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4 MB
- 2021-05-28 发布
1840 1949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革命 任务
领导 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 五四运动—1949年 新中国成立)
•第一阶段 共产党初创时期(1919—1924)
•第二阶段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第三阶段 国共十年对峙期(1927—1937)
•第四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第五阶段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第一篇章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
1、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
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
内
部
条
件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时间:
地点:
代表:
纲领:
机构:
意义:
1921.7.23
上海法租界 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13人
党的名称、党的性质、党的奋斗目标
中央局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
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毛泽东 何叔衡 董必武 陈潭秋 邓恩铭 王尽美
李达 李汉俊 张国焘 刘仁静 包惠僧 陈公博 周佛海
3、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
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
的胜利。
材料一
1、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2、我党纲领如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
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选自《中共一大纲领》
材料二
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
立;
3.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
国。…… ——选自《中共二大纲领》
设问(1)中共“一大”和“二大”纲领中党的奋斗目标的主
要差别是什么?
(2)你认为哪一个奋斗目标更符合当时的实际?
(3)这种差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典例1】 (2009·厦门模拟)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
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
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
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 )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红军长征胜利
C.抗日战争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从诗中“南湖”“画船”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
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共“一大”最初在上海召开,后
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召开,宣
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答案:A
1.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
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
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
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
大” ( )
A.实现社会主义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解析 本题考查中共“二大”的内容和意义。D
项在中共“三大”时提出。A、B两项在中共“一
大”时提出。
答案 C
第二篇章
二、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
①中共方面:接受 失败的经验教训;1923年中共
“ ”正式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
②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孙中
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是比较革命的党。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2)国共合作的实现:
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 ”的召开。
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工人运动 三大
一大
•第二阶段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1924年1月,在
广州召开的国民党
“一大”通过的宣
言
重新阐释三民主
义,确定了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的
三大政策,标志着
国共第一次合作正
式形成。
国民党一大会场
孙中山步出会场
1、中共“三大”:1923
年2、国民党“一大”:
北
伐
战
争
进
军
示
意
图
广州
浙江
福建
郑县
北京
南昌
桂林
南京
直
隶
广州桂林
长沙
安
徽
山东
黑
吉
辽
武昌
安
徽
湖南 江
西 福
建
湖北
浙江
安
徽
河
南
江
苏 上海
国民政府
基本上推翻了北
洋军阀的统治,
动摇了帝国主义
统治中国的根基。
3、北伐战争:
1926
4、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
蒋介石,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破裂,国民革命失
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教训:工人阶级应该坚持对革命、尤其是革
命武装的领导权。
失败
原因
客观: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中共缺乏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
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
武装的领导权。
探究:
国民革命(大革命)为什么会失败?有何教训?
2.该漫画是1929年漫画家黄文农创
作的《大权(拳)在握》,作为
大权在握的措施中,发生在1927
年的是 ( )
A.“四一二”政变 B.“七一五”政变
C.北伐战争 D.秋收起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图中所示人
物为蒋介石,B项是汪精卫发动的;C项发生于
1926年7月;D项是毛泽东领导的;1927年“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
政府。
A
3.1927年7月24日,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
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
领导过革命的人已经走上歧途。”宋庆龄所指
的人是 ( )
A.蒋介石、陈独秀 B.江精卫、陈独秀
C.蒋介石、汪精卫 D.蒋介石、董必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提
供的“1927年7月24日”和“已走上歧途”,
可以判断出是指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政变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两个事件,
所以答案应选择C项。
C
4.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
事件的教训,最突出的应该是 ( )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解析 联系大革命失败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
义攻打大城市受挫的史实,说明必须走适合国
情的道路。
C
5.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
《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
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
最贴近历史寓意的是 ( )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
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A、C两项表述错
误,错误在于“一路坦途”“彻底失败”,D项
表述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更确切。因为
题目本身突出的就是遵义会议的意义,故选B。
答案 B
第三篇章
三、国共十年对峙
农村包
围城市
道路的
形成
揭开序幕
点燃星火
星火燎原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八七
会议
井冈山革命根
据地建立巩固
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形成
南昌
汉口
井
冈
山
瑞
金
城
市
农
村
革
命
重
心
转
移
一系列农村革命
根据地的先后建
立
结合所学地理知
识,思考各红色
根据地建立在这
些地区的原因。
中国的农村有相
对的独立性,可
以不完全依赖城
市而存在;这些
地区远离大城市,
敌人统治力量相
对薄弱;北伐的
影响,有群众基
础。
1928到1930年先后建立十几个
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红
军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蒋介石的反应如何?
