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7.50 KB
- 2021-05-28 发布
第六单元 第 20 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
治建设
|课后加餐练|
1.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 )
A.解放全中国 B.讨论建立新中国
C.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D.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解析:选 B 第一届政协会议不是为了解放中国,故 A 项错误;
1949 年第一届政协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筹备建立新中国,故 B 项正确;
避免内战,和平建国是 1946 年政协会议的内容,故 C 项错误;颁布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 1954 年,故 D 项错误。
2.1949 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
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
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
圣化。这些措施( )
A.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选 C 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故 A 项错
误;材料不是强调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和站起来了,故 B 项错误;从
材料可以看出有相同的国家符号,体现了政府要加强新政权的民众认
同,故 C 项正确;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体现不出来,故 D
项错误。
3.下表是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其表明( )
类别 副总理
政务院领
导成员
政务院下属机
构正副职
总人数 4 21 109
民主人士 2 11 49(15 个正职)
A.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发展阶段
B.民主党派已成为了执政党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建立
D.新政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解析:选 D 表格显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中民主人士在
总人数中占据接近一半席位,说明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具有广泛的代表
性,故 D 项正确;A 项是 1954 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不再代行人大
职务,排除;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故 B 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在全国建立是 1954 年,故 C 项错误。
4.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
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于( )
A.1950 年 B.1952 年
C.1954 年 D.1956 年
解析:选 C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代行人大职
能结束,故选 C 项。
5.观察下图。那一年,人民的选举( )
A.有力地推动《共同纲领》的制定
B.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基石
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D.为全国人大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
解析:选 D 《共同纲领》的制定是在 1949 年,排除 A 项;新
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排除 B
项;对宪法草案的讨论不必通过选举的方式进行,排除 C 项;1953
年的全国人民普选是为即将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准备,
这一年的选举为全国人大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故 D 项正确。
6.中国现代有一种制度被誉为“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
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该
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选 A 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
家作主,A 项正确。
7.与西方资本主义宪法相比较,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体现出了明确而坚定的方向性。这里的“方向性”是指
( )
A.封建主义 B.民族主义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解析:选 C 1954 年宪法没有封建主义色彩,故 A 项错误;西
方的宪法也有民族主义的特点,故 B 项错误;1954 年宪法是我国第
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原则,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
8.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C.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宪政基础奠定
解析:选 D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表明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而非 1954 年宪法颁布的作用,
A 项错误;1956 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
国基本确立,B 项错误;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
的新政权建立,C 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从法律层面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D
项正确。
9.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
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
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
A.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B.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解析:选 A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杂居融合的现实
国情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故选 A。
10.2018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相继迎来 60 周年
大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最早成立于西藏地区
C.实现了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D.被《共同纲领》正式确认
解析:选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
A 项正确;最早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故 B 项错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实行自治,但并不是高度自治,故 C
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 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故 D 项错误。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
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 年 2
月 11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 22 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
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我国妇女第一
次获得有选举法保障的选举权。1954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
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
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
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概括材料一中新中国初期提高妇女地位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现“民治”
的表现。
(3)综合两则材料,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
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
同的权利”可以得出途径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
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第(2)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
新中国初期实现“民治”的表现有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
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3)问,依据材
料一“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1954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
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
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可以得出特点是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
高;不断健全法律制度,保障民主政治。
答案:(1)途径: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
保障妇女地位)。
(2)表现: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特点: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不断健全法律制度,保障民主
政治。
|课后拔高练|
1.(2018·全国Ⅲ卷·30)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
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
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解析:选 C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故 A 项错误;1949 年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完成,故 B 项错误;1956 年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国内主要矛盾转变
为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材料中法制建设推动
经济发展,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故 C 项正确;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全面实行依法治国,材料与政治体制改革无关,故 D
项错误。
2.(2015·安徽卷·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
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
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解析:选 C 《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
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故 A 项错误;《论联合政
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
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
一致拥护,故 B 项错误;《共同纲领》是在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
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
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 C 项正确;《论
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
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
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故 D 项错误。
3.(2015·上海卷·27)“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
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
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上海公报》
解析:选 C 1912 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
级共和国宪法,与“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符,故 A 项错误;1945
年的《论联合政府》提出建立包括中共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与“人
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符,故 B 项错误;1949 年的《共同纲领》规
定新中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故 C 项正确;1972 年中美《上
海公报》推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材料中国体的规定无关,
故 D 项错误。
4.(2014·江苏卷·8)1953 年 6 月 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
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
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
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解析:选 A 材料“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
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
故 A 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 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 B 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
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
故 C 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
故 D 项错误。
相关文档
- 浙江省衢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2021-05-28 01:21:3511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新2021-05-28 01:18:486页
- 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过关检2021-05-28 01:17:447页
- 【语文】云南省昆明市2019-2020学2021-05-28 01:16:5521页
- 山东省淄博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2021-05-28 01:12:416页
- 2020春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检2021-05-28 01:11:587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必修3 第三2021-05-28 01:11:3511页
-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2021-05-28 01:08:3641页
-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021-05-28 01:05:2311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通2021-05-28 01:05:0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