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50 KB
- 2021-05-31 发布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2(无答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II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
1.先秦某思想家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
也。” 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荀子
2.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自于人之自然本性一,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 12 - / 12
3.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
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
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4.《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5.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道“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以下关于“儒道”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董仲舒新儒学没有吸收道家思想 B.隋唐时期道家不受统治者重视
- 12 - / 12
C.宋明理学没有体现出“儒道互补” D.李贽认为的“道学家”实际是“儒学家”
6.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 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B.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7.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突破了正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8. 有学者认为“从理论基础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
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12 - / 12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9.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历代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0.宋代朝廷给予新科进士各种荣耀,录取后即行“金殿传胪”(唱名),皇帝逐一召见,当殿授予出身和官职,并赐袍、笏、靴等,后于琼林苑赐宴,称为“琼林宴” ……但却规定不许及第者拜“座主”称“门生”和互称“同年”。上述材料反映的最主要问题是:
A. 进士交往受到严格的限制 B. 殿试成为选拔官员的关健
C. 宋代的皇权专制日益强化 D. 宋代文官地位进一步提升
1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宋儒于科举制度下发挥以学术领导政治之新精神。尊师相,抑君权,虽亦有流弊,要不失为历史之正趋。明太祖、张居正则皆此潮流下反动也。”钱穆意在强调:
A. 科举制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 12 - / 12
B.宋朝理学洋溢着革新精神
C. 废除宰相与历史趋势相悖 D.宰相制度能有效抑制君权
12.元代的一段公文说:“四川行中书省移准中书省咨,‘来咨:有该载不尽罪名,不知凭何例定夺,请定度事。’本省相度,遇有刑名公事,先送检法拟定,再行参详有无情法相应,更为酌古准今,拟定明白罪名”。材料反映出元代行省在审理狱案时
A.必要时可参阅相应规则典制 B.程序繁琐、效率比较低
C.所有的案件都需要上报中央批复 D.可独自审批决定一切案件
13.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终明之世,内阁从制度意义上讲仍然不是宰相,它在编制上一直是临时的,成员严格上也都有自己的本职,入阁只是一种兼职。而且六部作为执行机关在体制上并不隶属于内阁,内阁领导他们,事实上没有法理上的依据,所以内阁和六部经常会出现摩擦。”上述材料表明:
A.内阁职务虚设,没有任何特权 B.内阁等同宰相,可以统领六部
C.内阁六部平行,实现权力制约 D.内阁权大位显,却无法理依据
14.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 12 - / 12
八个字。白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
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 B.体现专制独尊权力
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 D.震慑割据篡权企图
15.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16.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乘马数》中说:“若岁凶旱水佚(水灾),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猪)者为庸(劳力)。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灾也。”这表明他主张
A.以工代赈,体恤民生 B.农商并重,善用民力
C.修筑宫室,祈求免灾 D.重本抑末.刺激生产
- 12 - / 12
17.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上述材料表明汉朝初期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18.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A.人们生活习俗改变 B.城市商业功能显著增强
C.官府鼓励人们经商 D.人们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19.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 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 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 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 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A.普遍种植棉花, 土地收入提高 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 12 - / 12
C.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20.《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说:“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这段材料强调了
A.中国农业没有技术革新 B.技术落后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C.过多的人口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D.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
21.《希腊简史》中写道:“所有这些城邦的共同点是,在各城邦间的关系上,城邦是独立自主的。城
邦对城邦都划定了边界,可以宣战或议和,互派大使,签订条约,缔结同盟。……这就赋予了希
腊历史的特殊重要性。”对此社会状况准确的描述是
A.城市兴起 B.列国分立 C.城邦至上 D.战乱频繁
22. “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
- 12 - / 12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23.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
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24. 古罗马法学家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原法律也不会不同。”该材料表明:
A.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 B.法律具有继承法和发展性
C.罗马法至今仍有其适用性 D.罗马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二.材料解释题(52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 12 - / 12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达不羁的神情。
——中新网
材料二 经历了唐代的绚丽之后,服饰在宋代走向了质朴、洁净和自然。上至贵族、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服饰都以儒雅为尚。男子的日常服饰十分质朴,女装也突出强调含蓄温婉,明理雅致女性气质。
——《华文教学通讯》
(1)根根材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时期服饰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楚汉战争时,“楚汉相距(对峙于)荥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一石米值万钱)(《史记•货殖列传》),“关中大饥,米斛万钱”(斛:计量单位,与石相似)。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钱。到汉文帝时,谷价至“石数十钱”(桓谭《新论》),甚至有每石“
- 12 - / 12
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的记载(《史记•律书》)。到汉武帝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文献通考》卷14记载,宋太祖即位后,即下诏减宽商税,“榜(张榜公布)商税则例于务门(务,榷货务,掌管专卖的机关),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又下诏:“关市之租(税),……当从宽简,……其参酌裁减,以利细利(百姓的点滴收益),”“除商旅货币外,贩夫走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即税)。”
——孙健编著《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三 北宋税收比例变化表 (注:“两税”是土地和财产税。“征榷”是商业税和政府对重要商品的专卖)
时间
两税收入比例(﹪)
征榷收入比例(﹪)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
67.34
32.66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49.73
50.27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
32.24
67.76
——据郑学様主编《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粮食价格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粮价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政府的商业政策与以前的朝代相比有什么变化?(6分)分析其
影响。 (6分)
- 12 - / 12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孔子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
“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百度·百科
材料二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有何不同?(6分)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6分)
- 12 - / 12
相关文档
- 重庆市渝高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2021-05-31 09:59:074页
- 国旗下讲话稿之高中升旗仪式讲话稿2021-05-31 09:57:303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2单元 第6课 绚丽2021-05-31 09:54:396页
- 高中军训800字心得体会2021-05-31 09:53:435页
- 2020版高中地理 期末测试 新人教版2021-05-31 09:53:3113页
- 高中数学必修1人教A同步练习试题及2021-05-31 09:52:473页
- 历史(心得)之多维引证:当下高中历史课2021-05-31 09:48:5114页
-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课件:3_命题2021-05-31 09:46:0317页
- 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机械波 2 波的2021-05-31 09:41:571页
-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4课2021-05-31 09:40: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