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6.50 KB
- 2021-05-28 发布
- 1 -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全国百强名校
“领军考试”高二生物(必修 3)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用 0.5mm 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 下列人体内的生理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A. 血红蛋白与氧气的分离与结合 B. 丙酮酸与水反应产生还原氢
C. 脱氧核苷酸连接形成 DNA 分子 D. 淋巴因子作用到 B 细胞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
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详解】A、血红蛋白与氧气的分离与结合,发生在红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A 错误;
B、丙酮酸与水反应产生还原氢,发生在线粒体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B 错误;
C、脱氧核苷酸连接形成 DNA 分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 错误;
D、淋巴因子由 T 细胞分泌到细胞外液,作用到 B 细胞上,是发生在内环境中,D 正确。
故选 D。
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图示②④⑤构成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
- 2 -
A. 图中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液
B. ③代谢活动增强,则导致②组织液的液体量增加
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会导致⑥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
D. 某人手指被烫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②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
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的媒介。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
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
血浆。
3、分析题图:题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分析可知①是毛细血管壁
细胞,②是组织液,③是组织细胞,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红细胞,②④⑤构成内环境。
【详解】A、图中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④淋巴和②组织液,A 错误;
B、 ③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活动增强,由于代谢产物的暂时积累会使图中②组织液的量增加,B
正确;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题图⑥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改变导致红细胞的形态改变,显微镜
下可观察到红细胞由两面凹的圆饼状转化为镰刀状,C 正确;
D、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由②组织液形成的,D 正确。
故选 A。
3.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据图判断阴影部分可能包括
( )
- 3 -
A. 肝脏细胞内液体 B. 肝脏部位的血液 C. 肝脏组织细胞 D. 肝脏部位
组织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
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与组织液
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内环境为媒介,
因此图中阴影部分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综上所述,D 正确,
A、B、C 错误。
故选 D。
4. 人体剧烈运动后肌肉细胞内环境的 pH 如何变化?是什么物质引起 pH 变化?且机体通过什
么物质调节 pH 平衡?( )
A. 降低、CO2、NaHCO3 B. 降低、乳酸、NaHCO3
C. 升高、CO2、H2CO3 D. 升高、乳酸、NaHCO3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及其稳态,考查对内环境理化性质及其稳态的理解。明确内环境的酸碱度维
持稳态的机制即可解答该题。
【详解】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内环境的 pH 降低,乳酸可
与内环境中的 NaHCO3,从而使内环境的 pH 保持相对稳定。ACD 错误,B 正确。
故选 B。
- 4 -
【点睛】
5. 神经系统各级中枢(大脑、小脑等)都是由神经细胞构成的,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构成各级中枢的神经细胞都不能向细胞外分泌化学物质
B.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需要消耗 ATP
C.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 K+浓度低于膜内
D. 刺激传出神经细胞会引起效应器收缩或舒张属于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
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
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
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下丘脑能向细胞外分泌化学物质,如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A 错误;
B、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该过程不需要消耗 ATP,
B 错误;
C、钾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内,即使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据此可知神经细胞处于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 K+浓度低于膜内,C 正确;
D、刺激传出神经细胞会引起效应器收缩或舒张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的发生需要经过完整的
反射弧,D 错误。
故选 C。
【点睛】
6. 单胺属于神经递质。单胺氧化酶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种酶,它可以催化单胺类物质氧化
脱氨反应。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常用抗抑郁药。结合图中所示的突触结构分析相关问题,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
- 5 -
A. 图中神经递质在细胞 X 和细胞 Y 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B.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使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量增大
C. 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都是大分子通过胞吐释放
D. 单胺类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 M 结合会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细胞 X 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细胞 Y 膜上
的蛋白 M 特异性结合,使细胞 Y 发生相应的电位变化。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神经递质
降解酶降解。
【详解】A、图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细胞 X 释放,作用于细胞 Y,故在细胞 X 和 Y 之间的传递
只能是单方向的,A 正确;
B、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防止单胺氧化脱氢,故使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量增大,B 正确;
C、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一般都是小分子,通过胞吐释放,C 错误;
D、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常用抗抑郁药,说明单胺是兴奋性神经递质,故单胺类神经递质与突
