铜位于氢的后面。
通过上述实验不能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且实验二中固体X和溶液Y发生了化学反应,则X、Y依次为铜、硝酸银,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的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即可比较出铜与银的活动性强弱。
【答案】
2H2O2MnO22H2O+O2↑,A中白磷燃烧,C中白磷不能燃烧
红磷,低于40∘C的水,80∘C热水
【考点】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
①B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
故填:2H2O2MnO22H2O+O2↑。
②能证明实验一目的的现象是A中白磷(与氧气接触)燃烧,C中白磷(与氧气隔绝)不能燃烧。
故填:A中白磷燃烧,C中白磷不能燃烧。
小明实验:C中应该放入低于40∘C的水,过程中A中白磷燃烧,C中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小红实验:C中应该放入红磷和80∘C热水,过程中A中白磷燃烧,C中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小明实验
小红实验
A
C
A
C
固体
白磷
白磷
白磷
红磷
液体
80∘C热水
低于40∘C的水
80∘C热水
80∘C热水
五、[科学探究]
【答案】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石蕊
Ca(OH)2+CO2=CaCO3↓+H2O
5
二氧化碳浓度低,不能隔绝氧气
方法2、方法3
CD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解答】
方法1依据的CO2性质是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故填: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根据方法2的预期现象推断,所需试剂X是石蕊溶液,是因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故填:石蕊。
方法3的原理: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故填:Ca(OH)2+CO2=CaCO3↓+H2O。
收集5mLCO2与空气混合,得到500mL 1%的气体样品,以此类推,收集25mLCO2与空气混合得到500mL5%的气体样品。
故填:5。
从灭火原理分析,方法1中均没有出现“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浓度低,不能隔绝氧气。
故填:二氧化碳浓度低,不能隔绝氧气。
1班有部分同学在教室内出现“困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时,说明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了1%或1%以上,应该选用的方法方法2、方法3检测教室内CO2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气体的含量,是因为利用石蕊试液检验时,如果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浓度一定达到了1%以上,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浓度一定达到了1%或1%以上。
故填:方法2、方法3。
用方法2进行实验,发现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由此现象推测此时教室中CO2的含量达到了1%以上,可能为1%∼5%,或5%以上。
故填:CD。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相关文档
- 2018-2019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2021-06-08 01:56:039页
- 仁爱版英语中考常考知识点整理12021-06-08 01:52:283页
- 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2021-06-08 01:51:1410页
- 河北专版2020中考英语复习方案第一2021-06-08 01:51:0224页
-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2021-06-08 01:49:2322页
-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8 01:47:5821页
- 2017-2018学年江苏盐城市时杨中学2021-06-08 01:42:3613页
- 2014湖北黄冈中考数学2021-06-08 01:42:2413页
- 2017-2018学年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2021-06-08 01:42:118页
- (云南专版)2020届中考生物 题型复习 2021-06-08 01:41:4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