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3.00 KB
- 2021-05-27 发布
- 1 -
哈师大附中 2020 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理科综合生物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成熟红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提取人红细胞中的 DNA 可进行亲子鉴定
B. 蛙和人的红细胞都通过无丝分裂增殖
C. 鸟类的红细胞因失去细胞核,故寿命较短
D. 蛙、鸟、人的红细胞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含有血红蛋白,这与其运输氧气的功
能相适应,故可作为提取纯净细胞膜的原料。
【详解】A、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提取不到 DNA 进行亲子鉴定,A 错误;
B、人的红细胞是高度分化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B 错误;
C、鸟类不属于哺乳动物,其红细胞仍具有细胞核,C 错误;
D、蛙、鸟、人的红细胞都具有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D 正确。
故选 D。
2.下列关于人体血糖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B. 空腹时与饭后相比,胰岛素含量低
C. 血糖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
D. 糖尿病患者一定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
解、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通过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升高血糖。
【详解】A、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A 正确;
- 2 -
B、空腹时血糖浓度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饭后经过消化吸收,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
泌增加,故空腹时与饭后相比,胰岛素含量低,B 正确;
C、血糖浓度升高时,则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使得血糖浓度下降,即血糖存在负反馈调节,C
正确;
D、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体内都缺乏胰岛素,I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B 细胞受损,胰岛素
分泌不足;II 型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
关),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并没有下降,D 错误。
故选 D。
3.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细胞若有 CO2 产生,此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B. 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原核细胞,只能进行有氧呼吸
C. 将玉米和大豆混合种植,能有效的提高光能利用率
D. 水稻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可作为合成淀粉的原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
碳、[H],第三阶段是[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
应阶段是水光解产生氧气和[H],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二氧化碳
固定是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被[H]还原
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详解】A、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 CO2 只能来自有氧
呼吸,但是此时细胞不一定只进行有氧呼吸,A 错误;
B、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原核细胞,属于厌氧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 错误;
C、将玉米与大豆间行混合种植是充分利用光能,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C 正确;
D、淀粉只含有 C、H、O 三种元素,不需要 N 元素,D 错误。
故选 C。
4.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所有植物向光性的产生都是由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的
B. 高浓度生长素可以诱导乙烯的产生,进而抑制细胞生长
- 3 -
C. 乙烯可以诱导果胶酶形成,使果实成熟软化
D.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获得多倍体植株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增大细胞体积促进生长;乙烯的主要生理作用:促进果实成熟,
乙烯存在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详解】A、不是所有植物向光性的产生都是由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的,如向日葵、萝卜
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 IAA 含量基本相同,而向光面的生长抑制物质却多于背光一侧,A 错误;
B、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
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B 正确;
C、乙烯催熟果实,乙烯可以诱导果胶酶形成,使果实成熟软化,C 正确;
D、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丝的形成,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故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或幼苗可获得多倍体植株,D 正确。
故选 A。
5.加拿大无毛猫是近亲杂交选育而来,除个别部位有薄软的胎毛外,其它部位均无毛。已知
无毛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无毛基因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说明了基因突变的具有普遍性
B. 两只杂合有毛猫再生出两只无毛猫的概率为 1/16
C. 无毛基因有交叉遗传现象,性状一般出现隔代遗传现象
D. 若无毛猫患有某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通过基因检测确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 D 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
- 4 -
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
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 Y 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题干信息可知,无毛猫是近亲杂交选育而来,说明有毛基因和无毛基因遵循基因
的分离定律,不是基因突变,A 错误;
B、有毛基因用 A 表示,无毛基因用 a 表示,则两只杂合有毛猫(Aa)再生出两只无毛猫(aa)
的概率为 1/4×1/4=1/16,B 正确;
C、交叉遗传,隔代遗传一般是伴 X 隐性遗传病的特征,题干信息可知,无毛性状是由常染色
体上隐性基因决定,C 错误;
D、若无毛猫患有某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通过基因检测不一定确定出来,如三体综合征,D
错误。