触后膜受体 M 结合会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D 正确。
故选 C。
7.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下列事例能够说明高级中
枢调控低级中枢的是( )
A. 用橡皮锤轻轻叩击膝盖下韧带,引起膝跳反射
B. 大脑皮层 S 区受损患者可以听懂别人谈话,自己却不会讲话
C. “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D. 人在婴儿期经常尿床,随年龄增长尿床次数越来越少
【答案】D
- 6 -
【解析】
【分析】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
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
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因此与
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A 错误;
B、S 区在大脑皮层的言语区与低级中枢脊髓没有直接关系,B 错误;
C、“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但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调控低级中枢,
C 错误;
D、人在婴儿期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健全不能很好的调控低级中枢,D 正确。
故选 D。
8. 行人在通过十字路口时,看到绿灯后迅速通过斑马线穿过路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脑干都参与了行人通过斑马线的调节
B. 调节通过斑马线的动作的神经中枢是视觉中枢
C. 通过斑马线快慢是由小脑的兴奋程度决定的
D. 迅速走过斑马线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
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 7 -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
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行人通过斑马线的过程中下丘脑、脑干都参与了调节,A 正确;
B、调节通过斑马线的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B 错误;
C、通过斑马线快慢是由大脑皮层兴奋程度决定的,C 错误;
D、迅速走过斑马线动作的产生是条件反射的结果,条件反射的存在能提高人体的适应性程度,
D 错误。
故选 A。
【点睛】
9. 下表为常规体检过程中检测的胰岛素及甲状腺激素的结果。结合表格分析,此人体内最可
能发生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om/L
A. 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偏低 B. 肝脏细胞利用葡萄糖加速
C. 组织细胞代谢减弱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
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A.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
高于正常,A 错误;
B.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
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B 错误;
- 8 -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
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代谢加快,C 错误;
D.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
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D 正确。
故选 D。
10. 如图为在寒冷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有 2 处箭头可表示负反馈调节过程
B. 在甲状腺处抽血检测,则血浆中仅检测到激素 c
C. 人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中 c 的含量将上升
D. 如果饮食缺碘则 a 和 b 浓度都高于正常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考查对激素分泌分级调节的理解和识记。图中 a 为下丘脑释放的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激素,b 为促甲状腺激素,c 为甲状腺激素。
【详解】A、甲状腺激素分泌较多时,可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图中 2 处虚线箭头可
表示负反馈调节过程,A 正确;
B、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在甲状腺处抽血检测,血浆中可检测到各种激素,B 错误;
C、人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将上升,促进产热,C 正确;
D、如果饮食缺碘,下丘脑、垂体分泌增强,则 a 和 b 浓度都高于正常值,D 正确。
故选 B。
【点睛】
11. 下列有关人体激素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激素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B. 激素可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各种信息
C. 激素分泌过程中有部分激素可通过导管运输
- 9 -
D. 激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
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
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
【详解】A、激素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因为只有在靶器官、靶细胞表面有与该激
素结合的特异性受体,A 正确;
B、激素弥散在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各种信息,B 正确;
C、激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对靶细胞、靶器官的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经过内分泌腺
分泌后直接进入细胞外液,随着体液的传送到达全身各处,而不会通过导管运输,C 错误;
D、激素不参与代谢,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作为信息分子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物质,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12. 酶、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有特异性,下列有关三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种物质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本质都是蛋白质类物质
C. 发挥作用需要与特定分子结合 D. 发挥作用后都失去活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作用的特点是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
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其自身并不参与代谢。神经
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以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会抑制。
【详解】A、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细胞内外均可发挥作用,神经递质在细胞外起作用,激素有
的在细胞外起作用,有的在细胞内起作用,A 错误;
- 10 -
B、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激素有的是蛋白质,有的氨基酸衍生物,有的是脂质等,
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化学本质主要包括多巴胺、乙酰胆碱、组胺等,B 错误;
C、三种物质均具有特异性,需要与与特定分子或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C 正确;
D、酶在发挥作用前后都不会失活,D 错误。
故选 C。
13. 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人体摄入水分增加,则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
B. 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时,则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C. 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的
