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6.00 KB
- 2021-05-28 发布
模块综合测评
(满分:100 分 时间:90 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5 题,共 50 分)
1.下列各组中,每种物质在人体细胞内液和内环境中都能检测到的是( )
A.乙酰胆碱、胰蛋白酶、尿素
B.血红蛋白、胰岛素、溶菌酶
C.核苷酸、氨基酸、Na+
D.解旋酶、脂肪酸、葡萄糖
C [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液中,消化液不属于体液;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
胞中;解旋酶存在于细胞中。]
2.(多选)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失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 HCO -
3 参与维持血浆 pH 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AC [组织液渗透压增大,水由细胞内液渗出到组织液中,引起细胞失水,A
正确;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B 错误;血浆 pH 与缓冲物质
有关,缓冲物质有 NaHCO3 等,C 正确;血浆渗透压大小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
有关,D 错误。]
3.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的相对稳定
B.CO2 既能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又参与了体液调节
C.内环境中渗透压的高低主要决定于蛋白质的多少
D.组织液中的水只来自血浆
B [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其理化性质及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A 错误;内环境
中渗透压的高低主要决定于 Na+、Cl-,C 错误;组织液中的水可来自血浆、细胞
内液等,D 错误。]
4.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或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其中
不正确的是( )
C [C 项中,含有突触小泡的一端是突触前膜,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
后膜传递,而不能反向传递。]
5.(多选)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后膜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AB [突触前膜先兴奋,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膜再兴奋或抑制,
A 错误。兴奋通过突触后膜时由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B 错误。]
6.如图为某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简图,其中甲为肌肉,若在 P 点给予适宜强度
的刺激,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 3 个神经元,乙为效应器
B.丙神经元的细胞体通常位于脑或脊髓中
C.刺激后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为丁→戊→乙
D.肌肉将发生收缩,该反应称为反射
B [题图显示:图中共有 3 个神经元,由题意“甲为肌肉”和图中突触的结
构可知,甲是效应器,乙是感受器,A 错误;丙为传出神经元,其细胞体通常位
于脑或脊髓中,B 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
膜上,因此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P
点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传递到戊,但可传递到丙,进而传到甲(肌肉),
因此肌肉将发生收缩,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反应不属于反射,C、D 错
误。]
7.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
A.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感受器
C [在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中,神经中枢可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由
此判定 C 项正确。]
8.(2018·全国Ⅲ)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 K+和 Na+的分布特征
是( )
A.细胞外 K+和 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 K+和 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 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 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D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膜内钾离子浓
度比膜外高很多倍,而钠离子浓度的分布与钾离子相反,因此 A、B、C 错误,D
正确。]
9.某人受伤,小便失禁。此人受伤的部位可能是( )
A.排尿反射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
B.大脑皮层
C.排尿反射的效应器或传出神经
D.脊髓排尿反射中枢
B [根据题意,某人受伤,小便失禁,说明其排尿反射正常,但不受人的意
识支配,即脊髓的排尿中枢活动不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支配,故受伤的部位可
能是大脑皮层,B 正确,A、C、D 错误。]
10.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
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
A.可以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B.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A [止痛药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又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
但具有止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很可能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神经递质失去
了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机会,不能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从而达到止痛的
作用。]
1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B [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
条件反射,无须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 错误。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
失,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B 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
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 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
但其中的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脑干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
射,D 错误。]
12.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不变的
B.激素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
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D.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各种细胞上
B [受内外因素影响,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变化的,A 项错误;激素具有
微量、高效的特点,其活性受温度、pH 等因素影响,B 项正确;性激素属于脂质
类,C 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上,D 项错误。]
13.吃糖 1 小时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
A.胰蛋白酶 B.胰淀粉酶
C.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
C [吃糖后血糖浓度会升高,则血液中的胰岛素会增加,降低血糖,使血糖
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C 正确。]
14.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
腺激素,连续注射多日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
A.机体产热增加
B.体重快速增加
C.进食量明显增加
D.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
B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是加快细胞代谢,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故机体产
热增加,体重减少,耗氧量增加。]
15.(多选)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 B 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到细胞内的抗原
D.记忆 B 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浆细胞