大围剿
1、红军长征: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
(3)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4)结果: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长征的胜利
四渡
赤水
巧渡
金沙江
强渡
乌江
遵义会议
(1935.1)
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10)
渡过
湘江
放弃去湘西
改道贵州
强渡
大渡河
爬雪山、
过草地
飞夺
泸定桥
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5.10)
西安事变:
(1)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2)根本原因: 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
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结果: 和平解决
(4)意义: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
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
的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1935年,《八一宣言》提出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奠定基础
1937年,《合作宣言》发表 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4.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
①发生在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
②“兵谏”具有爱国意义
③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 各阶层的抗日态度
④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国共两党结
束长达十年的对峙,开始走向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初步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在抗战全面爆
发后,所以④不正确。
答案:A
第四篇章
抗日战争
1937.7.7—1945.8.15
4、抗日战争(1937.7—1945.8)
• (1)1937.7.7,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
开始。
• (2)1937.9,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标
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正式建立。
• (3)1938.10,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 (4)1939.1,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
立反共方针,掀起三次反共高潮。
• (5)1940,“百团大战”,增强了全国军民抗
战胜利的信心。
• (6)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
日战争结束。
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领导
战场范围
作战方式
战略地位
抗战路线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在敌占区建立
敌后根据地
在国统区划分
为若干战区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以阵地防御为主的
正规战
相持阶段开始后,
逐渐成为主战场。 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
全面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联系:互相依存、互相配合,都是全民族
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3、 国共合作抗日:
(1)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
(片面抗战路线)
(2)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
(全面抗战路线)
相互配合
探究: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①根本原因: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
族抗战
②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共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④国际因素: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海
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⑤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
• 意义:国内意义:抗战的胜利是中
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
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极大
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
自信心。
• 国际意义: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
巨大贡献。
C
A
(1940.8-----1941.1)
1945.5
1941.12
第五篇章
解放战争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
飞抵重庆,进行谈判。
走出机舱,
向欢迎的
群众挥帽
致
意。
1、重庆谈判:1945年10月,
签订《双十协定》
两种命运的较量:
光明:民主、和平、联合政府(中共“七大”)
黑暗:专制、内战、一党独裁(国民党“六大”)
中共为实现民主和平的努力:
1945.8—10,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确
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1946初,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民主和平建国的
路线。
国民党坚持专制独裁:迫害民主人士,破坏政协
决议。
5、人民解放战争(1945.6—1949.10)
(1)战略防御(1946.6—1947.7):粉碎国民党
军队的全面进攻(1946.6----1947.2)和重点进攻
(1947.2----1947夏)。
(2)战略进攻(1947夏):三军挺进中原
(3)战略决战(1948.9—1949.1):三大战役
(4)七届二中全会(1949春):决定把党的工作
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
上来,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5)北平谈判(1949.4),破裂。
(6)渡江战役(1949.4),推翻国民党统治。
•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
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 (7)开国大典(1949.10.1),中央人民
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基本胜利。
• 1949年6月 ,毛泽东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
奠定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国
家政权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发
展阶段上的政策基础﹐也是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
的新贡献。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粉碎全面
重点进攻
敌强我弱
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
敌人兵力不
足
三大战役的
胜利
基本歼灭敌
人主力
国民党统
治被推翻
晋冀鲁豫
解放军
陈谢兵团 刘邓大军
华东 解
放军
陈粟大军
大别山
豫
皖
苏
2、战略反攻:
西北 解
放军
陕北
胶
东
豫
陕
鄂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战略决战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的
原因是什么?
(1)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的正确
战略决策;
(2)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3)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乡村转向城
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
胜利:1949年10月1日
相关文档
- 重庆市主城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高考2021-05-28 13:10:577页
- 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2021-05-28 13:10:5318页
-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2021-05-28 13:10:386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现代2021-05-28 13:10:296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固2021-05-28 13:09:542页
- 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2021-05-28 13:09:404页
-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绵延2021-05-28 13:09:2543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16语言2021-05-28 13:09:128页
- 湖南省郴州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2021-05-28 13:08:495页
-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2021-05-28 13:08:0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