D.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最终导致尿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
【详解】A.人体摄入水分增加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抑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则
下丘脑分泌经过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减少,A 错误;
B.根据以上图示可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则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
多,B 错误;
C.根据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图可知,水盐平衡的维持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因此是神经-
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C 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抑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最终导致尿量增加,D 错误。
故选 C。
- 11 -
14. 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人体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和散热保
持动态平衡。下列有关人体体温及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高温条件下人体的体温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
B. 当人体处于 39℃高温环境中时,主要散热方式是由汗液蒸发散热
C. 当人从炎热环境进入寒冷环境中,则人体散热更快、更多
D.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温度感受器仅分布于皮肤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量=散热量;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
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
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在高温条件下,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体温调节方式主要
是神经调节,A 正确;
B、当人体处于 39℃高温环境中时,主要散热方式是由汗液蒸发散热,B 正确;
C、当人从炎热环境进入寒冷环境中,则人体散热更快、更多,C 正确;
D、体表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等处,体内温度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器官等处,D 错误。
故选 D。
15.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有( )
A. 免疫系统清除体内已经衰老的细胞,体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 记忆细胞产生抗体的同时识别抗原并使抗原失去活性
C. B 细胞、效应 B 细胞和效应 T 细胞都能识别抗原
D. 骨髓中的干细胞能够分裂、分化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 12 -
人体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为:皮肤、粘膜及其分泌液、细胞膜、呼吸道、胃肠道、尿道及肾
脏。第二道防线为: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
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
巴循环而组成的。主要功能是防卫、监控和清除。
【详解】A、免疫系统清除体内已经衰老的细胞,体现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A 错误;
B、抗体由浆细胞分泌,B 错误;
C、效应 B 细胞无法识别抗原,C 错误;
D、骨髓中的干细胞能够分裂、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D 正确。
故选 D。
16. 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与机体其他系统相互协调、共同维
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B. 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 泪液中的溶菌酶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D. 进入人体的冠状病毒可被人体的免疫系统直接识别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
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 B 细胞和 T 细胞,淋巴细胞
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 细胞在骨髓成熟,T 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
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以及溶菌酶等。
2、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由三道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构成的。第
一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
胞免疫。
3、体液免疫的过程:
- 13 -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溶菌酶可
以由唾液腺细胞产生,A 正确;
B、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失去分裂能力,记忆细胞可以增殖分化为浆细胞,B 错误;
C、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中的分泌物,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C
正确;
D、进入人体的冠状病毒作为抗原,可被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吞噬细胞直接识别,D 正确。
故选 B。
17. 图为 B 细胞增殖分化及产生相应的免疫活性物质的图解。下列对 B 细胞上的抗原受体及
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浆细胞可以同时合成 B 细胞上的抗原受体和抗体两种物质
B. B 细胞上的抗原受体与图示抗体均具有专一性和特异性
C. B 细胞上的抗原受体有可能识别病毒之外的物质
D. B 细胞上的抗原受体与图示抗体的产生均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
- 14 -
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
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递给 B 细胞;
(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
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B 细胞上的抗原受体与相应的效应 B 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特异性识别同
一种抗原,浆细胞本身不能识别抗原,其原因是浆细胞不能合成 B 细胞上的抗原受体,A 错误;
B、B 细胞上的抗原受体与相应的效应 B 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同一种抗原,
据此可知 B 细胞上的抗原受体与图示抗体均具有专一性和特异性,B 正确;
C、B 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因此有可能识别病毒之外的抗原,C 正确;
D、受体和抗体都属于分泌蛋白,均需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运输,D 正确。
故选 A。
【点睛】
18. 下列为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利用胚芽鞘做的不同实验示意图,其中能说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确
实由化学物质引起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研究历程:
生长素的研究历程:1880 年英国达尔文→1910 年丹麦的鲍森•詹森→1914 年匈牙利拜尔→1928
年荷兰温特→1931 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1946 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
质。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向下运输促进尖端下部生长和弯曲;詹森通