AD [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淋巴细胞,A 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
B 错误;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C 错误;记忆 B 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
的浆细胞,D 正确。]
16.下图表示正常哺乳动物体内多种分泌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 B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激素 C 的含量与碘元素的供应密切相关
C.胰岛素的分泌调节与图中激素 C 的分泌调节过程完全相同
D.寒冷环境下,小白鼠血液中激素 A 和 B 的含量增加,激素 C 的含量不变
B [据图分析:图中激素 A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是促甲状腺激素,
C 为甲状腺激素,A 错误、B 正确;胰岛素的分泌调节不存在从下丘脑→垂体→
胰岛的分级调节,C 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因此在寒冷环
境下,小白鼠血液中激素 A 和 B 的含量增加,激素 C 的含量也增加,D 错误。]
17.当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免疫过
程是( )
A.浆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B.B 细胞→浆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C.记忆细胞→浆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D [当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是记忆细胞
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效应阶段”是
浆细胞分泌抗体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18.下列哪些物质发挥生理作用后就会灭活( )
①溶菌酶 ②促胰液素 ③抗天花病毒抗体 ④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
⑤钾离子载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B [①溶菌酶是一种酶,酶在化学反应前后不会发生变化;②促胰液素是一
种激素,激素在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③抗天花病毒抗体与天花病毒(抗原)结合后
就会进一步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④神经递质与(突触
后膜上)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被分解;⑤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膜,不会灭活。]
19.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
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
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A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血压调节过程是一个反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在
该过程中,系统的结果(血压高)作用于调节系统使结果相反(血压降低),属于负反
馈调节。]
20.同学们在篮球场上打篮球,运动过程中体内不会发生的是( )
A.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维持血糖平衡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增加水分的重吸收
C.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瞄准篮筐并投篮
D.视神经末梢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双向传递
D [同学们在篮球场上打篮球,运动过程中不断消耗能量,导致血糖浓度下
降,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维持血糖平衡,A 正确;运动过程中失去了
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增加水
分的重吸收,B 正确;瞄准篮筐并投篮,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C
正确;由于反射弧中突触处兴奋是单向传递的,因此运动过程中视神经末梢产生
的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D 错误。]
21.(多选)下列构建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模式图,正确的是( )
ACD [在神经调节的过程中,传出神经的轴突末梢可以释放神经递质,从而
使肌肉(效应器)收缩,A 正确;生长激素能够促进生长,不会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B 错误;胸腺可以分泌
胸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 T 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增强淋巴细胞的功能,C
正确;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
收,D 正确。]
22.(多选)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
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
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
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 A 后的表现,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ABD [若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乙酰胆碱或呼吸抑制剂,则第一次注射时小
鼠就会出现相应症状。若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第一次注射不会引起小鼠发生过
敏反应,而在第二次注射时,小鼠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机体会发生过敏反应,
释放组织胺,出现皮肤红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23.用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不同部位(如图),并都用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
后能弯曲生长的有几组( )
A.2 B.3
C.4 D.5
D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分
布较多,且云母片本身不透水,图示中能发生生长素向下运输的有①、③、④、
⑤、⑦共 5 组。]
2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必须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B.植物激素具有调节作用,但不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
C.植物激素都是由特定的组织细胞产生的微量有机物
D.外界因素会影响激素的合成,进而调节基因组的表达
C [植物激素作为植物体内的信号分子,与动物激素一样,必须与受体结合
后才能发挥作用,A 正确;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而是调节植
物的生命活动,B 正确;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作用显著,但不由特定
的组织细胞产生,C 错误;外界因素会影响激素的合成,但也受自身基因组的控
制,D 正确。]
25.为了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遗传性矮生植物的作用效应,某课题组选取
了甲、乙、丙、丁、戊五种矮生豌豆突变体(它们的生长速率依次递增)。实验中将
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溶液分别喷施到五种突变体幼苗上,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可知(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
B.对照组的结果表明该组的矮生豌豆幼苗均不生长
C.体外喷施生长素溶液能明显促进矮生豌豆的生长
D.生长速率越慢的品种,赤霉素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D [分析题意和图形可知,实验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遗传性矮生植
物的作用效应,实验方法是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分别喷施到 5 个不同突
变体的矮生豌豆幼苗上,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及喷施的不
同试剂种类,A 错误;对照组不喷施试剂,作为空白对照,与对照组高度比为 100%,
不是证明矮生豌豆幼苗均不生长,B 错误;由戊组可以看出,该实验不能证明体
外喷施生长素溶液明显促进矮生豌豆的生长,C 错误;由图可以看出,生长速率
越慢的品种,赤霉素的作用效应越显著,D 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26.(14 分)下图 1 是某人的体检化验单,图 2 是人体的血糖调节示意图。请
分析回答:
图 1 图 2
(1)从图 1 的化验单中可以看出其生理指标测定值异常的项目有________。
(2)图 2 中的细胞 A 是________细胞,其膜上葡萄糖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________。由图 2 可知,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调节。
(3)若图 2 中的靶细胞是肝细胞,则胰岛素与其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中肝
糖原的合成速度将会__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
(4)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某患者的糖尿病是由于特定抗体与胰岛素受体
结合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病,若给该患者注射胰岛素,________(填“能”或“不