故选 B。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 治沙造林主要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蝙蝠体内寄生着多种病毒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方式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
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A、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A 错误;
B、治沙造林主要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 正确;
C、蝙蝠体内寄生着多种病毒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 正确;
D、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方式,D 正确。
故选 A。
- 5 -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7.小麦体内同时存在两种淀粉酶,a-淀粉酶活性低的小麦不易发芽和抽穗,反之易发芽和抽
穗。β -淀粉酶不耐热,在高温 70℃时变性失活。某课题组根据上述原理优选小麦品种推广
种植,做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 2 支试管,编号 1 和 2。
第二步:向 1 号试管中加入甲品种小麦的酶提取液 1mL,向 2 号试管中加入乙品种小麦的酶提
取液 1mL,在 70℃恒温水浴加热 15min 后迅速冷却。
第三步:将 1、2 试管转移到 40℃恒温水浴中保温 5 分钟,再分别加人 40℃预热的 1%淀粉溶
液 2mL,摇匀,继续保温 15min ,取出。
第四步:向取出的 1、2 号试管中分别加入 1mL 斐林试剂,再转移到 50℃ -65℃恒温水浴中保
温 2min。实验结果:1 号试管砖红色较深,2 号试管砖红色较浅。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避免偶然现象,还应进行_______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2)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应种植___________品种小麦更能提高产量。
(3)实验中 70℃恒温水浴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恒温水浴保温 15min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反映了酶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 重复试验 (2). 甲 (3). 利用高温使–淀粉酶变性,从而测定ɑ-
淀粉酶的活性 (4). 为ɑ-淀粉酶催化反应提供适宜的温度 (5). 作用(催化)条件温
和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此类题目解题关键是:1.明确实验目的(优选小麦品种);2.理
解实验原理(酶活性不同对底物的分解量不同);3.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产物的生成量),
控制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详解】(1)做实验为了避免偶然现象,还应进行重复试验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2)实验结果:1 号试管砖红色较深,2 号试管砖红色较浅。说明 1 号试管中淀粉被分解成
- 6 -
还原糖的量多余 2 号,说明推广甲品种小麦更能提高产量。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实验中 70℃恒温水浴加热的目的是利用高温使β –淀粉酶变
性,从而测定ɑ-淀粉酶的活性;40℃恒温水浴保温 15min 的目的是为ɑ-淀粉酶催化反应提供
适宜的温度。
(4)上述实验通过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反映了酶具有作用(催化)条件温和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验证酶活性的实验,解题要点是识记实验原理,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并设计
实验步骤。
8.科学家对某尿崩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抗利尿激素( ADH)受体基因正常,但其水通道
蛋白基因发生突变。为确定突变的影响,研究人员用野生型基因和突变型基因合成了各自的
mRNA,并将合成的 mRNA 注人蛙卵母细胞中使其翻译成水通道蛋白。为确定突变的水通道蛋白
的功能,研究者将卵母细胞从等滲溶液转移到低渗溶液中,用光学显微镜测量细胞的肿胀度,
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当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___时,由_________________分泌 ADH 会
增多,最终作用于_____________。
(2)本实验中,乙、丙两组起__________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突变基因导致水通道蛋白
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进而使水的重吸收__________而发生尿崩症。
(3)由图可知,水分进出蛙卵母细胞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
(4)若某患者 ADH 受体活性降低,其血液中 ADH 水平会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升高 (2). 下丘脑 (3). 肾小管和集合管 (4). 对照 (5).
水通道蛋白减少 (6). 水通道蛋白不能结合到细胞膜上 (7). 减慢 (8). 协助扩
散 (9). 增多(升高)
【解析】
【分析】
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 7 -
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
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1)正常情况下,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由下丘脑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 ADH 会
增多,最终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2)本实验中,乙、丙两组起对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突变基因导致水通道蛋白减少和
水通道蛋白不能结合到细胞膜上,进而使水的重吸收减慢而发生尿崩症。
(3)由图可知,水分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出蛙卵母细胞,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
散。
(4)若某患者抗利尿激素 ADH 受体活性降低,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功能减弱,细胞外液渗
透压升高,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使其血液中 ADH 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
【点睛】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
9.杂种优势是指杂种子一代在体型及行为特征方面均比纯合亲本优越的现象。动物育种专家
常将两个具有某些所需性状的不同纯系亲本进行杂交育种来获得杂种优势个体。具有杂种优
势的个体间杂交,子代杂种优势个体数会出现-定程度的减少,称为自交衰退现象。
(1)传统的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_________集中在一起,再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马骡被认为是一个杂种优势的典型案例,它比马高大,具有更好的耐力。但是马骡不育,
说明其亲本马(2n =64)和驴(2n =62)存在__________,马骡属于_________(同源二倍体
/异源二倍体/异源四倍体)。
(3)关于杂种优势及衰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两种假说:
①显性假说:该假说认为显性基因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和发育;隐性基因不利于生长和发育,
纯合时会暴露出有害性状。因此杂合体子代 AaBb 的生活力高于纯合体亲本 AAbb 或 aaBB。若
假说正确,且 A(a)、B(b)独立遗传,衰退个体的出现来源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_________,
子二代衰退率为_________________。
②超显性假说:该假说认为不同的等位基因在杂合体中发生的互作有刺激生长的功能,因此
杂合体 A1A2 比亲本纯合体 A1A1 及 A2A2 显示出更大的生长优势。若假说正确,子二代衰退率为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交配(杂交) (2). 选择和培育 (3). 生殖隔离 (4). 异源二
倍体 (5). 基因重组 (6). 7/16 (7). 1/2
- 8 -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
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生殖隔离是指两个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
代。
【详解】(1)传统的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
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生殖隔离是指两个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马和驴生出的后
代马骡不育,说明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马是二倍体,驴是二倍体,马骡是马和驴有性
生殖而来,属于异源二倍体。
(3)关于杂种优势及衰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两种假说:
①显性假说认为隐性纯合基因不利于生长和发育,会暴露出有害性状。子一代杂合体 AaBb 后
代出现衰退个体 A bb,aaB ,aabb 来源于基因重组,子二代衰退个体分别占比为 3/16A bb,
3/16aaB ,1/16aabb,故衰退率为 7/16。
②超显性假说认为不同的等位基因在杂合体中发生的互作有刺激生长的功能,因此杂合体 A1A2
比亲本纯合体 A1A1 及 A2A2 显示出更大的生长优势。若假说正确,子二代衰退个体分别占比为
1/4A1A1,1/4A2A2,故子二代衰退率为 1/2。
【点睛】本题以杂种优势及衰退现象的两种假说,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为背景,考查基因
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
10.近年来,常年干旱的东非和中东等地突增降雨,地下蛰伏的虫卵孵化,使多国爆发蝗灾。
据研究蝗虫可呈两种生活形态,数量少时是散居型,数量多时散发外激素使其聚集,成为群
居型。请回答相关问题:
(1)外激素属于___________信息,信息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是________(单向/双向)传递的。
(2)如图所示,信息传递需要信源、发送器官、信道、接收器官和信宿五个主要部分。
散居型蝗虫幼虫呈绿色,群居型蝗虫体内会挥发刺激性的苯乙腈并产生有毒的氢氰酸,使其
- 9 -
被鸟类捕食的概率______________(升高/降低),此时鸟类属于信息传递中的_____________,
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在调节_______________中起着重要作用。
(3)干旱地区真菌、蛙类较少,是蝗虫数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目前,人们尝试应用绿僵菌等“生物农药”治理蝗灾,将使蝗虫种内斗争的
强度____________(增大/减小),该防治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化学 (2). 双向 (3). 降低 (4). 信宿 (5). 种间关系
(6). 寄生 (7). 减小 (8). 生物防治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①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
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②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
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③行为信息:动物的特
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如蜜蜂跳舞、鸟类的 “求偶炫耀”等。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
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一是提高
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详解】(1)外激素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
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2)散居型蝗虫幼虫呈绿色,利于其隐藏在绿色植物中不被捕食,群居型蝗虫体内会挥发刺
激性的苯乙腈并产生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降低,此过程信源为蝗虫,鸟类
属于信息传递中的信息接收者,即信宿。鸟类和蝗虫之间为捕食关系,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
递在调节种间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3)干旱地区真菌、蛙类较少,是蝗虫数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说明真菌和蛙类能抑制蝗
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其中蛙类与蝗虫为捕食关系,则真菌与蝗虫应为寄生关系。人们尝试应
用绿僵菌等“生物农药”治理蝗灾,绿僵菌与蝗虫为寄生关系,能使蝗虫种群数量降低,则
蝗虫种内斗争的强度将减小,该防治措施利用了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对人类环境无污染,
属于生物防治。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以及生物之间种间关系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相
关知识的识记以及联系实际生活并运用的能力,明确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和种间关系的类
型并结合题干信息分析是解题关键。
- 10 -
(二)选考题
[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11.对植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提纯在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其中酶技术具有反应效率高、条件温
和、专一性强和有效成分破坏少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有科研小组对纤维素酶辅助提取青
蒿素的条件进行研究,分析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进行了有关实验,结果如图:
(1)根据结果分析,纤维素酶的处理时间、处理温度、纤维素酶用量,对提取率影响较大,
为进一步找到有纤维素酶使用的最优条件组合,根据之前的实验结果进行条件组合试验,实
验条件组合及结果如下表。
因素 处理时间(h) 纤维素酶用量(g) 处理温度(℃) 青蒿素含量(mg)
试验 1 2 0.2 40 2.84
试验 2 3 0.3 40 2.30
试验 3 2 0.3 45 3.34
试验 4 3 0.2 45 2.22
据上表分析,纤维素酶辅助提取青蒿素最佳条件为 A:___(h)、B:_____(g)、C:__(℃)。
(2)植物芳香油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常用的提取方法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11 -
_____________等。
(3)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为了增加培养液中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需加入碳源是