- 15 -
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
生长是“刺激”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
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详解】A、该实验能说明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发生了向光性弯曲,但不能证明胚芽鞘弯曲
生长是化学物质引起的,A 错误;
B、该实验能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本实验不能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化学物质
引起的,B 错误;
C、实验中尖端无法感受光刺激,胚芽鞘表现为直立生长,据此能说明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
位,但不能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化学物质引起的,C 错误;
D、该实验中琼脂块因为接触了尖端之后引起了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据此能说明胚
芽鞘弯曲生长确实由化学物质引起的,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19. 下列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土壤中缺少氧气不影响生长素从根尖向上运输
B. 生长素是色氨酸在核糖体上经脱水缩合形成的
C. 生长素是在高等植物体内最早发现并从植物体内提取的
D. 植物都能产生生长素,但在成熟叶片及根尖成熟区产生的生长素很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
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
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
素的分布。
2、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
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
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详解】A、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
而土壤中缺少氧气会影响细胞有氧呼吸过程进而影响生长素从根尖向上运输,A 错误;
- 16 -
B、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不是在核糖体中经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形成的,而
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变成的,B 错误;
C、生长素最早在 1931 年,由科学家从人尿中提取出来,而在 1946 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
离出生长素,C 错误;
D、植物都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在植物体的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而在成熟叶片及根尖成熟区产生的生长素很少,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20. 用四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NAA)溶液处理迎春花插条促使其生根,结果如下表。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清水 NAA 溶液的浓度
平均生根数 13
甲 乙 丙 丁
9 13 24 29
A. 如果 NAA 浓度甲>乙>丙>丁,则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丁~丙
B. 乙组 NAA 浓度对迎春花插条生根作用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 实验中选取的每组迎春花插条保留芽的数量要求相同
D. 生长素类似物对迎春花插条的生根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
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 NAA 溶液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量,
每组的枝条数量都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各组的设置要遵循等量性原则。
【详解】AB、如果 NAA 浓度甲>乙>丙>丁,识图分析可知,在浓度为丁时,促进生根作用最
强,在丁~乙浓度范围内随着 NAA 溶液浓度的升高,促进生根作用减弱,乙组 NAA 浓度对
迎春花插条生根作用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浓度大于乙后,NAA 对插条生根起到抑制作用,
- 17 -
因此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可能小于丁也可能在丁~丙之间,A 错误,B 正确;
C、实验中用于扦插的枝条保留芽的数量属于无关变量,因此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C 正
确;
D、与对照组比较,该生长素类似物对根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 正确。
故选 A。
21. 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素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B. 吲哚丁酸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C.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D. 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的微量有机物。
2.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
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
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3.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详解】A、细胞分裂素属于植物激素,不是植物生长调节剂,A 错误;
B、吲哚丁酸是生长素类似物,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方面具有两重性,即表现为能促进发芽也
能抑制发芽,B 正确;
C、当豌豆幼苗切段中生长素浓度过高时,促进乙烯的生成,即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
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 正确;
D、生长素和赤霉素在调节植物生长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即均能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D 正
确。
故选 A。
【点睛】
- 18 -
22.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进行粗略估算的
一种生物统计方法。下列哪种因素会导致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偏小( )
A. 调查期间未标记个体部分迁出 B. 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被标记的个体
死亡
C. 二次捕获动物时更难 D. 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
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
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
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详解】A、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
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调查期间未标记个体部分迁出,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中被标
记的数目相对增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A 正确;
BC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被标记的个体死亡、二次捕获动物时更难、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
被天敌捕食,均会造成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小,导致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偏大,
BCD 错误。
故选 A。
