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50 KB
- 2021-05-28 发布
课时作业(四)
一、选择题
1.(2017·广东肇庆一模)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
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
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下分封诸侯王享有土地
使用权,并没有限制富者的土地占有,故 A 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
制下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悬殊,故 B 项错误;均田制的实行,将
国家的土地租给农民,有利于抑制富者的土地兼并,而且贫者有土地
耕种,“有一最低之水平”,故 C 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
在公有制基础上,否定土地兼并,故 D 项错误。
2.(2017·湖南衡阳学测)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
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氏族公社所有制 D.农民土地所有制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井田制。诗句反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这种奴隶
社会土地国有制指的是井田制。
3.(2017·广东广州调研)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诗
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 )
A.天子赐予的井田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C.租种的诸侯土地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杜甫生活在唐代,井田制实行
于商周时期,故 A 项错误;唐代实行科举制,故 B 项错误;唐朝没
有实行分封制,故 C 项错误;唐代均田制中有永业田,自北魏以来,
永业田依法要种桑五十株,产麻地并须种麻十亩,统称桑麻田,故 D
项正确。
4.(2017·山东济宁一模)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
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这种观点实质上( )
A.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
D.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材料的意思是商业促进商品流
通,如果商品不流通则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不是“重农抑商”政策,
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的重要,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谈
到反对提升商人地位,故 C 项错误;材料就是强调商业对农业发展
非常重要,故 D 项正确。
5.范仲淹《四民诗》说:“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宋人《富
国策》阐述了“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这说明( )
A.宋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C.传统的商业观念发生变化
D.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思想出现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和“商人众则入税
多”说明重视商业发展,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发生变化,故 C 项正
确。
6.(2017·扬州学测模拟)《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
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 1793 年错失的第
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错失第一次重大机遇的政策因素
是( )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盐铁官营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解题时,注意看题干中的“政策因
素”,与“1793 年”这些关键信息。
7.据文献记载,明朝时法国“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
微”。“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B.法国商品粗劣缺少竞争力
C.清朝“闭关”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D.“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工商业发展
答案 A
解析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
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故 A 项符合题意。B 项与史实不
符;C、D 两项与材料不符。
8.(2017·广东汕头二模)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能体现上述思想的
是( )
A.土地私有制 B.坊市制
C.重农抑商政策 D.均田制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容易导致土地集
中,贫富差距拉大,与“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不符,故 A 项
错误;坊市制是对商业贸易严格管理的制度,也不利于商业的均衡发
展,故 B 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与题意
不符,故 C 项错误;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不允许
买卖转让,意在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与题意相符,故 D
项正确。
9.(2017·山东青岛一模)《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
食,二曰货。”“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这反
映出当时( )
A.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
C.政府提倡工商皆本 D.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政策。“食”(农业生产)和“货”(商品
贸易)在当时政务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不能说明手工业和商业由官
府统一经营管理,故 A 项错误;商品贸易排在第二,说明政府对商
品贸易的重视,没有抑制商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农业生
产排第一位,“货”次于“食”,政府仍以农业生产为本,故 C 项错
误;重商主义即“商业本位”,该政策主要盛行于近代欧洲由封建制
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与材料不符,故 D 项错误。
10.(2017·淮北一模)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管仲为安徽颍上人。他主张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
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等。
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 B.商业兴旺带动农业发展
C.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D.认识到物质的决定作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是战国时
期商鞅,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
粟多则国富”说明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市也者,劝也(促进),
所以起本事(农事)”说明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说明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1.(2017·连云港学测模拟)清代旧例:“凡内地商人赴外洋者,必戚
里具结状,限往返期,逾限者连坐。……过三年不归者,不听回籍。”
这体现了清朝的政策是( )
A.工商食官 B.鼓励贸易
D.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商人赴外洋者”说明该政策与闭关
锁国有关系,故选 D 项。
12.(2017·无锡学测模拟)清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马戛尔尼曾说:“吾
实未见中国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其所云云,不过华
人欲掩其真正动机,而不欲宣诸口者。”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政
策的“真正动机”是( )
A.限制对外频繁交往 B.维护天朝统治和权威
C.闭关锁国 D.维护封建小农经济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题目中的信息“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
贸易之规定明文”说明清政府对外国贸易不感兴趣,体现了当时对外
政策是以维护天朝权威为主,故选择 B 项。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
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
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
材料二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
阙(缺)而不录。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材料三 (一)限制通商口岸。……(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三)
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指的是什么?“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二
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本”“末”持何态度?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
本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
示?
答案 (1)“本”:农业。“末”:商业。态度:重农抑商。目的:
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基本内容:“闭关锁国”政策。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3)正确处理好农、工、商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
解析 第(1)问,“农,天下之大本也”,其中的“本”指农业,“末”
指商业。材料一反映出重本的意义和事末的消极影响,材料二“舍本
逐末,贤者所非”,二者都强调“重农抑商”,其目的在于保护小农
经济,确保赋税征收,巩固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中“限制通
商”“限制外商”“限制出口”等可判断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
实行这一政策有着针对海外反清势力的考虑,也有着深刻的根本原
因。分析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应从经济方面入手,自然经济的自
给自足的封闭性是对外封闭的根源。第(3)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农、
工、商的认识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正确处理好农、工、商的关系。材料
三中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给我们的启
示是要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
14.(2017·扬州高一期末)政府的决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
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
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
得无弱也?……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
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
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
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湖州
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
火万家”。
——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三 清代中后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四 清代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
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
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
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
(3)根据材料四,归纳清朝统治者采取的对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
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就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政策:“重农抑商”。
理由:有利于发展农业,赢得战争;有利于治理人民。
(2)现象:家庭棉纺织业发达;丝织业发达;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
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发展。
(3)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消极影响:强化了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如答“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
国的近代化和社会进步”亦可)
(4)政府决策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政府决策应该与时俱进。(言之有
理即可)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
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可知商鞅的经济
政策是“重农抑商”。理由一:“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
焉得无弱也”;理由二:“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
易使也”。第(2)问,根据“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得出家庭棉纺织
业发达;根据“计日受值”可分析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俱以
蚕桑为业”可看出丝织业发达;根据“南浔镇烟火万家”得出市镇发
展;根据“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分析出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
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是继
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阻碍资本主义萌
芽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两个角度分析其消极影响。第(4)问,属于开
放性试题,在综合上述四则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出政府的政策和经济发
展之间的关系,组织答案时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府决策对经济
发展影响巨大;政府决策应该与时俱进。
相关文档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检测2021-05-28 02:21:558页
- 【语文】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1-05-28 02:19:5019页
-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圆单元检测2021-05-28 02:17:116页
- 【化学】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1-05-28 02:15:2418页
-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等三县市2021届高2021-05-28 02:11:2414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2021-05-28 02:08:215页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2021-05-28 02:07:554页
- 2019秋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1检测:第12021-05-28 02:05:559页
-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2021-05-28 02:05:4013页
- 人教版生物八下第八单元第一章《传2021-05-28 02:04: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