能”)有效调节其血糖平衡。
(5)有的同学早餐不吃或吃得很少,则不利于身体健康。此时机体会处于饥饿
状态,但一般情况下,体内的血糖仍能维持相对稳定,请从体液调节的角度分析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 人 因 意 外 伤 害 导 致 下 丘 脑 受 损 而 出 现 尿 量 增 多 的 现 象 ,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
(2)胰岛 B 蛋白质 神经—体液
(3)加快
(4)不能
(5)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使肝糖原分解成的葡萄糖增加,葡萄
糖进入血液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
(6)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造成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
力降低
27.(12 分)下图为人体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示意图(①~④代表生理活动,
a~d 代表信息分子)。请据图回答:
(1)受寒冷刺激后皮肤起鸡皮疙瘩、骨骼肌不自主地战栗,调节该生命活动的
中 枢 是 ________________ , 一 段 时 间 内 体 内 激 素 a 含 量 的 变 化 是
________________,图中虚线所示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
(2)下丘脑通过④调节胰岛的分泌活动,信息分子 d 是__________。激素 b 和
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都能使血糖升高。
(3)激素 a 由腺体分泌后,通过__________与肝细胞、骨骼肌细胞等靶细胞的
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与神经调节相比,上述过程体现出的激素作用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受寒冷刺激后通过神经调节皮肤起鸡皮疙瘩、骨骼肌不自主地战
栗,以此增加产热,其中枢在下丘脑,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激素 a 为甲状腺
激素,为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通过反馈调节又趋于稳定。
(2)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通过④调节胰岛的分泌活动,信息分子 d 是神
经递质。肾上腺素(图示中的 b)和胰高血糖素均能使血糖升高。
(3)激素的作用途径为体液运输,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有肝细胞、骨骼肌
细胞等,而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的作用范围广。
[答案] (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先增加后趋于稳定 反馈调节 (2)神经递
质 胰高血糖素 (3)体液运输 作用范围广
28.(13 分)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 T 细胞活
性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
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精神因素会使 T 细胞活性下降,进而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从而使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2)突触小体的__________中有神经递质,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
膜 释 放 __________ 直 接 调 节 免 疫 器 官 或 免 疫 细 胞 的 活 动 , 还 可 通 过 有 关
__________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3)人感染 H7N9 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
脑中的__________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__________的量增加,
从而使产热增加。
(4)若抗体能破坏人体自身的红细胞,这属于____________;若抗体结合到呼
吸道上皮细胞,在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
__________。
(5)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
要调节机制。
[解析] (1)T 细胞活性下降导致分泌的淋巴因子减少,进而影响 B 细胞增殖、
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从而使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
或激素(间接)调节免疫活动。
(3)感染病毒后发热与体温调节有关,中枢在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分泌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4)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
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现
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
的反应。
(5)图示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体现了神经
—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 (1)B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2)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激素 (3)
体温调节 肾上腺素 (4)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5)神经—体液—免疫
29.(11 分)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
是多种激素间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除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
酸四大类外,植物体内还有____________,也属于植物激素。
(2)已知顶芽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含量高,伸长茎中生长素、赤霉
素含量高,从细胞学角度来分析,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____________
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____而促进生长。根是植
株细胞分裂素合成的中心,细胞分裂素合成后向上运输,能够抑制侧根向周围生
长,促进主根向更深的土层生长;蔬菜幼苗移栽时,切除主根,可促进侧根生长。
以上现象说明根具有________现象。
(3)某同学为验证“幼嫩叶片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可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
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一盆生长状况良好的植物,去掉幼叶的叶片,保留叶柄;
②观察幼叶叶柄的脱落情况。
请你用所学知识,指出该同学实验设计的两点不足之处。
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除题干所列四大类外还有乙烯,其主要生
理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2)顶芽中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都比较
高,而伸长茎中生长素、赤霉素含量高,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
的伸长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组织的分化而促进生
长。蔬菜幼苗移栽时,切除主根,可促进侧根生长,说明主根的存在抑制侧根的
生长,类似于植物顶芽的存在抑制侧芽的生长(顶端优势),说明根也具有顶端优势
现象。(3)综合分析实验可知,其一,应去掉顶芽,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
运输,可到幼叶叶柄处,影响叶柄脱落;其二,应增加一个对照实验,对照设计
为取同一品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然后去掉顶芽和幼叶的叶片,在叶柄横断
面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观察幼叶叶柄的脱落情况,以此对照实验来说明叶
柄脱落是缺乏幼叶产生的生长素所致。
[答案] (1)乙烯 (2)细胞的伸长 细胞的分裂和组织的分化 顶端优势
(3)应去掉顶芽 缺少对照实验
相关文档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周周清2第142021-05-28 18:43:563页
-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2021-05-28 18:42:5429页
- 浙江省衢州、湖州、丽水2021届高三2021-05-28 18:42:147页
- 人教PEP版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 8 2021-05-28 18:41:517页
-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选修1课后2021-05-28 18:41:359页
-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2021-05-28 18:40:283页
- 2020年高中数学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2021-05-28 18:40:169页
- 2016 年下期永州市第四中学期末综2021-05-28 18:40:1515页
- 中考复习化学专题检测试题:第21讲常2021-05-28 18:40:127页
-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数学期末复习检2021-05-28 18:39: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