23. 下列关于种群年龄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年龄组成
B. 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
C.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D. 年龄组成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可用于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 19 -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 错误;
B、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进而预测种群数目变化趋势,B
正确;
C、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如果环境巨变,或者遭遇传染病,种群数量也不一定会越来越
大,C 错误;
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从而推测种群密度未来一段时
间的变化,显然年龄组成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D 错误。
故选 B。
【点睛】
24. 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对酵母菌计数采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B. 在酵母菌初始培养阶段,其数量以“J”型方式增长
C. 应先在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再将样稀释液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
D. 酵母菌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在线粒体内产生丙酮酸、二氧化碳、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
2、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
3、相关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
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
(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详解】A、实验中对酵母菌计数采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A 正确;
B、在酵母菌初始培养阶段,营养充足、空间充裕,酵母菌的数量以“J”型方式增长,B 正确;
C、应先在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再将样稀释液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C 正确;
- 20 -
D、丙酮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产生的,D 错误。
故选 D。
25.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叙述,错误的是( )
A. 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发生改变
B.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其增长速率极小几近于 0
C. 环境容纳量会随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改变而改变
D. 对植食动物来说种群环境容纳量冬季最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S 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
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
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
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 K 值保持
相对稳定。
2、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故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
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发生改变,A 正确;
B、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 K 值保持相
对稳定,即其增长速率极小几近于 0,B 正确;
C、环境容纳量只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C 错误;
D、对植食动物来说,冬季食物匮乏,故种群环境容纳量冬季最小,D 正确。
故选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
26. 如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各系统功能的联系,请据图回答:
- 21 -
(1)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及细胞内液,在这四种体液中 Na+浓度最低的是________。
(2)图中的泌尿系统可以进行重吸收,其中重吸收水的量受到由______腺体释放的______调
节。
(3)③④中的________(物质)对呼吸系统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有助于血浆 pH 保持相对稳
定。
(4)图中的细胞若是肝脏细胞,则无机盐从体外最终进入肝脏细胞至少需要穿过________层
磷脂双分子层。
(5)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调节网络。
【答案】 (1). 细胞内液 (2). 垂体 (3). 抗利尿激素 (4). CO2 (5). 7 (6). 神
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其稳态主要体现为化学成分的稳态和理化性质的稳
态。
①为消化系统,②为粪便,③为氧气,④为二氧化碳,⑤为尿液。
【详解】(1)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及细胞内液,膜外 Na+浓度高于膜内,在这四种体
液中 Na+浓度最低的是细胞内液。
(2)图中的泌尿系统可以进行重吸收,其中重吸收水的量受到由垂体腺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调节。
(3)③④中的 CO2 对呼吸系统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有助于血浆 pH 保持相对稳定。
(4)图中的细胞若是肝脏细胞,则无机盐从体外最终进入肝脏细胞需要进出小肠上皮细胞,
进出血管壁细胞两次,最后进入肝脏细胞,故需要穿过 7 层磷脂双分子层。
(5)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
- 22 -
27.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是血糖调节中的关键激素,如图表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甲、
乙表示细胞或细胞结构。
(1)结合图示判断甲表示________,乙表示________。图中数字能体现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
是________。
(2)根据甲和组织细胞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甲中 ATP 与 ADP 的比值增大,有利于吸能反应进行
B.胰岛素可使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
C.胰岛素可以在组织细胞反复利用
D.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3)人体内甲细胞大量受损,会引起________(1 型/2 型)糖尿病(1 型胰岛素分泌不足引
起,2 型其他原因引起)。
(4)若糖尿病人因某次注射胰岛素过多,导致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注射________可直接
快捷地缓解症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胰岛 B 细胞 (2). 线粒体 (3). ①②③④ (4). ABD (5). 1 型
(6). 葡萄糖 (7). 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考查对胰岛素作用机理的理解。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贮
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1)据图可知,甲可分泌胰岛素,应为胰岛 B 细胞,乙中可发生线粒体的氧化分解,
表示线粒体。据图可知,细胞膜可控制葡萄糖和钙离子进出细胞,通过胞吐过程释放胰岛素,
图中①②③④过程均能体现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A、甲中 ATP 与 ADP 的比值增大,有利于胞吐等吸能反应进行,A 正确;
B、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非必需氨基酸等非糖物质,B 正确;
- 23 -