_________,筛选高产纤维素分解菌用______________染料,筛选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2). 0.3 (3). 45 (4). 萃取 (5). 压榨 (6). 蒸馏
(7). 纤维素(粉) (8). 刚果红 (9). 透明圈大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有纤维素酶使用的提取青蒿素的最优条件组合,实验自变量为纤维
素酶的处理时间、处理温度、纤维素酶用量的组合,根据图示中的前期实验结果设置了 4 个
不同组合,通过比较不同组合的青蒿素提取量以获得最佳条件组合。
【详解】(1)结合分析及表格数据可知,试验 3 的条件组合青蒿素提取率最高,因此纤维素
酶辅助提取青蒿素最佳条件为处理时间 2h、纤维素酶用量 0.3g、处理温度 45℃。
(2)植物芳香油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根据植物原料的特点,常用的提取方法有:萃取、
压榨、蒸馏等。
(3)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为了增加培养液中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应利用选择培养
基进行选择培养,需加入的碳源是纤维素(粉),只有能合成纤维素酶的纤维素分解菌能正常
生长,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筛选高产纤维素分解菌可利用刚果红染料,刚果红能与
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
心的透明圈,产生透明圈大的菌落则为高产纤维素分解菌。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酶的最适条件及用量实验、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纤维素分解菌的
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以及对相关实验的原理、方法的识记与理解。
[生物——选修 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2019 年末,武汉出现由 SARS - CoV -2 病毒引发的 COVID - 19 肺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为单链 RNA。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间接免疫荧光法(如图):把冠状病毒标本固定在玻片上,然后将待测病人的血清滴在
玻片上,特异性抗体与标本中抗原反应后,再加入荧光素标记的第二抗体(与第一抗体特异
性结合),洗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_______________,则说明待测病人为新冠肺炎患
者。
- 12 -
(2)研究表明,从恢复期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相应抗体用于治疗 COVID - 19 患者,其临床状
况已有明显改善。但是血清抗体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因此治疗用途受到限制。为此,进
行如下尝试:
①研究组一:选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将 B 淋巴细胞与骨骼瘤细胞进行融合,再用_______培养基
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____________的细胞和_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都会死亡。
②研究组二:用 EB 病毒感染人类 B 淋巴细胞建立连续分裂永久生存的细胞系,所得细胞经过
稀释后,多孔培养板中每个孔中细胞数量不多于______个,再进行_________________培养并
筛选,以便于最终得到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永生化 B 淋巴细胞。
(3)该病引发了人们对生物武器的讨论,生物武器种类包括病菌、病毒、________,和经过
基因重组的致病菌等。世卫组织负责人多次表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是实验室产生。
【答案】 (1). 出现荧光标记(出现阳性反应) (2). 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 (3).
选择 (4). 未融合 (5). 同种(核)融合(合理给分) (6). 1 (7). 克隆化(扩
大) (8). 生化毒剂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
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递给 B 细胞;(2)
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
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 B 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
获得相应的 B 淋巴细胞
(2)获得杂交瘤细胞
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 B 淋巴细胞融合;
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 13 -
(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3、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详解】(1)在荧光显微镜下,玻片有荧光显现,说明病人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2)因为康复者血清中存在抗体,可以用康复者血清治疗新冠型肺炎。但由于血清抗体产量
低、纯度低、特异性差,因此治疗用途受到限制。
①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将 B 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需要采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第一
次筛选,通过选择培养的筛选,未融合的细胞和同种(核)融合的细胞不能生长繁殖,会死
亡。
②进行克隆化培养过程中,利用多孔培养板对细胞进行稀释时,每个孔中的细胞数量不多于 1
个,再进行克隆化培养并抗体阳性筛选。
(3)生物武器种类包括致病菌、病毒、生化毒剂,以及经过基因重组的致病菌等。把这些病
原体直接或者通过食物、生活必需品等散布到敌方,可以对军队和平民造成大规模杀伤后果。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以新型冠状病毒为题材背景,考查了体液免疫、单克隆抗体制备以
及生物武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
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 14 -
相关文档
- 安徽省安庆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2021-05-27 15:27:2514页
-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2021-05-26 12:03:2827页
-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2021-05-26 01:13:0025页
- 黑龙江省实验校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2021-05-25 17:11:0727页
-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8届高三第2021-05-25 10:36:4313页
-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2021-05-24 17:51:5328页
- 东北三省三校高考物理一模试卷解析2021-05-24 12:23:4011页
- 甘肃省庄浪县紫荆中学2021届高三第2021-05-22 18:58:2114页
-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2020年高三2021-05-22 15:34:2219页
-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2021-05-22 13:17:4110页