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 KB
- 2021-05-28 发布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建议用时:25 分钟)
[合格基础练]
1.19 世纪 70 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
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电报
C [由材料中“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是报纸。]
2.某同学就“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归纳出下列四项“中国第一”,其中
不准确的是( )
A.《申报》是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B.《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C.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D.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出现于台湾
A [《申报》是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而不是第一
份近代化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故选
A 项。]
3.1905 年,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
片段,是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这一事件发生于( )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武汉
C [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段是 1905 年由任景丰在北京拍摄,故选
C 项。]
4.王大妈要组织一个广场舞团队参加比赛,为了尽快购齐比赛服装,她用了
不到一个小时就通过手机从淘宝网上订购好了服装。这得益于( )
A.电视的普及 B.报纸的宣传
C.互联网的发展 D.电台的传播
C [“从淘宝网上订购好了服装”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
5.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共享
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计算机网络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
B.互联网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C.1990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D.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城镇
C [计算机网络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符合信息时代的史实,A 项说法正
确,不符合题意;B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C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城镇符合史实,D 项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6.以下有关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
D [这三类媒介在技术上属于不同层面,不存在替代的问题,故 D 项错误,
符合题干要求。]
[等级过关练]
7.某报宣称:“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嵎自固,
讵沪电谣传‘京陷帝崩’,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
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
血而获光复。”这体现近代报刊的作用是( )
A.控制政府 B.制造舆论
C.推广科技 D.刊登广告
B [材料“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嵎自固,讵
沪电谣传‘京陷帝崩’,港、粤各报相率登载……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
光复”体现了近代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故选 B 项。]
8.“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
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D [题干材料“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
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故选 D 项。]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
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年)
材料二 在 1905 年 2 月至 9 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
仅仅只有 3 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三 1912 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其中一条标语是:
“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
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 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四 “微博卖土豆”一度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先后有陕西、内蒙古等地
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滞销的土豆。
(1)材料一中,《国民日日报》的办报主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时代风潮?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
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3)材料四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
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分析作答;第二小问,根据当时(1903 年)的社会
思想发展情况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乱首”“华兴会匪”“同仇各余党”
和材料三“庆祝标语”“中华民囻万岁”“振兴实业”“人足家给”“扬我国
力”等信息分析态度的变化,再根据“国”字的变化分析回答其用意。第(3)问,
从信息技术发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思考。
[答案] (1)主旨:表达民意,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
时代风潮:西方启蒙思潮传入,民权思想盛行;爱国思潮推动。
(2)态度变化: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
用意: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3)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时代到来;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初步建立。
相关文档
- 中考复习化学专题检测试题:第22讲化2021-05-28 01:29:287页
- 四川省北师大广安实验学校2021届高2021-05-28 01:26:5713页
- 人教版六年级英语上册期中考试检测2021-05-28 01:26:222页
- 【地理】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一中2021-05-28 01:25:2815页
-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2021-05-28 01:23:3912页
- 浙江省衢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2021-05-28 01:21:3511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新2021-05-28 01:18:486页
- 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过关检2021-05-28 01:17:447页
- 【语文】云南省昆明市2019-2020学2021-05-28 01:16:5521页
- 山东省淄博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2021-05-28 01:12:4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