C、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迅速被降解,C 错误;
D、胰岛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而降低血糖浓度,D 正确。
故选 ABD。
(3)人体内胰岛 B 细胞大量受损,会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 1 型糖尿病。
(4)糖尿病人因某次注射胰岛素过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进而导致反应迟钝、嗜睡等症
状,注射葡萄糖溶液可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快捷地缓解低血糖症状。
【点睛】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但不能促进产热。
28. 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
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请回答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问题:
(1)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成熟的组织释放乙烯较少,而在分生组织,萌发的种子、凋谢的
花朵和成熟过程中的果实乙烯的产量较大。在乙烯自然形成过程中,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
多的乙烯产生,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需要多种激
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激素调节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说是植物生长发育
过程是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植物激素发挥作用需要受体。现有水稻矮化品种,欲确定其矮化原因是水稻植株不能产
生赤霉素,还是水稻植株受体异常造成的。请设计实验来探究水稻矮化品种产生的原因。
材料:矮化水稻幼苗若干、赤霉素溶液、其他用品根据需要自选。(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
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和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正)反馈 (2). 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 (3). 选取生
长状况相同(相似)的矮化水稻幼苗若干株平均分为两组,编号 A、B,A 组用(适量)赤霉
素溶液处理,B 组用等量蒸馏水处理作对照实验,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后测量并比较两组的植株平均高度(或生长情况,或长势) (4). 若两组株高一致,则矮化
水稻是由受体异常引起 (5). 若 A 组高于 B 组,则矮化水稻是由植株不能产生赤霉素引起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
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
- 24 -
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1)分析题干信息:“在乙烯自然形成过程中,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
生,”可知,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需要多种激素
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激素调节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说是植物生长发育过
程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该实验目的是探究水稻矮化品种产生是由于水稻植株不能产生赤霉素,还是水稻植株受
体异常造成的。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联系题中所给材料,
设计思路如下: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相似)的矮化水稻幼苗若干株平均分为两组,编号 A、B,
A 组用(适量)赤霉素溶液处理,B 组用等量蒸馏水处理作对照实验,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
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两组的植株平均高度(或生长情况,或长势)。
预期结果和结论:①若两组株高一致,则矮化水稻是由受体异常引起,②若 A 组高于 B 组,
则矮化水稻是由植株不能产生赤霉素引起。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
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
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9. 如图是田鼠在草原上的数量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研究田鼠种群数量变化时,构建了“S”型增长曲线的____模型。图中田鼠种群数量
达到最大点是图中____点,此后田鼠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受到______、_______等因素
的限制。
(2)在草原上要限制田鼠种群数量增长,同时避免田鼠数量恢复,应该使田鼠种群数量保持
在图中________点对应的数量,原因是在此点种群的增长速率________。
(3)如果灭鼠时只采用药物,田鼠的数量会较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要想更有效的控制鼠害
应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数学 (2). c (3). 食物 (4). 空间 (5). a (6). 是 a、b、c、d
四点对应速率最慢的 (7). 增加老鼠的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
- 25 -
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现“S”型曲线,其中 B 点位于 K/2 处,种群增长率最大,c
点位于 K 值,种群增长率为 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详解】(1)在研究田鼠种群数量变化时,构建了“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由于食物、空
间等因素的限制,t3 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达到了种群数量最大点,即图中的 c 点,此时
达到了 K 值,即环境容纳量,此后田鼠数量还会受到食物、空间、天敌、气候等因素的限制,
因而种群数量围绕 K 值波动,不再继续增长;
(2)在草原上要限制田鼠种群数量增长,同时避免田鼠数量恢复,应该使田鼠种群数量保持
在图中 a 点对应的数量,因为此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是 a、b、c、d 四点对应速率最慢的,从而
能达到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目的。
(3)如果灭鼠时只采用药物,即采用化学防治,则田鼠的数量会较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要
想更有效的控制鼠害,则需要考虑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
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进而达到灭鼠的目的。
【点睛】本题结合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
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相关文档
- 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2019-2022021-05-27 23:10:2328页
- 全国百强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2021-05-25 12:54:0419页
- 全国百强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2021-05-25 00:05:4812页
- 【数学】全国百强名校2019-2020学2021-05-24 09:47:5213页
- 【数学】全国百强名校2019-2020学2021-05-22 23:47:3613页
- 福建省部分重点高中2019-2020学年2021-05-20 23:24:1619页
- 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2021-05-20 12:16:5426页
- 全国百强名校2020-2021高二物理102021-05-20 11:13:4210页
- 全国百强名校2021届高三英语9月考2021-05-19 20:36:1225页
- 全国百强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2021-05-12 22:49:3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