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00 KB
- 2021-05-28 发布
时限: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宋代理学家指出,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
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但他们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
忧,便自得其乐。这反映出宋代理学家( A )
A.重视人的内在完美
B.反对人对物欲的追求
C.强调对物理的探究
D.忽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解析:“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
瓢饮,穷居陋巷,但他们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
乐”表明宋代理学家忽视物欲的追求而重视人的内在完美,故 A 项
正确;B、C、D 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
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明( D )
A.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C.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
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
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
统,即理学。“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
思想影响”,这表明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故 D 项正确;A、B、
C 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D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
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
②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③错误;“致
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
正确;故 D 项符合题意。
4.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后,日夜反省,一天夜里,他忽然顿悟,
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
著名的“龙场悟道”。据此可知,王阳明( D )
A.否定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B.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封建正统地位
C.率先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
D.抛弃了程朱“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解析: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赞成“三纲五常”的伦理
道德,故 A 项错误;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部分,没有被陆王
心学取代,两者的分歧在于方法论,故 B 项错误;“心即理”是陆
九渊提出的,故 C 项错误;“龙场悟道”是内心反省,抛弃了程朱
理学“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故 D 项正确。
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
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
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B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为新的理论体系
C.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D.强化封建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为新的理论体
系,这是儒学的全新发展,故 B 项正确。
6.“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
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
时( A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由题干材料来看,其反映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
僧人慧远的相互交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一”,可知选
A。
7.1368 年,明太祖发布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
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表明当时
( A )
A.主流价值观渗入政府政策 B.农民差役负担沉重
C.妇女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D.政府注重扶贫济困
解析:宋明理学在南宋以后逐渐成为社会的官方哲学,这样一定
会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制定,故 A 项正确;题干主要述及寡妇“三十
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不
是农民,故 B 项错误;题干主要表明如果寡妇能够恪守从一而终,
可以免除差役,这不能扩大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故 C 项错误;
题干主要表明政府对寡妇从一而终的精神鼓励,不是扶贫济困,故 D
项错误。
8.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唐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
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强调( A )
A.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D.佛道兴盛冲击儒家伦理道德
解析:根据材料“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
夷有五代之乱”,强调了君臣伦理的错乱,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国家
混乱,故 A 项正确;唐代君臣关系与宗法制度无必然的关联,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君不君,臣不臣”伦理关系不顺,才最终导致藩
镇割据,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藩镇割据、国家动荡,源于君臣伦
理的悖逆,与佛道思想冲击无关,故 D 项错误。
9.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
程颢认为“天人不二”。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C )
A.主要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B.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C.继承并发展汉代儒学思想 D.以“格物致知”为认识论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天人关系而非人与社会的关系,故 A 项错
误;材料强调天人关系而非理学内容,故 B 项错误;由材料“董仲
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
‘天人不二’”可知宋明理学在天人观念上对汉代儒学的继承和发
展,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 D 项错误。
10.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家思想的评价一览
表。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具有( B )
孟子 荀子与杨雄 董仲舒
不够充分 混乱不清或错误 粗浅,已误入歧途
A.传承性 B.批判性
C.佛学化 D.超前性
解析:从表格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家对之前的儒学家都进
行了批评,体现不出传承性、佛学化和超前性,故 A、C、D 三项错
误,B 项正确。
11.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
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
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
致的是( A )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
解析:A 项“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大意是:大学之道在
于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B 项“存天理,灭人欲”大意是:维护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克制个人欲望。C 项“自修则人不得以非
理相加”是指:自己以君子的言行约束自己,行君子之为,则其他人
就没有机会诋毁你。D 项指学者必须先立志。再分析材料,材料大意
和 A 项一致。
12.公元 1175 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
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
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
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
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C )
A.万物的本原 B.探究天理的途径
C.儒家的纲常伦纪 D.发明本心
解析:在世界本原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陆王
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
“理”;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 A、B、D 三项属于程朱理学的不同点。
宋明理学的理是指儒家的纲常伦纪,这是其共同之处,故 C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6 分,共 52 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
……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
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
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
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 18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
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
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4 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
其根本目的。(4 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
生的历史影响。(8 分)
(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
出的“致良知”的方法。(6 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4 分)
答案:(1)仁,克己复礼。
(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
即万物的本原。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
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
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4)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方法:努力加强道德
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5)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
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
14.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
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
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
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
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
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
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
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
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
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
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
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
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
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
象有何不同。(10 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
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16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
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
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
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
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
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
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
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整合是本土
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
二可知,材料信息主要涉及了佛教对理学产生的影响和宋明理学“进
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由此得出观点为:理学的
产生和发展;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理学的产生(包容力)和发
展(生命力)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即可,要求以小论文形式呈现,史论结
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相关文档
-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家庭教2021-05-27 18:28:4813页
-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综2021-05-25 01:22:058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92021-05-12 21:56:4511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语言文字运用2021-05-12 15:55:585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62021-05-11 01:29:475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692021-05-10 17:26:5912页
- 【英语】2020届二轮英语复习副词的2021-05-10 14:42:296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802021-05-08 15:10:177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322021-04-29 01:24:389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52021-04-28 11:02:45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